《少年包青天》这部剧可以说承包了我童年的回忆,一个个案件被包拯抽丝剥茧,不断试错最后推理出真相,真的超级过瘾。#少年包青天#
《少年包青天》一共三部,第一部永远是我的最爱,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周杰饰演包拯在琐碎小事中笨手笨脚,胆小怕事,耍小聪明甚至略带猥琐,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又聪明睿智,不畏强权,正义凛然。 人物鲜活,把少年人的青涩和狂放刻画得非常好,八贤王、公孙策、小展昭、凌楚楚、庞飞燕等人物塑造也毫不逊色。
近期我又重温了第一部,目前看了三个案件,分别是名扬天下,血祭坛和隐逸村之谜,2000年的剧今天看起来也不会出戏,非常推荐大家去看,每次看的感受不太相同。
这期就根据血祭坛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血祭坛之谜
血祭坛中,侉屹族是一个生活在山谷里的小部落,族人们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以打猎、耕种为生。
蒙放和常雨是组长的一双儿女,这对兄妹本来平静幸福的生活被以木都统为首的四个人彻底毁灭了。这四人打着做客的名义来到族里,族人们亲切地招待了他们,却没想到他们来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族里的宝藏,四人迷晕族人后将他们绑起来追问宝藏下落,可怜的族人哪里知道什么宝藏,四个人气急败坏勒死了族长,最后一不做二不休,放火烧死了所有族人。
蒙放的母亲拼尽最后的力气救了兄妹二人,他们是幸存者,也是最不幸的人,最后蒙放设计了血祭坛的诅咒杀了这四人和展俊。
讽刺的是最后的宝藏并非什么金银珠宝,只是普通的桐油罢了。
除了复仇,无路可走
蒙放和常玉小小年纪就目睹亲爹被勒死,所有人被烧死,复仇就成了一辈子的使命。
那么蒙放是否还有别的路可走呢?
当被杀的人本身就罪大恶极,加上当时的社会条件根本无力平反时,蒙放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不报仇怎么面对惨死的父母和族人。
让我们看看包拯是怎么理解这件事的,首先他认为蒙放不应该活在复仇当中,但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种灭族的痛苦有几人能体会呢?
其次包拯认为蒙放不应该报仇,蒙放的母亲用尽最后一口气将两兄妹救出来,就是为了让他们好好的活下去。这个说法有点站得太高了,她们的母亲有可能是这样想的,但对蒙放来说,难道就能选择忘记,苟活一世吗?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答案是根本不可能,血海深仇,岂能不报?
往大了说,让善良的人选择选择忍气吞声,只会助长恶势力的气焰,造成人善被人欺的局面,这也不合理。
所以复仇是唯一的选择,也是一条不归路,这就是悲剧。
包拯为什么不能放过蒙放和常雨
首先展俊的死蒙放必须负责,这个后面会谈。
剧中,蒙放说出身世之谜前包拯就大概推测出了侉屹族灭族的经过,他也非常震惊,在那种情况下,面对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朋友,包拯痛苦了,纠结了,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公布真相。
明明这兄妹二人差一点就能离开,特别是常雨,这个姑娘真的太善良了,她喜欢包拯,准备离开时非常不舍,最后包拯利用常雨引出了真凶,也就是蒙放。
这个剧非常好的一点就是包拯没有置身事外的从道德制高点去评价两个凶手,周杰饰演的包拯还把自己带入到凶手的角度去思考过,也正是带入了蒙放的角度,包拯才会感到困惑,感到痛心和惋惜,找到凶手后自己也很纠结。
最后包拯还是选择公布正真相,他说过,真相永远不会被淹没,借用歌词中的一句话,“只要真相大白,一切无愧于心”就很点题。
站在包拯的角度上,他的使命就是破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如果再冷漠一点,也可以说蒙放家人和族人的死并不是包拯造成的,查案这种事一旦带入个人情感就乱套了,所以包拯最终选择只要真相大白,一切无愧于心。
包拯错了吗,如果我是死者,他没错,如果我是蒙放,又会觉得他错了,这就是争议,也是电视剧的精彩之处。
为什么非要设置展俊之死的情节
展昭的哥哥展俊之死是我看包青天以来最不能接受的,为什么?因为他最无辜,如果你看过剧,多多少少都知道在这部剧里,被杀的人多多少少都犯过错,甚至很多都是罪大恶极,而展俊被杀只是因为撞见了蒙放布置诅咒现场,单纯属于误打误撞的倒霉人。
我想大编剧大概也是觉得如果蒙放和常雨因为那罪大恶极的四个人而死太不值得了,所以弄出展俊,让事情变得稍微合理化一点,顺便也引出展昭这条线。
假如展俊不死,血祭坛的争议就会非常大,也会引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法律无法解决,而被杀的人又罪大恶极的话,是否要去追究凶手的责任呢?
追究的话以前的案件怎么算,不追究又死了人,但是死的人又确实该死,这是一个循环,答案也是无解的。
强权和法律不完善是罪魁祸首
木都统他们为什么敢堂而皇之地杀一族人,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这件事成本不大,也就反映出当时的法制有多么不完善。加上木都统他们是有一定地位的人,他们是小权利的拥有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案件事石沉大海,假设他们知道有幸存者的话,估计蒙放和常雨早就被他们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