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罗晋和毛晓彤领衔主演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正在腾讯视频热播。引发了不少观众共鸣。虽是讲述中国医疗队与埃博拉病毒战斗故事的宏大命题,但剧集却将镜头聚焦在了每一个鲜活的角色上,既有中国医生的无畏与担当,亦有很多令观众动容的中非友谊故事细节,剧情真实而不悬浮,节奏紧凑而不拖沓,收获了不少好评。
《埃博拉前线》总导演杨文军近几年曾参与过《在一起》《功勋》等现实题材作品中的单元拍摄。在他看来,现实题材剧想要打动观众,必须要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而《埃博拉前线》作为讲述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病毒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对于专业性自然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以专业性提升观众代入感
《埃博拉前线》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以罗晋饰演的郑书鹏为代表的援非医疗队遭遇西非埃博拉疫情大暴发,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医疗环境下,与病毒展开战斗;另一边则是以毛晓彤饰演的华裔记者何欢,因钻石走私案深入西非为契机,与中国医生一起加入抗击疫情队伍,两条线看似不相交,却环环相扣。
剧集刚刚播出不久,剧中很多真实又震撼人心的名场面就在社交平台引发传播热议。比如零号病人抽搐呕血的压迫感、郑书鹏进入P4实验室的紧张感,都给了观众极强的代入感。总导演杨文军说,激发观众的代入感,也是拍摄包括《埃博拉前线》在内大多数现实题材剧最大的难度所在。
“很多东西大家都懂,观众的知识不比你少,甚至在很多领域更加专业,那么在专业性方面自然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拍摄《埃博拉前线》之前,杨文军和剧组其他成员对埃博拉病毒并不了解。2019年3月,主创团队深入西非塞拉利昂考察调研,用了长达半年的时间重新组织大规模采访调研。
团队一行人从北京来到广东,再从广东来到深圳,对近百人次学者专家、援非医疗队原工作人员进行好几轮采访,从他们身上汲取大量真实的素材,录音、案头不计其数,“深入下沉采访后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以为的一些逻辑,其实都是有问题的,慢慢调整。”这样不断地考证、修改、补充贯穿了《埃博拉前线》这部剧整个筹备及拍摄。
为了让剧情更加真实令人信服,杨文军和团队还在很多细节上反复推敲。例如一些观众发现《埃博拉前线》中并非所有人都戴口罩,防护似乎也并不是特别严格,“其实埃博拉病毒暴发时,医疗物资非常紧缺,很多小地方的防护服、防护镜都是多次利用,另一方面非洲人的习惯是不太喜欢被限制自由。”杨文军说,我们的医护人员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如果防护过度,同样会被当地群众质疑“为什么要这么保护自己?”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需要制作团队反复权衡,最终呈现出既真实又符合逻辑的剧情。
用真情实感展现医者仁心
《埃博拉前线》的触动人心源自于剧集在细微处体现的真情实感。
在中国援非近60年的历程中,医疗援非是其中时间最长、跨度最大、成绩最显著的组成部分。自1963年以来,中国援非医疗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埃博拉前线》正是由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故事改编而来,当时第一例埃博拉患者由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而他也正是《埃博拉前线》中男主角郑书鹏的原型之一,剧中不幸染疫去世的医生盖斯姆的原型人物,正是当年曹广医生现实中在抗疫中殉职的搭档。
“我们提炼了近60年间众多中国援非医生护士的真实故事,然后凝聚在主要角色身上。”杨文军介绍说,为了拍出《埃博拉前线》的现实感,团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将很多原型人物的故事、案例移植到了剧情当中。比如,剧中一位医生,连续做了几天的手术,最后将自己的手指都缝上了,这个情节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而这样的情节其实也是现实中的真实故事。
除了剧情细节上的真实,很多观众发现《埃博拉前线》对非洲风貌的呈现也很有代入感。为了更大限度还原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工作和生活,主创团队在非洲实地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采风,从塞拉利昂到坦桑尼亚,深入到当地的医院、村落、市场、街巷,对医疗卫生、传统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了多维立体的深入调研。剧组还走访了位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郊的中塞友好医院,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但很多当年抗疫时留下的痕迹依然有迹可循。
虽然是一部宏大叙事题材作品,但《埃博拉前线》摆脱了悬浮感,没有以喊口号式的歌功颂德方式呈现作品,而是以接地气的情感表达彰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情怀,展现中国医疗队的仁心仁术,为援非医疗近60年的历程,写下时代注脚。
文/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