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导演中,张艺谋是最善于和作家合作的,通过作家的眼睛,看到不同生活的侧面,挖掘生活幽深的黑与白。从早期的《红高粱》到今天的《悬崖之上》,从张艺谋作品的成色看,改编小说的如果内核扎实、感情线明细、故事情节出色,张导的电影问题都不是非常大。在国内,能有他的光影技术和视觉水平的导演,并不多见。当然,有他这样被资本和大牌影星青睐和巴结的导演,更不多见。
《悬崖之上》用的编剧是全先勇,他是资深的小说家和编剧。之前,他编剧的《悬崖》和《零下38度》,与《潜伏》、《黎明之前》、《风筝》、《风声》等片子相比,虽稍有逊色,但观影感受上看,其实,也差不太多,堪称谍战类型片里的佳作。全先勇善于讲故事,作为小说家,对东北抗日的历史研究很深,他编出的故事有历史依据和原型,能够高度还原东北当时抗日的历史真实。只是无论是《悬崖》还是《零下38度》,在故事结构和人物结构上,他的突破没有,几乎是在抄袭其他的佳作,比如《潜伏》。
这次《悬崖之上》故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在历史上,日军在东北建立731部队之前,曾经建立类似的部队,拿人体做实验,研制细菌。当时,有一些中国被当作实验品。一天,一些“实验品”逃出生天,之后,大部分人又被日军抓出回来。一个王子阳的中国人,最终逃脱。抗联为揭露日军的暴行,决定营救这个人,作为证人,到国际社会上指证日军。这是一个真实故事。
全先勇和张艺谋努力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一个电影,而电影的主人公是营救人员,而不是被救的。这是《悬崖之上》的背景,能不能救出来,如何救出来,自然是电影的基本悬念。但救人的故事,不好写,大家都知道,不小心容易写成公路片和探险片。而这个电影设定的类型是谍战,谍战片的基本元素和侦探片、悬疑片类似,可以说说,是侦探片和悬疑片的混合体。
电影从开始设定的悬念不是能否把王子阳救出来,而是前来营救的人,能否不被抓住。这源于一次意外。
在营救人员来到东北之前,抗联里的地下人员出现叛徒,叛徒向伪满洲国警察厅交代了这次代号为“乌特拉”的营救行动,并把接头暗号也交代了。从这一刻起,这部电影讲的故事进入“侦探模式”的模式。只是观众拥有“上帝”视角,而普通的侦探或者悬疑不同,观众清楚的是,营救的中共地下党很危险,不清楚的是,究竟哪一个地下党有危险。当电影转到这样的故事轨道上时,就开始进入了一个貌似严肃而实则荒诞的情景中了。
一个荒诞是,电影中,朱亚文说,“为此次任务,接受过7个月的专业培训。”需要培训这么长时间么?抗联里的人,不说都是久经沙场的将士,但善于擒拿格斗、锄奸杀人和乔装改扮之类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很多人之前也都是东北本地人,也就是在老家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营救一个人,至于需要让“老毛子”培训7个月么?难道说,没有底子好,本领高,心眼多的老手可用么?培训7个月,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更何况,也就是把一个逃离日军魔掌的人带回苏联,又不是从日本的监狱或者集中营里救一个人,难度真的很大么?如果执行这样的任务,相关人员都需要培训7个月,抗联是如何和日军战斗了14年呢?
第二个荒诞是,抗联,以及受到党中央领导的地下组织,竟然会派出一对夫妻和一对恋人执行这个任务,这是谁安排的这个事?夫妻一起上战场,执行统一的任务,大概也就是卧底时,偶尔会用一下,一般不会用。毕竟战场上的残酷难以想象,夫妻一同执行任务,会受感情的羁绊,降低效率,甚至会出现不必要的危险。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国内外的特工组织都不敢冒的险。在《悬崖之上》,张译和秦海璐一起执行这样的任务,不管怎样看,都好像不是必须的。刘浩存和朱亚文是恋人,一起执行任务,也遇到类似问题。所以,电影为了使后面的感情戏有嚼头,让两男两女,一对夫妻,一对恋人共同执行任务,彻底抛开常识,这是典型的艺术高于生活后,脱离生活,糊弄历史成绩很不好的童鞋们的做法。
第三个荒诞是,派出的四个抗联的精英,在之后的格斗、逃脱等桥段中,表现出来的姿态,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张译看似一个老特工,在火车的小房间里,和一个不知名的警察厅特工动手,竟然纠缠了很久,甚至一度落在下风。如果不是刘浩存出手,去救刘浩存的张译,很可能被特工制服。作为被派来执行特殊任务的抗联精英,收拾一个不知名的警察厅特工,都如此费劲?他接受的7个月培训,以及之前战斗经验及技能,看来也不咋地。从一开始,抗联就没派出真正有能力的营救人员。那么,后来这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是不是有点不太真实了。很像导演和编剧人为造成的。
第四个荒诞是,在火车上,日军检查去哈尔滨的一对男女,抓捕他们四人。张译见状,临时去忽悠一对男女,骗来两张不去哈尔滨的火车票。等回头拿给刘浩存时,刘浩存竟然不见了。刘浩存和张译的算是在一起培训过,面对突发情况,必要的默契和配合,是应该有的。张译去干什么突然离开刘浩存,好像也没给她说清楚。即便如此,刘浩存为什么不等张译回来,竟然自己跑了。而张译没找到刘浩存,也没做过多纠缠,竟然拿着骗来的火车票,独自顺利地离开火车站。没有票的刘浩存不得不爬火车,躲追捕,期间,还不得不和一个身强力壮的男特工对战一下,镜头相当惊险,让观众屡遭紧张感。作为战友,且是一个行动小组的,张译如此而为,显得莫名其妙。刘浩存不辞而别,显得更加难以理解。这是什么样的作战营救小组呢?
第五个荒诞是,朱亚文和秦海璐小组被冒充地下党的警察厅特务(李乃文、于和伟余凯磊)接到一处住所。在这里,由警察厅派来的女特工假冒地下党的人员,配合这三个人演一场戏。在吃饭时,女特工竟然在朱亚文的口袋里发现他带的一本古书,由此判断这是营救小组带来的电码本。镜头一转,张译竟然假扮成女人,去书店里买密码本,最终被抓。可笑的是,这本书在哈尔滨书店里有卖的,朱亚文为什么要随身带一本,咱不能一本不带,到哈尔滨买一本么?如果这样,这不就不会被聪明的警察厅特工发现了?张译也就不会被抓了么?即便需要刚从飞机上降落后,给后方或者在东北当地的地下党联系,带上这本书,这本书也应该在作为译电员的刘浩存手上,为什么在朱亚文手上?退一步说,营救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朱亚文手上也需要这本书,来的时候,不能多带一本?朱亚文一本,刘浩存一本,如果这样,张译也不需要去书店再买一本,也就不会被抓了。
第六个荒诞是,张译去书店买书(密码本),竟然路过马迭尔酒店门口时,看到门口要饭的孩子,一时想起自己的孩子也在其中,父爱涌上心头,忍不住下车,回去,去打听孩子的下落。对这个情节的设计,真的很想想问问导演和编剧,在躲避近在眼前的追杀,作为接受过苏联训练且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张译,真的如此“短路”么?爱孩子,想孩子,由此导致内疚、自责等情绪,导致张译迫不及待地想寻找到孩子,可以理解,毕竟革命者也是有七情六欲的真实的人。但能不能先逃脱险境,等警察厅的特务们都走了,再回来专门找孩子呢?这样做,既能把密码本交给刘浩存,又能有充足的时间找到孩子。真的很难相信,抗联和苏联能把张译这样的地下党派来。但导演和编剧如此而为,难道为了煽情,啥都不顾了?
第七个荒诞是,作为警察厅里的超级卧底于和伟(周乙),看到张译被抓,他竟然忍不住,或者觉得张译他们身负重任,主动联系上级,展开营救。但张译被救后,他发现自己被打得太狠了,根本无法离开警察厅。作为老牌特工,在电视剧《悬崖》里的绝对男一号(在电视剧里,周乙是张嘉译演的),难道看不出,即使张译侥幸逃脱,身负重伤的他,也很难离开警察厅。他必须冒着暴露的危险,把张译救出。他难道看不出,他们两个共同努力,能否成功逃离警察厅,也还是未知?后来,张译坐到于和伟的车上,对于和伟说,“我身负重伤,我们都逃不出去。即便逃出去,也无法完成任务”。作为久经沙场的地下党,肯定不是在坐车上,准备强行闯门时才知道吧?应该早就知道,这次越狱,是徒劳的,那么,于和伟和张译为什么还要折腾一下?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给观众一个惊喜,让观众知道于和伟其实是隐藏在警察厅的中共地下党么?仅仅是为了让张译在下车前,给于和伟怯怯地说,如果于和伟方便的话,救一下他的孩子,以显示作为牺牲者的伟大的情感,以戳痛观众们的敏感神经。电影在这里,从营救王子阳,悄悄地转向了救孩子了。当时,关注其实还不知道。
第八个荒诞是,于和伟向自己的上级问清楚这四人来哈尔滨的意图,要求帮助这四人完成任务。从此,随着于和伟的加入,整个形势日趋明朗化,救人四人组剩下的使命就是逃亡了。救人这个大事,算是交给于和伟来完成了。观众们不知不觉中开始关心已经暴露的四人,如何逃出魔掌。如果没逃出,究竟谁牺牲了,谁逃走了。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非要有人死,有的人希望女的都跑了,男的牺牲了,这类人应该以男性为主;有的人持正好相反的观点。当然,看当时的情形,张译是没救了,就看已经暴露的秦海璐和朱亚文咋办。秦海璐和朱亚文和警察厅的李乃文纠缠,显得很沉稳,这源于秦海璐和朱亚文在于和伟的帮助下,已经知道警察厅发现他们,而于和伟给这两位专设了逃跑途径和方法,甚至连逃跑的汽车都备好了。具体逃跑策略是,秦海璐假称,需要去罗马尼亚大使馆,会见地下党,而后,朱亚文和秦海璐趁着罗马尼亚大使馆正在举办欢快的晚宴,穿过大使馆,到后门,开上于和伟事前准备好的汽车离开。导演和编剧当然不会让秦和朱这么轻松离开。李乃文虽然不知道秦和朱知道他是警察厅的特务,但也不会傻到把他们两人同时放到大使馆里,自己在大使馆外面,认真的冒充秦和朱的“同志”。这样的桥段安排,失败几乎是必然的。作为超级特工,于和伟的备选方案在哪里呢?没有备选方案,难道对逃出生天这么大的事,靠运气?电影里,因为没有备选方案,朱亚文必须牺牲,保护秦海璐逃离。又一次人为地设定出一个必须“牺牲才能成全”的感情戏。假得让人坐卧不宁。
第九个荒诞是,电影里,最无辜的就是于和伟,他在警察厅这里,应该警察看到自己的同志被折磨和枪杀,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都忍受住了之前所有的痛苦,就是在面对张译时,没忍住,出手相救了。如果他能在之前,救下那个不得不当叛徒(雷佳音),或者早早地杀死雷佳音,多好啊。如此,救人四人组也不会暴露得这么彻底。很可惜,于和伟没想到啊,如果有后来发生的这些事,于和伟应该会后悔死了。于和伟在电影最后,在车里,模仿《教父1》里的经典桥段,杀死雷佳音,他不觉得有点太晚了?更荒诞的是,四人组要救的王子阳,竟然最后是被于和伟救出来的。闹了半天,这个任务交给这四人,本身就是巨大的错误。除了白白让张译和朱亚文送命,差点导致在警察厅里的于和伟也暴露(如果暴露,损失可是太大了,地下党把于和伟送到警察厅,且还有一点地位,真是太不容易了。不会轻易让他暴露。为掩护这样的高级地下党,地下党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参见《黎明之前》、《麻雀》、《风筝》这类高级谍战剧。)。救王子阳、杀陷害和除掉警察厅另一个特务余凯磊和救出张译、秦海璐的孩子、杀叛徒雷佳音,竟然都是于和伟一人干的。那么,从飞机上空投这四人来哈尔滨,就是为了来演《悬崖之上》的么?作为观众的我,对于和伟做这些事后的感觉和情绪是什么,真的很感兴趣。
第十个荒诞是,电影随便向经典致敬。比如,四人从飞机上被空投下来,之后的桥段是在向《八恶人》致敬,在电影院接头,是向《无耻混蛋》之类的经典致敬。在汽车里,于和伟用一根细线从后座勒死“叛徒”雷佳音,是向《教父1》的结尾桥段致敬,甚至雷佳音死前,用脚踢碎汽车前档玻璃,也和《教父1》的情节设计一样,“致敬”得非常到位。诸如此类。但这是在说明导演很崇拜昆汀·塔伦蒂诺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哈尔滨,英勇的抗联、拥有坚定信仰的中共地下党,他们创造的抗敌事迹,没有能够被挖掘出来的精彩至极、惊心动魄的桥段么?
整个电影的画面非常单调,给人以冷峻、逼仄、肃杀的感觉,俯视镜头比比皆是,追踪镜头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混音用的是杜比技术,枪声,脚步声,逼真到超越真实,演员们除了名气大,就是演得好。群演们也无可挑剔。沙溢这样没演过叛徒、坏蛋的名角儿,也不惜演了一个叛徒,算是真的豁出去了,死相也比较难看。像李乃文这样好人,也不惜演一个容易让人出戏的警察厅特工。他们为了张艺谋,真拼。朱亚文在《红高粱》里的混不吝、在《大明风华》里的自信,也都没了。至于刘浩存,演得真好,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是“演”得太好,而是长得有问题——长得太好看了,和队友,潜入到东北,救人,实在害人不浅。在火车上,被特务莫名其妙地盘问,这就是长得好看的坏处。总之,特效绝对一流,演员也算一线,真的不差钱,除了少一个值得讲述的事件和尊重历史、个别观众智商的故事设计。
在“伸手不见五指之黑”的黑屋里,在音响环绕的密闭空间里,喝着可乐(也许是雪碧),吃着米花(或者其他膨化食品),其实感觉挺过瘾的。唯一让我不满的是,“我为什么知道这么多”,“知道这么多的为什么偏偏是我”。如果让我提点建议,“别轻易在《悬崖之上》玩电影”。
作者:卡尔达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