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电影艺术起源于西方,在百年的电影发展史中有太多经典的影片,而这些经典的影片中充满着西方“政治”、“思想”、“宗教”和“文化”痕迹,但大多数与我们主流价值观大相径庭。
不用动刀就过审引进的国外电影,与同档期国际上上映的电影相比,质量太低;而需要动刀才能过审引进的电影,不管是从完整性、逻辑性还是艺术性上与原片不可相提并论。在电影分级制度没有落地的今天,大众无法在高质量的院线上欣赏到包含“血腥”、“暴力”、“鬼怪”、“性”等等这些“有其他象征意义”元素的优秀电影……
从“电影分级制度”在全球多数国家执行的经验来看,一方面不影响电影创作风格、元素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各类人群、各个年龄阶段都可以在影院观看到适合自己的影片。
反观国内电影市场,“致青春类”、“小品类”、“历史改编类”、“脸谱类”等这些让人看完不痛不痒、嘻嘻哈哈、流水账式的电影充斥着各大院线,不仅拉低了我们对电影的欣赏水平,同时不知不觉的扭曲了我们对电影的优劣判断,更有甚者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对电影的艺术要求。
为什么“电影分级制度”迟迟没有落地?
回顾一下2019年国内和北美票房排行(2020年来各国疫情管控不同,票房数据没有可比性):
百度百科
大众已经太习惯于观看只有视觉刺激、情感刺激、回忆刺激等等这种流于表面的电影了。这类电影只能让大众消费时间,还特别有粘性。而直击灵魂、引人发醒、挑战强势、反思错误等等……这些类型的电影,根本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讨论一下:分级制度落地后,《小丑》几岁以上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