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平原上的火焰》《超能一家人》《零度极限》等电影相继撤档,今年国产贺岁档的荧光暗淡不少。
与此同时,前段时间低调上映的《爱情神话》虽然没能创造票房神话,讨论度和口碑却在不断上涨。
表面上看,《爱情神话》讲的是老白这个上海中年男人的情感纠葛,实际上,电影的精神内核却围绕在李小姐、格洛瑞亚和蓓蓓这三个女性“失意者”身上。
在外光鲜亮丽,回家却不得不面对鸡零狗碎的李小姐;有闲有钱、老公失踪,却内心空虚的格洛瑞亚;因为出轨和前夫离婚,之后爱上跳探戈的蓓蓓——三个截然不同的女人因为老白而产生交集。
三个中年女性的情感故事。/《爱情神话》
90后导演邵艺辉不仅神奇地破除了人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仰望与隔膜,更可贵地向观众描绘出一种主流想象之外的爱情灰色地带。毛尖老师说:“这是中国银幕爱情的一个里程碑”“中国电影的一次狙击战”。
《爱情神话》为什么能够广受好评?或许是因为近年来,出彩的“小妞电影”实在太少了。
01
曾经的国产“小妞”时代
小妞电影,指的是那些剧情轻松浪漫,多以都市女性角色为主角、男性角色为配角,描写女性成长故事,表达女性内心情感的爱情电影。
国外的小妞电影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的《蒂凡尼的早餐》,拜金女和软饭男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跌跌撞撞,最终明白幸福的真义,这一故事模板在60年后还被某些国产编剧借鉴、使用。
奥黛丽·赫本的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
从此,小妞电影一跃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进入新世纪后,由热销小说改编的电影《BJ单身日记》,以2600万美元的成本赢回2.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再次说明小妞电影的强大生命力。
在中国,以“小妞”作为主角的影像尝试最早出现在电视剧中。1998年的《还珠格格》、2003年的《粉红女郎》,或许就是国内最早的小妞电视剧。
直到2008年,华语电影才开始了“小妞电影”这一类型片的尝试。由徐克指导,周迅、张雨绮、桂纶镁主演的《女人不坏》首次拉开了国产小妞电影的序幕。
有趣的是,同样是发生在三个女人身上的爱情故事,《女人不坏》和《爱情神话》有着惊人的承接和互补性。前者想研究的是爱情能否被科学手段捕捉和操弄,《爱情神话》继而探讨的是,爱情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
无论是万人迷还是普女,都是吃爱情的苦。/《女人不坏》
或许是影片的表现形式过于超现实主义,《女人不坏》在当年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好。2009年,章子怡的《非常完美》上映,连续三周稳坐票房榜首,这才接过“中国第一部小妞电影”的交椅。
电影中,平民女孩苏菲在被大明星抢走男朋友之后,展开了一场赢回男友心的夺爱大作战,最终凯旋,激励了银幕外无数女性观众。
“小妞”一般都有两个闺蜜,时刻提供爱情建议。/《非常完美》
2011年,《失恋33天》横空出世,狂揽3.5亿元人民币,成为当年国产票房市场的一大惊喜,也让所有人开始正视小妞电影的巨大潜力。
自命清高、刻薄犀利的黄小仙精准抓住了年轻都市女性的审美取向。学者李莉认为:“直到《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才真正为国产‘小妞电影’的人物谱系提供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中国式小妞’。”
失去爱情之后,应该如何度过?电影回答了这个问题。/《失恋33天》
主演白百何凭借此片确立了自己小妞专业户的绝对地位,国产小妞电影自此开始初步建构起类型化方向。
《北京遇上西雅图》讲的也是一个拜金女爱上老实男人的俗套故事,却可贵地包含了一系列社会性的热点话题。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老实男人总有市场。/《北京遇上西雅图》
那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拍得中规中矩,但在同时段四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依然顽强地坚挺下来,最终创下7亿元票房。
郭敬明的跨界系列作品《小时代》,用14亿元票房划出国产电影的现象级分水岭——影片本身不可置疑地成为当下“小时代”们的最佳镀膜,却又因为混乱的价值观和糟糕的呈现,被网民调侃至今。
一种底层穷人的富人想象。 /《小时代》
2015年,《我的少女时代》以清新、质朴的校园爱情故事,为中国小妞电影暂时画上一个句点。
此后,就是各路大片、无厘头喜剧和质量参差的网络大电影的时代了。
02
为什么是“小妞电影”
影视市场瞬息万变,我们永远不知道,“小妞”何时会渐渐隐身。
好莱坞小妞电影走向瓶颈期之时,国内小妞电影渐成井喷之势。有研究统计,在2013年至2016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里,就有50多部小妞电影面世。
徐静蕾、倪妮等“大花小花”纷纷投身其中,在小妞电影的蓝海中寻找自己的职业定位。
回顾这些小妞电影,它们大多有一个固定模式:女主角的形象不能太漂亮,单纯、善良、普通就好,身上最好有一点小毛病,比如嘴贱、敏感、神经大条,但都在观众容忍的范围之内。
越普通,越“小妞”。/《我的少女时代》
女主角生来普通,但她们的衣食住行通常又和都市最前沿、精致的生活方式发生点关联,即便是跟《小时代》里的林萧一样,在两个霸道总裁后不停转换着,帮她们拎包。
男性角色作为影片中的点缀,不能非富即贵,暖男长相不能太好,富二代不能太有礼貌,霸道总裁得带点洁癖,小男人必然体贴入微。
电影情节不会太过复杂,但全程都得极具戏剧性。男女主初次相见互不待见,在欢快、滑稽的剧情推进过程中,渐生情愫,领悟到幸福的真谛,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爱情事业双丰收。
观众喜欢看欢喜冤家谈恋爱。/《喜欢你》
俗套的剧情、固化的叙事结构,却能屡屡以小博大,创造票房奇迹,小妞电影的成功源自创作者对于社会语境的敏锐把握和精准的市场定位。
自诞生起,小妞电影就明确以都市年轻女性为主要观影目标。曾有研究表明,当下影院受众的男女比例大概是四六开,平均观影年龄是24岁,将近90%的受众是在30岁以内的观众,其中未婚者占据绝大部分。
换句话说,都市年轻单身女性正在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
面对每天繁重的生活压力、复杂的婚恋环境,她们仍然怀揣对爱情的向往,自然很容易和电影中的“小妞”们产生共鸣。
“她经济”的繁荣也让小妞电影在银幕之外创造出更多新的消费可能。《失恋33天》上映后,无镜框眼镜立刻成为热销产品;《等风来》播出后,原先少人关注的尼泊尔也成为国内青年男女的热门旅游地。
静静地,等风来。/《等风来》
小妞电影的流行、“她经济”的繁荣,都侧面证明了,当下流行的影视叙事,有时并不能精准地满足这一部分受众的需求。
03
优秀的“小妞电影”,我们太缺了
对于小妞电影的批评和诟病,一直存在。
有学者专家认为,小妞电影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伪女性主义”。它们虽然折射出都市女性对于身体和空间的精神焦虑,但本质上仍然延续了传统观念。
“小妞”们的形象气质,一贯的低龄化、孩童化,尽力摒除性感元素。而性感女性角色的处境,星爷早在《美人鱼》中用一句话表达清楚:“我有钱有身材,追我的人从这里排到法国,我拿300亿出来跟你玩,你当我是空气呀,居然去泡一条鱼!”
弹幕里全是连夜到法国排队的人。/《美人鱼》
此类电影中,判断女主是否幸福的关键,往往在于她有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托付一生的人。
“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喜欢吃的豆浆油条。”《北京遇上西雅图》女主的这句经典台词,赤裸裸地抛出了一道情爱选择题:游艇法餐,还是豆浆油条?
学者李莉认为,小妞电影常以一个不“规范”的、反秩序的女性形象或女性故事开始,以一个经典的、规范的情境为结局;于是,这类影片所表现的“个性”,也往往有始无终。
除此之外,小妞电影被诟病的,还有对于消费主义全然的拥抱。
《小时代》用大量镜头展现城市的纸醉金迷,光是演员服装就有3000多套;《杜拉拉升职记》中,当杜拉拉遭遇情感危机,解决方式竟然是疯狂扫街,分期付款买下一辆马自达MX-5。
事业、爱情两手抓,真的像电影里那么容易吗?/《杜拉拉升职记》
通过消费文化自我赋权的女性书写方式,渐渐不被今天的观众所接受,这或许是小妞电影衰落的主要原因。
2015年的《五十度灰》算是好莱坞小妞电影的回光返照之作,同样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剧情,看似正视女性欲望,实际上却是以女性身体的缺席为重要前提。
同年,《我的少女时代》上映,给国内小妞电影市场划上一个句点。此后,类型片的大幕开启。
《战狼2》《我不是药神》《悬崖之上》《你好,李焕英》……各种现象级类型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类喜剧电影更是常年在线。
在类型片的大时代里,小妞电影式的女性书写变得相对稀薄。它的风格重新移植到小妞电视剧之中,《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爱很美味》……每当这些主打女性故事的电视剧出现时,网上都会引出一番讨论。
前段时间的《爱很美味》再次刷屏。
从某种意义上,《爱情神话》的出现,代表着小妞电影中一种整体性女性气质的回归。此后,大银幕上女性的爱情选择,可以不再只是非此即彼的游艇法餐和豆浆油条,也有可能是一盒处在中间地带、打发无聊的蝴蝶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