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个月的时间,让观众在哈哈大笑之后骂声载道的现实题材轻喜剧《少年派》终于迎来了收官。观众一遍被网络段子改编的所谓妙语连珠逗得前仰后合,一边对里面中年人的生存焦虑感同身受,再看完剧情之后一致吐槽——这剧情里的所谓学生戏太脱离实际,太假。于是沸沸扬扬,一边保持着同期现实生活题材影视剧最高的收视率,却一边保持着相对低廉的评分,成为“高考季”一时无两的话题热点!
个人观感结合了其他观众的吐槽,总结出其中立足于生活却又失真于生活的几个点,让大家品鉴一下!
六六已经不是底层平民的代言人,而是标准的职业煽情写手!
六六是真的摸透了国人的生存焦虑,《蜗居》,《心术》,《少年派》三部电视剧的题材一字排开——房产,医疗,孩子教育前程,这压在当前中年国人头顶的三座大山,足以反映整个社会生存焦虑的最主要来源!
而且,她更懂得如何用贩卖这样的生存焦虑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每一本书都用尽力气变成影视剧,用比实体书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为自己博取足够的关注度,以及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实体书的版权收入与影视剧改编的实体收入可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六六的书被读者称为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只可惜在她获得新加坡国籍之后,(是的,你没看错,号称要写出当代中国底层人民生活百态的六六,是新加坡籍!)笔下所描绘的“中国底层”平民就变得像时刻高柔光,大美颜的韩剧了。
成名以后的六六,接触和了解的阶层已经不是她号称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但是为了迎合广大内地电视剧的观众受众群,为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同理心和共情,就只好拿着平民阶层的生存焦虑使劲儿折腾。
更要命的是,六六没有把握好自己作品里的度,总是用新加坡的生活标准来衡量内地平民生活,于是形成了一个尴尬的想象——内地底层居民,享受着同等国家中产家庭的物资水平,却依旧操着每天柴米油盐车房学的心,享受着婆媳妯娌时刻算计的担忧。(不是我强调阶级差异,但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明白,中产阶级要操心的事情,好像不止于此吧!)
看题目是少年题材,但内容展现出来的是一片水晶花园!
钱三一,林妙妙这一批次角色设定的是贵族学校学生。 有多贵族呢? 标准四人间寝室,用平常八人间的面积设置了独立的休息区和学习区以及清洁区,但就是打死不设置独立饮水设备和卫生间。 你都贵族成那样儿了,还差每个寝室的用水量啊? 或许是,公共卫生间那种一群女孩子交头接耳的环境能够更好的作为流言蜚语的集散地,让学校里有更好的八卦新闻流传空间? (林妙妙等女生躲卫生间里听见别人讲闲话,成为构成矛盾冲突的主要展现方式! )
然后,林妙妙等人全部是学神级别(学霸在他们面前都黯然失色)。作为强化班的重点培养学生,他们的教室空空荡荡,座位四周干干净净,就连多余的纸屑都不见分毫。没有普通学校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没有同龄人以学习成绩分班和排座位的无形压力,更没有巩固学习成果的那些铺天盖地的习题册和测验试卷,书本资料,也没有老是日复一日在背后催促你增加分数和名词的谆谆教诲……
他们的生活悠哉闲哉,因为有底气,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成绩起伏都八风不动,反正我是主角儿,有更主要的事情让我做。比如,上课看心情决定学习不学习,下课了忙着发展自己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犯犯贫,调调情,照照镜子,组织一下兴趣小组……别欺负我们公立学校毕业的学生没钱,我们经历过的高中尤其是层次越高的班级,都不是这样子的!
我们心目中的优秀学生群体是把优秀当作习惯,具备了认真、有序的素养,以一种谦逊有理,默默努力的姿态应对高考之前那日复一日的平淡,枯燥与无形压力的。每天的时间都忙碌在知识的海洋里,而不是没完没了的照镜子,
太多繁琐而无意义的台词:你话这么多,平时肯定没人听是吧?
《少年派》和之前其他剧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台词量翻了倍的增加。从闫妮饰演的王胜男,到学校里的各位师长,再到社会里打滚的各位家长,个顶个的舌灿莲花口吐机关枪。时刻用连珠炮的语速,花样翻新的引经据典,随口就是几百年累积的网络段子大荟萃。整部剧宛若大型单口相声表演现场,随时随地放灌口抖包袱,别人听不听得懂不要紧,最主要的是气势不能输!
但是,台词量巨大就暴露了另外的问题——台词没有信息量成为整部剧的死穴。那些若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银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的灌口台词,听起来酣畅淋漓但仔细听却完全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就为了突出语速的连贯,感情的宣泄,归根结底却是用犯贫耍贱的心理,用连绵不绝的无意识言语截断对方的话头,打断对方表明观点的契机,达成用阻断对方观点来维护自己观点的撒泼打滚儿!
如此没有实质性用途的语速,与咄咄逼人的气势,加上喋喋不休的态度,表面上是取得了当时的胜利,可,对方根本就丧失了表达的机会和继续沟通的欲望。久而久之,谁还听你叭叭叭,谁还愿意和你交换思想,坐下来好好谈谈心?
标榜着国内平民生活,却展现的是伪中产的生活焦虑
《少年派》中后期的剧情崩坏得极端明显。宛若云端的高中生生存状态飘着飘着就变了向,在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的前提下,写不出校园里的各种事迹,于是整体剧情就又回归了婆媳撕胯,妯娌谋求财产的家庭伦理剧俗套。
于是,孩子们退居次席,家长之间的聚散离合,图谋算计这些必然的鸡零狗碎成为剧情冲突的主力军。而且作为融合当代现实生活阴暗面的集大成之作,罗列了一系列底层平民最为担心的家庭危机:诸如家庭财政主力失业,当家主妇响应或者意料之外怀二胎,或者成功人士在外面搞搞外遇顺带离个婚,再婚之后的重组家庭面对老一辈的财产与情感分割各有算计……种种鸡毛鸭血的社会负面情绪不断堆积,然后投射到面对繁重学习任务的就读生身上,激发少不更事的孩子们激烈而莽撞的反抗。
于是,父母辈儿要在疲于应付家庭的生计危机之外,还要安抚与疏导“她还是个孩子”的亲生儿女的感情与不能放松的学业,这种焦头烂额的生存状态,成为后期强行勾起观众共情点的矛盾焦点!
但是,说好的展现高中临近高考的考生为主题的青少年生活主题,被偷梁换柱又回归了中年人的生存焦虑。这是精神核心的返祖,更是为了迎合观众而强行用生活焦虑来构建戏剧冲突的生硬表达方式。
于是,归根结底,六六借着孩子读书升学的压力,添加了当前社会一些犄角旮旯儿的负面情绪,把当代中年人生存压力的三座大山凑齐了。但是,打着《描写高考前学生和家长生活状态的旗号,实际上既么有写出孩子面临高考所承受的压力,也莫有写出家庭里要承担的额外责任,仅仅是把之前那些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婆媳姑表诸侯混战的局势换一个群体演绎一下。
于是,我们可以说它既没有代表青少年,也没有真正找到中年危机的根源,仅仅是一个拿着幌子用插科打诨逗笑观众的喜剧小品。可以看着笑笑,愉悦一下身心,却不能拿来印证生活,更不能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