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天择创办,欢迎关注~
战神粟裕的背后(58)
上一节我们讲了粟裕与刘伯承在红校的一段交集。刘伯承主持红校工作后,红校的全面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1932年2月,在红军学校带过两期学员的粟裕,被调回红四军仍任参谋长。
粟裕在红校的时间不长,但是收获却非常大,因为在这里,他学到了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思想,而且学到了办学的经验。因为粟裕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虽然有大量的战争实践,但是对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而刘伯承在苏联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培训,对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与教育非常精通。部队现代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4个方面:高效的参谋机构、有效的培训体系、科学的体制编制以及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从当时来看,红军在这4个方面非常欠缺,其中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是硬条件。
在红校里,粟裕了解了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基本要素,并对这些理论深表赞同,比如参谋队伍建设,粟裕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建立了一支非常高效的参谋队伍,这为他指挥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支军队是否强大和高效,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参谋队伍建设。在战争史上,德军在19世纪快速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军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参谋机构。力推参谋机构建设的是德国军事家毛奇。他也被誉为“西方历史中最伟大的参谋总长。”
19世纪,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形态不断演变,毛奇认为:新型战争必须有新型指挥方法与之相匹配,因为作战地域空前广阔,战场情况迅速多变,高级指挥官难以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即使是最有才干的统帅和指挥官,除了能判断首次遭遇战之外,都难以预料战争的每一步进程和把握作战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必须需要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指挥机构——总参谋部。
所以毛奇大力推动德军的参谋队伍建设,正是德军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效的总参谋部,是德军快速崛起的关键,事实证明一支高效的参谋队伍可以把军事指挥员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去专心研究战略战役的宏观问题,而不必要事必亲躬,身为一个军事将领千万不能操心鸡毛蒜皮的小事,把自己当一个班长用。
粟裕回到红4军参谋长的岗位上,立即加强红4军的参谋队伍建设,当时红4军的军长是林彪,他对粟裕的工作都非常支持,粟裕建立起了一支高效的参谋队伍,使林彪从繁忙的军事琐事中解脱出来,林彪只要把大概的作战设想描绘出来,粟裕就能带领参谋人员制订出详细可行的计划,这使林彪的作战指挥变得轻松起来。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将领越为琐事繁忙,一方面说明这个将领层次不高,或者说不应该用到领导岗位上来,一个高级指挥员不能干低级指挥员的活。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个军事将领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参谋机构,或者说没有把参谋队伍组织和使用好。而作为军事统帅则更是这样,如何用好人才更为关键。
毛奇指出:如果一个统帅周围有一大群各自为战、互无联系的人,那么这种人越多、越是聪明,越是自以为是,事情就越糟糕。而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就是这种情况,而主席则是非常高明的统帅,两人在重庆谈判时对统帅的理解高下立判。
1945年9月27日晚上,蒋介石在林园宴请主席。美国记者在一边凑热闹地问:“蒋先生和毛先生都是杰出的军事家,请问:领军作战的精要是什么?”
美国记者和蒋介石早已串通一气,记者话音刚落,蒋介石便侃侃而谈:从新兵训练到后勤补给,从青年军官的培养到机械化武器装备,从战略战术的运用到政治舆论攻心等等。
蒋介石当过黄埔军校的校长,后来成为国民党的领袖,经常给人讲话,其口才是非常好的,但是蒋介石说的是奉化土话,不太容易听得懂,但是不管懂听不懂,在场的国民党人都热烈鼓掌,因为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如果谁没有鼓掌,就会有国民党特务把名单记下来,这个人第二天或许就会消失,这是蒋从德国那儿学来的方法。
蒋介石虽然讲的头头是道,但都是正确的废话,其实不用他讲,打开军事教材翻开看看就明白了,因为蒋介石没有自己独家的思考。
之后,记者非要主席讲话,主席不想讲,但推辞不过,主席只好说:“刚才蒋委员长讲得很好嘛,我呢,就简单讲一下,只有三句话。”
“第一句,在井冈山的时候,我带着两三千兵,这时,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兵’,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士兵们受到鼓舞,接连打胜仗;第二句,长征的时候,我领着三五万人马,这时,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每次打仗,我都藏在队伍中间,协调各部队机动作战;第三句,抗日战争期间,我领着几十万的军队,这时,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帅’,每次打仗,我都躲在最后面,我整天只考虑一个问题,这些士兵中,谁可以当‘将’。我用的都是土办法,不过,实践证明,都很实用嘛!”
当天晚上,陈诚来请示蒋介石,说《中央日报》对今晚宴会的文稿想让蒋介石过目。蒋介石说:“不过是酒后戏言,且是私宴,不必报道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蒋介石也不简单,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虽然他和美国读者串通好了,但实际上他们落入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定势,也就是预设的陷阱。美国记者的提问:领军作战的精要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站在军事将领和军事统帅的角度,其应该回答的要义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能就事论事,而蒋介石只是站在将领的角度,而没有从统帅的角度去回答问题,自然就低了一个层次。而就是从军事将领的角度来讲,蒋介石的回答过于程序化和教条化。
毛主席为何能够完败蒋介石?法国兵学大师约米尼的一番话说明了原因:那些能够站在统帅的角度把问题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我会把他们列在第一等,而对于深通战略理论的人,只能摆在次一等。因为理论讲起来头头是道并不难,而要真正实行,并非那么容易。
所以很多人认为军事专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就是这个道理,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例子。军事家贝文·亚历山大在《统帅决胜之道》里说:
对高明将帅如何决胜的理解,是从认识平庸将帅们何以不胜任开始的。
粟裕回到红4军参谋长的岗位上后,红4军正在配合红3军团进行赣州战役,然而赣州战役失利了,整个赣州战役,红军伤亡3000余人,红4军第11师政治委员张赤男、红5军团第13军第37师政治委员欧阳健等10名师团干部英勇牺牲,红3军团第1师师长侯中英被俘,后遭到敌人杀害。
其实对于赣州战役,粟裕是不同意进行的,因为赣州城防坚固,以红军的实力无法攻取,即使取胜也会有很大伤亡,得不偿失,然而粟裕作为一个军参谋长,其想法根本不可能被中央接受,何况主席也不同意打赣州,然而阻止不了中央内部的左倾主义冒险战略。
赣州战役后,红军对体制编制进行了调整,以第1、第5军团组成中路军,以林彪为总指挥、聂荣臻为政治委员,不久中革军委决定中路军改为东路军。东路军由主席统帅远征漳州,先后取得了龙岩战斗和漳州战斗的胜利。
整个漳州战役,红军歼敌49师大部,俘副旅长以下官兵1674人,缴获各种枪2140支(挺),各种炮6门,子弹13万发,炮弹4900发,飞机2架。
漳州战役一扫赣州战役失利的阴霾,1932年4月20日上午8时,红军举行隆重的入城式,师长陈光、政治委员李赐凡率部顺着宽阔的龙厦公路,排成4路纵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当兵就要当红军》的歌曲,浩浩荡荡开进漳州城,漳州的老百姓齐声欢呼。
4月22日下午,主席给红3、红4军连以上干部作报告,讲解了当前的战略态势,分析了此次东征漳州的胜利意义,他风趣地说:
“有人说我们红军只会关上门打狗,怀疑我们在白区能不能打仗,可是你们看,我们在白区打得蛮好嘛!我们从江西跑上好几百里路,一下子打到这里,简直是天兵天将。”
听过主席的报告,粟裕认识到:很多战役目标不是不能够实现,而是想不到,主要原因是没有魄力和胆量。解放战役的孟良崮战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32年底,刘伯承调任红军总参谋长,他和粟裕被称为红军中两位最称职的参谋长,不过一位是总参谋长,一位是军参谋长,一位40岁,另一位年仅25岁。
(天择杂谈原创:本文在史实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传》、《战神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何应钦传》、《蒋介石传》等。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