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赛季的乒超联赛结束后,回到北京的闫安依旧坚持着乒乓球训练,在北京队的综合训练馆,他在裤腿上擦了两下球板,和队友对拉了起来。一周保持3到4次训练是闫安给自己暂时制定的计划,每天练多少、练多猛,完全凭自觉,这些是闫安现在作为职业运动员必须要做的自我管理。
闫安的爸爸闫永国是北京队的教练,“这个综合馆可能在我都没有记忆的时候,我爸就抱着我来过”,小的时候,北京队给闫安的感觉就像家。最开始因为身体不好而接触到乒乓球时,在体校训练完的闫安就来北京队的球台边加课。后来进入北京队,虽然住在队里,“但我爸也在这儿,我住在宿舍也感觉不像完全离开家”,经历过国家队的征战生活后,闫安又第一时间回到了北京队这个“家”里。
在“昏天黑地”的训练中,迎来“最好的时光”
一次和国家青年队的合并集训,让闫安第一次见识到了更严格的管理和质量更高的训练,“这种更加专业的感觉让我对国家队很向往”。在少年比赛中经常碰到的方博在第一次宣布的进队名单里,闫安记得自己比他晚两三个月,在2006年5月28日进入青年队。“到了二队(闫安进队的时候还叫二组,后来改为二队)训练,就能看到一队的队员们了,在食堂也能碰见这些平时只出现在电视里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距离的拉近,让闫安也有了想向主力层和世界冠军冲击的目标,人很自觉地就绷紧了弦。闫安的适应能力很快,加上专业教练员父亲督促得紧,他和当时的主管教练陈彬又沟通顺畅,阶段性目标一个一个清晰地列在闫安面前,每一个比赛都带着任务,完成了人有进步,没完成及时总结,闫安奔着“上一队”这个当时最大的目标坚定前行。
2008年底的南通集训中,二队有6人被调回北京和一队一起训练,闫安和方博都在名单之列。“在和一队靠后几名队员的比赛里,方博打第一,我打第二,我们有了和大队员一起打直通比赛的机会,也算在一队站住了脚。”第一次有了打队内比赛竞争参加世乒赛的机会,闫安觉得动力十足,但他面对的困难同样巨大,不仅要和年龄相仿并且和他一样冲劲十足的同批队员竞争,国家队的中间层也很难突破,何况再往上数还有实力雄厚的世界冠军和绝对主力,闫安大概一排,他前面就站着10多个人。“我和方博当时面临着的是一样的困难。”在向上挑战困难重重的时期,闫安和方博正式升入一队,一起被分到了肖战组。
“肖指导非常‘特别’的训练方式,让我刚进一队后进步非常明显。”闫安所说的特别方式,是他在二队时没有接触甚至都想象不到的残酷——训练量非常大,“我称之为昏天黑地训练法”。在宁波北仑的封闭训练,闫安没有休息过完整的一天,“队伍全天调整,我和方博上下午都要训练;队伍半天调整,我们这半天也一定要训练。”闫安曾经“眼前一黑”地想过,“一队就是这么恐怖吗”?甚至有好长一段时间,闫安想到肖指导都有心理阴影,“路上碰到都想躲着他走”。
封闭训练结束后,回到北京的闫安和方博依旧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节奏,闫安清楚地记得他的训练时间表,“正常训练到晚上7点左右,肖指导给我和方博开练,基本练到8点半,那时候班车早就没了,肖指导开车载着我俩回公寓吃饭,食堂里也只有特意留下的一点饭了”。在这样艰苦的训练中,闫安迈入了他在国家队“最好的时光”。
状态最好的三年,留下记忆最多的三年
2011年,闫安在直通比赛里赢了王皓和王励勤,在混双门票争夺战中战胜了自己一直负多胜少的方博,在队内热身赛里又一路击败了许昕、马琳和张继科。参加公开赛的机会也随之多了,到2013年拿到巴黎世乒赛单打入场券,年底获得第一个公开赛冠军,“那是我在国家队职业生涯中状态最好的三年,我最多的记忆也都停留在了那三年”。
闫安记得2011年和方博争混双参赛权的那场七局大战,“那场比赛前我对方博的胜率大概只有三七开,比赛的时候我包袱比较小,虽然一直在落后,但也一直没有放弃。比赛第七局我们打到10平以后我才赢下来。那场比赛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们从小一起竞争,那年我先方博一步参加了世乒赛”。
闫安也记得2013年竞争巴黎世乒赛单打入场券前,他刚在国际公开赛中与马龙会师决赛,回到镇江打直通信心十足,抱着一定要争取到一个名额的决心,他最终成为了参赛五人中的一员。
闫安更是对巴黎世乒赛的单打之旅记忆犹新。“1/4决赛对上皓哥(王皓),可以说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当时我第一局赢了,第二局一度6:2领先,比赛打到2平后我在第五局也拿到了7:3领先。”现在的闫安细数起来,比赛出现过很多领先的机会,但所有的好势头都在第五局被王皓逆转后离他远去。“第六局我直接蒙了,只拿到2分就输了下来。”说着“确实皓哥的大赛经验和实力都太强了”的闫安,也情不自禁会想“如果那场球抓住领先的机会赢下来,我在队里的位置可能又会不一样了”。
闫安迈向主力层的脚步,随着机会一次次的溜走,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终于没有跑过时间。
“回想一下,当时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了,觉得可以顺利按照一个好的势头一直走下去,也可以完成自己理想的目标。我一年打的公开赛就有六七站,但突出的成绩却很少,浪费的机会多了,参赛的机会就少了。”让闫安真正意识到好时光已经溜走的,是2015年苏州世乒赛确认报名的最后一刻,梁靖崑和闫安角色互换。梁靖崑替代此前报名单打的闫安出战单打,闫安则替代梁靖崑和武杨搭配出战混双。闫安理解国乒这一梯队战略性换人,看着小他三岁的梁靖崑拿到单打名额,他明白了,“我在和更年轻队员的竞争中已经没有优势,最好的时光结束了”。
换一种方式,和家人、和乒乓球相处
2017年12月1日,男队训练场变成比赛场,闫安、方博、周雨和林高远四位队员打淘汰赛,时间只需一个上午,比赛一共只有三场,赢的人可以参加世界杯团体赛,有极大的可能成为世界冠军。闫安战胜了方博,输给了林高远。“世界冠军真的与我渐行渐远了。”闫安难受,但也得接受。回想追逐世界冠军梦想的这一路,闫安说:“开始总觉得还有机会,后来逐渐看到天时地利人和对运动员来说太重要了。我是看到有机会就一定会努力的人,觉得机会不多了,也挣扎过一段时间,但渐渐的也就不去较劲了,在国家队的日子也逐渐能看到结局了。”闫安决定,换一种方式继续和乒乓球相处。“我想以更加职业化的形式打乒乓球。凭自觉训练,练什么都为达到自我要求。”
在今年3月底的全运会预赛上,闫安用摇摇篮的庆祝动作预告了孩子将要出生。“我2019年8月领结婚证,然后马上去了美国集训,2020年因为疫情没法回家的时候,觉得对家人亏欠了太多。”成家了的闫安很感谢家人的支持理解,“我爱人和她娘家人都很支持我打球,她怀孕期间我在队里参与备战,一共就见过三次面,打完全运会预赛再集训的时候,队里给了我假期让我能回去陪,现在我终于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了”。执行着自己制定的训练计划同时,每天能回家,不错过孩子一天天成长,离开国家队的闫安这样充实地过起了新生活。
“最熟悉的朋友”和“最热血的记忆”
闫安一开始没有想发微博宣布离队,他一边笑着说“那俩人怎么发那么快”,一边也整理了几张照片发上去“给球迷们一个交代”。
闫安和方博从小一起竞争,上一队后就在一个教练组,几乎天天在一起。闫安和周雨也因为在一个俱乐部打过球,亚洲锦标赛配男双拿过冠军而非常熟悉。闫安聊起和他同一天宣布退出国家队的两个兄弟,能调侃的梗特别多。“方博在睡懒觉迟到这方面‘天赋异禀’,他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睡着,而且闹钟不管怎么响他都听不见。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他的闹钟就像给我上的一样,由闹钟叫醒我,我再叫醒方博。如果我没发挥好,我们就一起迟到。后来不住一个房间以后,我就不怎么迟到了。”再说周雨,“他对事业热爱又执着,他认定的东西就不太会被干扰,周雨最有意思的是,哪怕他发现认定的事情错了,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承认”。三个人在一起总是又侃又闹,得知方博和周雨打了退队报告,闫安突然发现,他们走了,队里就没有和他同一批的队员了,“那就一起走吧”。
放下了因为竞争一直绷紧的神经,闫安打了几场不用去想“输了会怎样、赢了又会怎样”的比赛,用全运会男双亚军和乒超联赛男团亚军的成绩作为在国家队的收尾,闫安难免觉得有些可惜,但他已经没有遗憾。“我当然想有个好成绩作为收尾,但竞争了这么多年,非常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完美的结局,我经历了,也尽力了”。闫安的这句话,也同样能概括他在国家队这满打满算15年半的时间,努力想从“第六号”成为“第五号”、成为世界冠军的过程。
如果再回看得远一点,闫安想感谢乒乓球训练带给他健康的体魄和坚韧的心理,也想感谢乒乓球带给他为国而战的自豪感。追逐大梦想的过程中,闫安也完成了一个个小目标。如果给回到北京队自主训练的闫安一个重返过去的机会,“我想回到2012到2013年,认真去想一想怎样努力不去浪费机会,不要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要感觉输一两场比赛没太大关系”,闫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在国家队最好的时光,但他在国家队最好的记忆不止在那两三年。“我脑海中最清晰的画面是肖指导带我们训练的样子,他放弃了很多陪家人的时间,把我们这些队员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时觉得练得太累了,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宝贵又美好的回忆。国家队的每一天都特别宝贵,大家一起为了相同的目标去奋斗,就是最热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