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小怪兽,禁止转载
- 这是小怪怪的第 247 篇文章 -
要不是有人告诉我这是爱,我会以为这是一把赤裸的剑。 ——博尔赫斯《最后的对话》
因为和朋友的约定,重刷《请回答1988》。
△图片来自豆瓣
经典的电视剧,无论何时都不会令人失望。
那些简单的话语不经意间就能令人泪目,抑或,思虑良多。
还没开始上剧评思想就开小差了。先写一篇不是很相关的吧!
△图片来自《请回答1988》剧照
第一集的结尾,德善爸爸对于一直忽视德善的行为道歉:
“爸爸妈妈对不起你,因为不太懂,第一个女儿应该怎么教,第二个应该怎么养,老幺应该怎么让他好好做人,我们不懂。爸爸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是爸爸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的女儿你多理解我吧!”
△图片来自《请回答1988》剧照
这段话大概说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更是许多受到委屈的孩子心心念念却终究没能听到的道歉!
尽管现实并不会因为这样的一次沟通就解决了所有问题,甚至转瞬就可能故态重演,但因为有这样的瞬间和解,生活一定会变得更温和光明。
珍妮弗·格罗茨在诗里写道:
从我的容貌和表情里
看得出我的母亲、父亲和兄长。
这里并无一丝嘲讽;
悲哀却有迹可循
——《夜窗》
翻译:刘宛妮
你遇见所有的人,最终都会变成你自己。
这里面首先就有你的父母兄弟,亲人。
那些你喜欢的讨厌的不知所谓的特征会随着时间慢慢展现在你身上,无处可逃。
更有甚者,你能给予的都是你曾得到的,好或者坏。
爱,尊重,关怀。
如果幸运,你能得到爱。不论粗暴与否,或许没有尊重。
如果不幸,大概除了粗暴、压迫,你还要从小被PUA。
△图片来自《狗十三》剧照
一代代人困在“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这都是为你好”的框架里,不知平等、尊重、关爱为何物的时候,我们也就默认了粗暴是正常的,伤害是爱的必需手段且必然要得到原谅。
于是这样的“爱”就此代代相传,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孩子眼中曾经那个同样惊恐、不知所措的自己。
(更可悲的是,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看见。)
△图片来自《狗十三》剧照
有家长跟我说男孩子要糙养,所以多打骂才会更坚强。我想说,父母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要保护好孩子,成为孩子的港湾,
所谓的历练应该是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去勇敢面对风雨,而不是把粗暴、敷衍当做理由去成为孩子的风雨。
△图片来自《狗十三》剧照
以及,我们都应该学会分辨粗暴与关怀。
这是露比·考尔写给所有父亲的一封信:
每一次
你都告诉女儿
你对她嘶吼
是因为爱
于是她始终未能分辨
粗暴与关怀
你的巧言
让她长大后
欣然相信伤害她的男人
只因他们
像极了你
——《致有女儿的父亲》,摘自《牛奶与蜂蜜》
确切地说她是来自心底的诉求——对父亲的劝诫。
父亲对她的冷漠疏离,歧视嘶吼成为她一生的痛苦,让她从写作中寻求平和,那些她描绘出的痛苦令人侧目,“没有哪个女儿,需要靠请求父亲,才能获得善待。”(也或许,只能得到更加恶劣的对待。)
相比之下,胡适给儿子的信就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充满尊重和平等的爱。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
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
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
因为有你的参与,
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了你的父亲,
你只是碰巧成了我的女儿和儿子,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
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
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并不因我而来,
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
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
去掌控你的人生。
——《给儿子的一封信》
纪伯伦也早早写出了对孩子的爱之箴言。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孩子》
尽管如此,知易行难。
总有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刻,总有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刻,总有感觉前路漆黑的时刻……这时候想起德善爸爸的话:
“爸爸妈妈对不起你,因为不太懂,第一个女儿应该怎么教,第二个应该怎么养,老幺应该怎么让他好好做人,我们不懂。爸爸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是爸爸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的女儿你多理解我吧!”
△图片来自《请回答1988》剧照
然后停下来,整理好情绪……承认自己不懂,原谅自己的不懂,诚恳地和孩子和解吧,这样的“低头”比摆起不懂装懂的粗暴态度要好太多了。
所以,
我的女儿,
余生,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