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猫最近考古到一部2010年央视出品的中日合拍清宫剧《苍穹之昴》,发现里面有不少首饰都跟后来的《甄嬛传》是同款。
其中,沈眉庄最爱“抄袭”慈禧太后,出阁前就戴上了慈禧的青鸾钗,倒显得很秀气;
而同样是皇后,宜修和裕隆的大拉翅一模一样,谁更上档次一看便知;
最有意思的是,安陵容戴了珍妃的旗头,只不过珍妃是光绪的宠妃,旗头还有同色系的珠玉点缀,还没上位的安陵容只能在边上挂一串流苏,显得大花更加突兀,穷酸扑面而来,很符合安陵容当时的卑微身份。
《甄嬛传》至今播出已经10年,还是被封为宫斗剧的质量巅峰,跟优质的服化道是分不开的。除了从《苍穹之昴》继承过来的首饰,《甄嬛传》剧组还把他们的造型指导陈敏正也请了过来。
这位2008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首席造型设计,为《甄嬛传》制作了140多套首饰,总价值高达上百万元,孙俪用的簪子基本上都是真品,一个小簪子就要几千块钱,这还不算上陈敏正拿出来的私家收藏。
你知道华妃娘娘为什么总喜欢摸自己的头饰吗?华妃旗头中间的大凤点翠就是陈敏正的私家收藏之一,这件真品当年买时就已经要10万左右,整套下来价值也超过100万元,搁你头上,估计你跟华胖胖一样飘。
事实上,《甄嬛传》一半以上的首饰都跟点翠有关。除了华妃,太后头上的装饰也有一件点翠。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工艺,以金银为托,把翠鸟羽毛用特殊胶质粘上去,用这种工艺制作的首饰不但色彩艳丽,如果保护得当,光泽和颜色都能保存很长时间。
记得《霸王别姬》中,袁二爷说从活雉鸡的尾巴上生生收取的翎子才够伶俐。同样,以前点翠用的翠羽也是从活翠鸟身上拔下来的,这对翠鸟来说也是不可逆的伤害,被取过羽的翠鸟最终还是会死掉,美丽的背后是对生灵的残忍。
在清末民初,烧蓝工艺就逐渐取代了点翠。1933年,中国最后一家点翠工场关闭,原因是点翠用的翠鸟羽毛已经绝市。如今,蓝耳翠鸟、鹳嘴翠鸟也被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单。
但点翠工艺并没有失传,现在人们也用鹅毛或丝带等更加丰富易得的材质来进行点翠工艺,一样可以把首饰做到生动明艳。
这种在汉朝就已经诞生的点翠工艺,在甄嬛所在的雍正时期得到了发展,更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在《延禧攻略》中,慈悲为怀的富察皇后就带头行节俭之风,向乾隆提议以通草绒花代替昂贵的点翠。
而且,富察皇后说到做到,除了重要场合外,她的头上都只有绒花点缀。在她的带领下,后宫女子从妃嫔到宫女,无一不是以通草绒花装饰为主,只有唯我独尊的高贵妃,依然我行我素,珠翠满头。这里也可以看出两个角色截然不同的性格。
还记得《红楼梦》中,薛姨妈让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宫花吗?文中写的“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指的就是绒花。
绒花的出现,谐音荣华,看来中国人从古时候就很喜欢谐音梗。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在武则天时期,绒花可是皇室贡品,一直到明末清初才流入民间,平民百姓主要在春节、端午、中秋还有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
跟点翠相比,绒花的原料简单很多,就是铜丝和蚕丝。江浙地织造行业的发达,产生了大量的蚕丝下脚料,为制作绒花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剩下的就全靠手工匠人的巧夺天工。
一件绒花的诞生,包含了煮丝、染色、劈绒、勾条、打尖、穿花、包装等近十道工序,其中化腐朽为神奇最重要的三个步骤是勾条、打尖和传花。
将劈好的熟绒制作成绒条,再用剪刀把绒条修剪成圆形、弧形等各种形状,最后用镊子将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和组合,搭配上其他辅助材料,一件绒花首饰就做成了。
跟平民相比,宫中女子佩戴的绒花当然更华丽一些。普通宫女佩戴单朵小花,嫔妃们佩戴四时之花为主,作为后宫之首,富察皇后的绒花就更加讲究。
剧中多次出现的紫色菊花样式,很好地衬托了富察皇后内敛娟秀的气质,其他元素还有绶带鸟、寿桃、佛手、石榴等等,每一个都有丰富的寓意,绶带鸟代表吉祥,寿桃寓意长寿,佛手谐音“副手”,石榴多子自然不用说,不过联想到富察皇后一生的心结,反而更让人感到痛心了。
《延禧攻略》刚播出的时候,不少观众以为娘娘们头上戴的是多肉植物,也侧面说明了绒花装饰虽然材质简单,一样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特殊的制作手法,绒花到现在也没有办法用机器生产,这项工艺一度濒临失传。《延禧攻略》中所用的绒花全部出自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之手,而且是故宫收藏的清代皇室所用绒花的翻版,那款“摇钱树”造型是其中最复杂的,用了一个星期才完成。
而《延禧攻略》的大火,也使得原本生存艰难的南京绒花一时声名大噪,订单暴增。
除了绒花,《延禧攻略》中还有一些首饰也相当考究。比如一耳三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配饰在更换的时候不用连钩子取下,可以更换吊坠的部分,比现在的耳环省事多了。
再有就是十八子。富察皇后礼佛,经常把十八子当做手串放在手中转动祈福,其他人也有拿它来做压襟的,因为古代女子的衣物轻薄宽松,压襟便是起到让衣物平整的作用,也能显得端庄得体。
普通宫女的压襟只能是表明身份的绣牌,从妃子到皇后也各有不同,玉佩、银饰、佛珠……既表明了不同等级,也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作风。
喜欢珠翠的高贵妃还有一件珍珠云肩,虽然很像猪八戒同款,但现实历史中,慈禧太后也有一件,应该价值不菲。
而在被称作《延禧攻略》反转版的《如懿传》中,服化道更加集中为大女主服务,周迅的主角光环通过与众不同的服装配饰体现的淋漓致尽。为此剧组专门请来张叔平,全程只为周迅一个人服务。
虽然《如懿传》播出后,周迅的蝴蝶结领巾和大粗辫子造型遭到观众的吐槽,但朝服造型一出,还是尽显大女主霸气。
对后宫嫔妃来说,朝服就相当于女明星的红毯大礼服,虽然平时用不上,但每当重大场合时,就得披上战袍,比的就是谁更威风。
虽然如懿和其他角色并不是同一个造型师,但剧中她们的朝冠却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朝冠上的鸟都是衔珠串,真实的朝冠上都是缀珠,显得更加利落。
剧中如懿的众多首饰都跟其他角色不同,比如说额头上戴的金约。金约和抹额一样,都是起到束发的作用,但如懿的金约戴法和其他人不同,她的金约压在朝冠或者钿子下面,且有一定的弧度,其他人的钿子则更像发带,直接露出在额头上。
另一个不同就是脖子上戴的领约,这种饰品的作用跟压襟一样,类似于项链,区别是开口处在脖子后面,陈妍希也在自己的婚礼上戴过,不过她把开口处放到了胸前。
剧中如懿的领约明显比其他人的大了一圈,其他人的领约只有小小一圈,紧紧束在脖子上,让人看了有种窒息的感觉,质感上也非常像某宝上的廉价项圈。
当然比起朝冠,大部分观众还是会觉得这种钿子更好看。按礼制,朝服配朝冠,吉服应该配吉服冠。不过从康熙晚期的一些图像看来,钿子搭配吉服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搭配。
影视剧对钿子的偏好,当然是出于视觉上的考量,比起类似“女扮男装”的吉服冠加吉服,更能彰显后宫女性的美感。而且钿子上还可以搭配各式各样的钿花。
钿花,是插戴于钿子上的簪花,因其位置不同又有结子、头面、翠条、面簪、钿口、钿尾之称,这些都可以笼统地称为钿花。
无论是《甄嬛传》还是《如懿传》,钿子的存在感都很强,尤其是后期黑化了的甄嬛,钿子造型真的是剧中的巅峰了,或富贵凌厉或贵气隆重,都把开挂的甄嬛衬托得八面威风。
而要说最塑料感的钿子,应该来自《大清后宫之还君明珠》,胡静头上顶着的东西真的不是从幼儿园扮家家酒玩具堆里淘来的吗?
以上这些剧集,虽然凭借实力成为了清宫剧这一代表性剧种的佳作,但也是有很多bug的。看了那么多清宫剧,阿猫认为中国的服装首饰文化实在是太渊源博大了,如果要全部如实还原,对造型师来说这个考验真的不小,而且经费也经不起燃烧。
对于观众来说,这些也不完全是他们喜欢一部剧的全部理由,精彩的故事加上服装、首饰、道具、场景上的协调,才会锦上添花,所以论古装剧服装设计,比起考据与否,体系自洽更为重要,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