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实习生王宇龙 李佳雯
草木萌动的季节,校园内散发着勃勃生机,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南区(以下简称南区学校)校长金艳和往常一样,清晨便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进校。
在长达25年的教育生涯中,金艳一直处于“奔波”的状态,从城区到城郊,从中学到小学,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新学校中度过。当多数校长都在追寻一种百年名校的教育样态时,金艳却像一个“创业者”,她享受这种折腾的状态,因为可以不断悦纳新的东西,比如:明明是学历史出身,却在十几年前大力主导教育信息化,打造“智慧课堂”。
这是学生口中的“校长妈妈”,也是同事眼里的“女汉子”。在欧洲月季即将绽放的校园里,记者与金艳聊了聊。
金艳
从城区到城郊
创新让这所学校焕发生机
2010年,为了均衡城乡师资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成都武侯区分派了一部分中心城区的副校长到相对薄弱的学校任教,金艳是其中之一。她的目的地是一所城郊学校,也是一所百年老校—成都市机投小学。
彼时的机投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6岁、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金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金艳想到了互联网。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学校首开线上直播教学,引入网课资源,同时邀请到全国四所重点师范院校教授在线观摩教学,帮助教师成长。通过专业的引领和示范,机投小学的孩子们获得了全新的教育体验。
2018年,机投小学承办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现场会,各地教育专家纷纷走进学校观摩课堂。学生主动引导嘉宾,甚至还用双语做介绍,展现出自信满满的状态,学生们优异的表现赢得了参会嘉宾的一致好评。一位嘉宾在直播平台主动留言:真不敢想象这是一所城郊学校。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长为独立而自信的个体,他们就是机投小学最好的代言人。”金艳说。
打破舒适圈
她决定从头开始
2018年8月,金艳受内蒙古鄂尔多斯电教馆邀请,去给当地老师做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的培训。也是在那里,金艳收到了武侯区教育局的一纸调令——回去筹建新学校!因通知太突然,金艳甚至还没缓过神来,“去还是留?”要知道,当时的机投小学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已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如果继续留在那里,可以继续享受高光时刻。”金艳坦言道。
但是,喜欢折腾的她又怎会止步于此,在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追求理想中的学校形态,学生和老师以及校园里的一切都有融洽的相处状态。“虽然很纠结,但我还是愿意接受新挑战,从头开始。”
带领项目组完成“教育信息化赋予城郊薄弱学校的儿童成长”的案例后,金艳便离开了这个待了七年的地方,2019年该项目还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案例奖,“这也算是给这段教育经历一个交代,”金艳说。
从零开始
创理想中的学校
组织下达的调令给金艳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学校还未建成,金艳的脑海里已勾勒出一幅场景:一切场景都是开放式的,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是他们阅读的小小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展示个性,与老师的关系亦师亦友,师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
从筹备到开学,整整两年时间,金艳活成了“女汉子”的模样。“每天不仅要跟施工方斗智斗勇,还要思考如何顶层规划。” 有时施工方想稍微降低标准,向她请求疏通,她也和施工方“斗智斗勇”,绝不降低标准,力求这所她梦中的学校能按期高质量完成。
南区学校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大到学校顶层设计,小到学校文化的物化场景,都融入了金艳二十多年的办学智慧和教育情怀。
南区学校的场景是开放式的,各功能区承载的,图书馆被称作图书空间,学生既可以在角落里一个人安静的阅读,也可以和小伙伴坐在树下合作式阅读。每个班级都有两室一厅,除了阅读角和会客厅以外,还有情绪抒发室,有的情绪抒发室里会搭建小帐篷,学生们可以随时钻进去,达到舒缓减压的目的。
学校内部空间里形成了文化建设的“三原色”,分别是生机绿、宁静蓝和质朴棕,与墙体浓烈的红色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它向外展现了南区昂扬奋进的一面,也为学生们营造了舒适、安静的成长环境。
成长无小事
铺设暖心“上学路”
2020年,南区学校迎来首批新生,金艳提出以儿童事大为办学价值追求和行事准则,一位一年级男孩身上的故事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刚上一年级的男孩小杜是学校有名的“上学困难户”,只要上学就一直哭。“对于他而言,上学好像成了比上坟还难受的事情。”金艳忍不住开玩笑说。
然而这学期开学后,短短一周时间,小杜好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周一来学校时不仅没哭,还跟爸爸主动告别走进校园。到了第三天甚至开始主动跟校长挥手问好,看到儿子如此变化,杜爸爸难掩激动,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小杜在短时间内有了这么大的改变?原来,学校建立了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成长表现,学生在校园里的一举一动都有对应的指标模块。系统监测到小杜的团结合作指标项与大部分孩子都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的人际关系表现比较好。
金艳和其他老师推测,人缘好或许能成为激发他上学路上的原因。金艳发动老师和其他孩子组建“小杜夸夸群”,让大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鼓励他、表扬他,课堂上老师也多给小杜发言机会,时间一久,小杜对上学不再排斥,每天都充满了期待。
技术赋能“双减”
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数据帮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易被察觉的一面,但技术仅仅只是服务。”“双减”之下,如何在作业量减少的情况下,思考学生核心学习力的养成?金艳带领团队建立了脑科学学习中心,成立了脑科学研究项目组。学校脑科学项目组适时地在脑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感觉统合的理念。
二年级的小景同学就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他刚参加此项目时,无法流畅的进行“跳跳球”游戏,大脑平衡力极差,进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他的协调性加强了,班主任也反映自控力和书写能力也加强了很多。
今年是南区学校开校的第二年,教育的成效也许要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内去评估,但至少现在学校朝着期待的样子发展。金艳曾用七年的时间致力于机投小学的变革之路,以教育信息化为城郊孩子发展赋能,引领学生站在学习的正中央,直到现在,初心仍未改变,无论在哪里,她的愿景始终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