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歌剧电影《沂蒙山》首映礼在北京举行,这部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蓝本的歌剧电影终于在期待中与全国观众见面。从民族歌剧到歌剧电影,《沂蒙山》以精深的思想主题、精湛的艺术呈现、精良的舞台制作,受到了业界专家、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电影首映礼以及研讨会揭示了歌剧电影《沂蒙山》很多台前幕后的故事。
歌剧电影
是一次全新创作
歌剧电影《沂蒙山》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山东歌舞剧院协助拍摄,山东影视制作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谈及歌剧电影《沂蒙山》,就不得不谈民族歌剧《沂蒙山》。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山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传说。2018年12月首演的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讲述了渊子崖“识字班”普通女孩海棠在见证了敌人的凶残、狠毒,亲历了村民的英勇牺牲后迅速成长、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中的故事,作品取材于沂蒙山区真实故事,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展现的每个事件都有记载,让观众通过银幕再次感受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3年来,演出160余场,走遍山东以及全国各大城市,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在全国艺术界掀起了“沂蒙山热”,成为现象级歌剧佳作。
歌剧电影《沂蒙山》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蓝本,在纯粹、唯美地呈现歌剧舞台表演魅力的同时,充分运用电影化的艺术手段,打破歌剧180度展演模式,用镜头调度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用丰富的细节拓展舞台演出的艺术感染力,为歌剧《沂蒙山》品牌再添华彩。
民族歌剧《沂蒙山》、歌剧电影《沂蒙山》都由著名导演黄定山执导,他告诉记者,两版《沂蒙山》有显著的不同,一个是从舞台上来呈现,一个是用镜头语言来呈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而歌剧电影《沂蒙山》是一次新的创作,一次全新创造。“歌剧电影《沂蒙山》用的是镜头语言,但这个镜头语言又和我们以往的故事片不一样,不一样就在于‘歌剧电影’这四个字。如何在保留民族歌剧《沂蒙山》艺术魅力的前提下,又以镜头语言去创造歌剧电影,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这不是对民族歌剧的一般性记录,不是记录舞台演出,而是以电影语言、电影镜头的一次再造。场面更宏大,人物更细腻。这个再造与电影的写实、电视转播、电视记录又有大不同之处,这就是舞台艺术的假定性的魅力呈现,这种假定性的写意性又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如何把两种不同的审美交融在一起,这是非常吸引我的一种创作。”
主创人员
追求艺术的完美
7月7日,导演黄定山,编剧王晓岭、李文绪,作曲栾凯,主演王丽达、王传亮、金郑建,摄影指导吕朝一,制片人李锋、王海青等主创,以及乔佩娟、仲呈祥、张永新、陈蔚、司若、卢蓉等嘉宾出席歌剧电影《沂蒙山》的首映礼,为观众解读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艺术特征。
关于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导演黄定山告诉记者,在2017年民族歌剧《沂蒙山》找到他担任总导演时,他非常兴奋,并提出故事架构、情节无论怎么变,“沂蒙山”三个字不能变,因为他了解沂蒙山革命老区的历史,了解这个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中做出的巨大贡献。黄定山称,在多次到沂蒙山革命老区采风之后,《沂蒙山》确定了创作方向,首先是要做到与过去很多描写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艺术作品不同,要紧紧抓住这个主题进行不同舞台呈现的创作;其次创作者要寻找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新的结构和表现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让作品呈现史诗感,让它的历史纵深要深一点,提炼出更精彩的时代精神,生动地阐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深刻内涵。
在这部电影中,王丽达、王传亮、张卓、杨小勇、金郑建等歌剧演员面对电影镜头来诠释《沂蒙山》,在表演上呈现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歌剧电影不同于简单的影视演员表演,既有镜头前表演的普遍性,又有歌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拍电影对歌剧演员体验人物内心情感以及镜头面前的反复表演,都是全新的挑战,但他们完成了令人惊艳又惊喜的表演。
演员王丽达表示,从2018年以来,只要唱起《沂蒙山》就很激动,会感动得流泪,她认为自己饰演的海棠,代表的是每个沂蒙红嫂身上所代表的沂蒙精神,演出这部剧给她带来的不是一部剧的影响,而是沂蒙精神对自己的洗礼。“拍电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有这么多人在为这部电影努力和付出,作为台前的演员,我们应该做到最好,不留遗憾,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感谢《沂蒙山》带给我的所有收获。”演员金郑建称,歌剧演员在银幕上还是新兵,特别期待能从歌剧舞台转型到银幕上拿出满意的答卷,期待歌剧电影《沂蒙山》带给观众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