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齐白石,除了他画花鸟虫鱼,可能太多的人一下子就想起了他83岁谈恋爱生子的韵事。
但是你是否知道?齐白石其实出身贫苦,少年时为了糊口曾经当过木匠学徒,在55岁高龄进入北京成为“北漂”,历经多年磨砺,终成一代大师。
那么他这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一幅真正的“齐老人生画卷”。
少年家贫,身体羸弱
美丽的湖南长沙湘潭,自古就是能人辈出的地方。
1864年,这里出生了一个叫阿芝(齐老乳名)的孩子。在生他之前,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而且,阿芝身体从小就比较弱,在别的孩子都可以帮助家里干田里的活计的时候,他实在是帮不上忙。
生在农村却做不了农活,就算不指望他现在能帮家里分担什么,那么将来呢?他如何成家养活自己呢?父母经过一番思索,决定让他学一门手艺,将来也可以聊以糊口。
巧的是这一年的年初,一位本族大叔来到家中拜年,而这位大叔就是专门打桌椅板凳和农具的木匠。于是父亲当机立断,让阿芝拜了师,从此年仅15岁的阿芝就成了一名木匠学徒。
清朝木匠师徒
其实当木匠也是一门手艺,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是当年遇到了一件事情,让阿芝本来安安稳稳的学徒生涯发生了变故。
这一年的秋天,师傅接了个活儿,就带着阿芝一起上门去给主顾干活。可就在去的路上,在细如羊肠的田间小路上迎面走来了三个人。听这三个人的谈话,阿芝知道他们是同行。看着这三个人渐渐走进,阿芝的师傅却赶紧拉着他往一旁躲,给那三个人让道。不仅如此,还满面赔笑,毕恭毕敬。
阿芝看后非常不解,就问师傅:“师傅啊,为啥都是木匠,我们要给他们让路呢?”
师傅道:“你懂什么?我们是做粗活的,人家是雕花,专门做小巧精致的东西,挣得多,也受人尊敬。不像我们,一辈子都只能低眉顺眼,听人差遣。”
阿芝听后着实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原来木匠也分三六九等,而自己跟着这位师傅学习,就算学成出徒将来也没什么大出息,还是要给别的同行让路。
木艺雕花
小小的阿芝很有心气,暗自决定,要该小学雕花。
转眼过了年,阿芝就借口家中有事,没有再回师傅那里。其实家中并没有事,他正四处打听那里有好的雕工师傅,并且决定拜师学习。
奇缘得宝书,又兼遇贵人
成为雕花木匠的阿芝跟师傅学得十分认真,练得也很刻苦。师傅见遇到了好学的徒弟,也就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样差不多三四年,阿芝就出徒了。
20岁这年,他到一个主顾家里去做活儿,偶尔见到了人家家里有一本翻刻的《芥子园画谱》。要知道这本画谱堪称当时的美术教科书,从小家境贫寒的阿芝自然是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于是他就想方设法把这本书借了过来。然后他就一幅一幅地勾影描画,足足用了半年的时间才把这本书全部抄下来。
不要小看这一次经历,它可是实打实地磨练了阿芝的基本功,让他从一个从未画过画的人也算是有了功底。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次的临摹经验,他融会贯通,将书里的内容融汇到自己的雕花工艺中去,一来二去,他的雕花工艺得到了更大的提升,让不少主顾都非常满意。
不过从此以后,他依然做着他的雕花木匠,而且足足做了七年。这七年里,十里八乡声名远播,大家不光知道他雕花好,而且知道他画画也不错。
有一次偶然替别人画了一幅画,就让他遇上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贵人。
因为这幅画被当地一个叫寿三爷的人看见了,他觉得这年轻人有天赋,十分想结交。在看到阿芝还在为生计忙碌时,就鼓励他要读书画画,不要再做木匠了,并且让他如果愿意学,就到自己家里去。
寿三爷喜好风雅,家中来往皆是名士。就在阿芝去寿三爷家的那一天,恰巧陈少番和胡沁园也在。这二位见阿芝有天赋,又愿意学学,就双双收了他为徒。陈师傅教他读书认字,而胡沁园则教他画画。
拜师之后,阿芝就在胡沁园家里住了下来。两位老师给他起名叫齐璜,字濒生。而画家题画一般都有字,于是又给了他一个“白石山人”的雅号。这也就是齐白石名字的由来。
就这样,齐白石终于走上了画画之路,从一个粗活木匠到画家徒弟,他每走一步都有不懈的努力,也有机遇。人呢,有时候就需要一点心气,还真不怕“这山望着那山高”。
试想当年齐白石若没有在羊肠小道的一番感悟,怎么会改去学雕花?又怎么会巧遇奇书,从来开始临摹画本呢?
不过,到了这里,齐白石的艺术之路才算是刚刚开始。
圈子很重要
脱离了木匠圈子,进入艺术的圈子,就有各种各样的际遇等待着他。
在胡沁园的家中,他不仅学画画,还和来到胡家的一些文人结交成了朋友,和大家一起谈诗论文,还慢慢对篆刻产生了兴趣。
当时大家还一起成立了“龙山诗社”,因为齐白石的年岁最长,就一致推举他为社长。齐白石推辞不掉只得应允。有一副齐白石的画叫《龙山七子图》,就是为了纪念此事。
现代人常常说“圈子”,其实“圈子”一事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的“圈子”。单田芳的《隋唐演义》里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齐白石有了名师指点,又从师傅那里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人,他自己又勤奋好学,不变得优秀简直是不可能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他如何好学,如果还是在木匠圈子里混,估计最多也就是一个像明熹宗一样的好木匠而已。
55岁成“北漂”
在经过一番学习,在家乡有了一定的名气,齐白石开始有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想法。恰巧那年是1919年,清帝已经退位,五四运动正在展开,正是一个美术界也需要新思潮,新鲜血液的地方。
其实这并不是齐白石第一次进京,在这之前他已经来过一次北京了。早年他在陕西遇见了一位布政司,而后来这个布政司就调任北京。这个布政司见他画功了得,就把他叫到了毕竟并推荐他去宫里当御用画师。此时正是慈禧当政,时局混乱。
虽然天子脚下历来是才子聚集之地,这里不光历史悠久,更有很多文人墨客,而宫中更是珍宝无数,只怕很多孤本名作都在宫中,作为画家的齐白石没有理由不来。
但一来,进了宫就不再是自由之身,需要任由人差遣。
二来,伴君如伴虎,慈禧喜怒无常,谁知道哪儿一不小心得罪了她恐怕就要掉脑袋。
齐白石从15岁开始,无论是当木匠还是学画画,虽然经历不少,但从来都是自由之身,更没当过奴才。当年清朝已经濒临灭亡,聪明如他,怎么看不其中端倪?所以他最终决定打道回府,重新回到了家乡。
而此次不同,北京是一副新的气象,更有许多新的思想。这一次,他决定去北京了。
刚到北京的齐白石其实和今天的北漂没什么两样,抱着一腔热血,想着一鸣惊人。但彼时的市局依旧不稳,闹闹腾腾的北京城,谁还能静心欣赏艺术?而且动荡之时值钱的是黄金,而不是艺术。无奈之际,他开始刻章糊口,偶尔画个画。也幸亏是有这么一门手艺,才让他在北京能坚持下去。
不过此时的齐白石,和日后的齐白石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的齐白石画工基本还是以模仿为主,而此时又碰上了他生命里的另一个贵人:陈师曾。
陈师曾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美术家,还是个艺术教育家。他一看到齐白石的话就指出问题所在:完全是在模仿古人,全无自己的风骨。
陈师曾让齐白石不要只追求模仿和“形似”,而要讲究“超然之趣”。
齐白石正是采纳了他的建议,才有了之后的成就。
不仅是画画艺术上的提点,陈师曾更是为了提携齐白石,带着他的画作远赴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这一次展览,让齐白石备受赞誉,而且很多画都卖出了不错的价钱。齐白石在海外名声之大,甚至让一些日本人专门跑到中国要买他的画。
此时的齐白石已经60岁了,这才刚刚走出成名的开始。
“红花墨叶”派
齐白石画风求变,甚至“闭门十年”,为的就是磨砺自己在花鸟上的技法和创造新的风格。
“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
他开创了一派画风,叫“红花墨叶”派。
所谓“红花墨叶”,就是画画时用浓艳的红色来画鲜花,而用黑色来衬托鲜花的娇艳。这既避免了传统认识中“红花绿叶”红绿两种强烈的颜色相争的局面,又将“大俗”和“大雅”融合在一起。
为何说是把“大俗”和“大雅”融合在一起呢?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红色在民间代表喜庆,而黑色象征高雅脱俗是文人风骨。这样的结合着实令人称叹。
但这不是重点,后来的画螃蟹画虾,齐老都在追求新的突破。他画虾是一开始对着青虾画,后来开始慢慢改变,不仅减少了虾腿,还把虾的头和尾部多加着墨,为的是体现虾子的透明。
1953年,齐白石90岁生日,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结语:
一个小木匠,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美术界的大师。这里面虽然有际遇,但际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努力与勤奋。但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北漂壮举”。
论语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5岁成为“北漂”,放在现代人身上都是不敢想的。但也正因为这种不懈追求,齐白石才能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其实无关年岁,自我本自永远是一个出发点。
古有苏老泉二十七岁开始读书,近有白石老人55岁闯北京。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懈追求,是不是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