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挨骂的学霸
顺治十四年,山东省淄川县蒲家村的村民们纷纷回家打孩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商人蒲槃的三儿子蒲松龄考了案首(县试、府试第一名),相当于小升初和中考双第一,都是平民家的孩子,这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第二年,蒲家村的孩子们的日子更难过了,路上遇到蒲松龄,纷纷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他,似乎走夜路时被草丛中的狼盯着,蒲松龄被看的有些发毛。
但是瘦弱的蒲松龄丝毫也不担心,因为这一年,他以案首的身份去济南参加了院试,以一篇鬼斧神工的文章《早起》拿到第一名,顺利晋级为秀才。
秀才在村里可是不一般的人物,见到当官的不用跪,不用当差役,甚至犯罪了也不能动刑。而且每个月还有收入--廪米补贴。
蒲松龄此时才19岁,未来不可限量,地主豪绅见了都要毕恭毕敬,那些带着敌意的孩子,只能背后翻翻白眼泄愤罢了。
可是事情很快就起了变化。
两年后,蒲松龄高考(乡试)首次落榜,乡试是和全国的精英一起竞技,落榜很正常,比如明朝第一宰相张居正也经历过乡试落榜,但在家乡依然备受尊敬。可是蒲松龄的待遇却不一样,每天都被老乡横眉冷对,心理压力极大。
比如蒲松龄在同学李希梅家备考,有客人过来,直接冷笑嘲讽:时间流逝,你还没考上科举,不知道自我警醒,真丢人啊。
(日月逝矣,而功业未就,不知自警,亦足羞矣。)
蒲松龄听完,不仅不能反驳,反而要低头惭愧。(嘿然而惭)。
蒲松龄下定决心努力备考,刚制定完雄心勃勃的学习日程表: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结果就收到朋友的远程嘲讽,他的好朋友孙蕙写信给他:你这么聪明一人,稍稍用心苦读一下,就是第一流的人物,你能不能认真读书?
(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瑱否耶)
蒲松龄感觉委屈,自己每天都快累死了,这些人怎么就不知道鼓励鼓励自己呢?
很快,第二个朋友也发来微信大骂,张笃庆说的极其直接,直接揭示了为什么乡亲们嘲讽骂他的理由: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
原来大家都很清楚,蒲松龄之所以乡试落榜,并不是他的才华消失,而是和他的文艺瘾有关,上高中后,蒲松龄虽然学习计划很详尽,但是心思完全不在考试所用的八股时文上,整天搜集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写小说,写剧本,还要写俚语曲调子,他不仅玩,而且玩的相当认真,通宵达旦的编写《聊斋俚曲》。
原来乡亲朋友们都是好意,觉得他天纵英才,人的精力就那么多,花在小说的时间越多,学习的精力就越少,两者很难兼得。
小说剧本虽然好看,俚曲虽然好听,但是不养家啊。
如果不骂醒他,恐怕这个神童这辈子就是废柴了。
.倒霉的废柴
乡亲们的担心成了现实。
蒲松龄在玩文艺的路上越走越远,在八股高考上越来越废柴。
有多废柴呢?
如果说唐朝杜甫是最倒霉的考生,杜甫同学的第一次高考碰到了难缠的考官,第二次考试遇到奸相李林甫野无遗贤、一人不取政策,真算是倒霉透顶,但和蒲松龄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神童蒲松龄的科举之路简直是一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催泪电影:三十六岁,他参加第七次考试,落第,四十一岁,第八次考试落第,四十二岁,第九次考试落第,四十五到六十五岁至少再考过一次,仍然不中。直考得他“寒饿相接”,苦不堪言。
此时蹉跎成油腻中年的蒲松龄,已经的穷的受不了了。考不上科举,只能当乡村塾师赚点外快,收入还不如普通的村民,而且身为乡村教师,当村里遇到歉收的时候,自己的收入也就断了,比如他写的《蝗来》,“只有高粱才齐腰,叶蕉不堪人唇吻”,意思是只能吃高粱叶填饱肚子。
穷是一方面,更让人郁闷的是没地位,身为一个老秀才,整天被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欺压,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其中有一次被淄川县漕运逼急了,只能用写信举报的方式来反击,写信上访给主管官员,《与王司寇》中说“蔽邑有积蠢康利贞……遂使下邑贫民,皮骨皆空。”
这一切的痛苦根源,都是来自于高考失利,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承袭,便是科举。否则,只能永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此时的蒲松林才明白了人生的艰难,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一次次落榜后,一次次振奋精神重新参加考试。
当然,蒲松龄也并非完全绝望,难道文艺和八股就不能并存吗?左手写小说,右手写八股,左右倒影,右手年华,只要不放弃努力,童年时的荣光,终有有一天会重新照耀到脸上。
我堂堂蒲松龄,难道这辈子真的是一个现实中的废柴吗?
实话实说,蒲松龄同志,你这辈子还真是,至少在科举上。
鉴于蒲松龄同志的倒霉史,已经太长,鉴于他受的苦,实在太多,我们不再设置他逆袭的悬念,只说结果。
蒲松龄活到75岁,一直考到71岁,到老也没能中举,连范进都不如。
.痛苦的抉择
或许有的朋友觉得矫情,成人的世界哪有非黑即白,都是全都要,一边打网络游戏一边考上北大的有的是,蒲松龄考不上,只能说能力不行。
其实蒲松龄的情况还真是非常特殊,19岁参加乡试的那年,他就隐隐的觉察到,只要自己不放弃聊斋的写作,这辈子科举恐怕就要悬了。
还记得他中考时考第一的那篇鬼斧神工的满分作文《早起》吗?就是按照他最喜欢的小说形式写的,之所以小说也能考第一,和顺治朝兼容并包的考试氛围有关。
顺治皇帝是个口味独特的人,他对八股议论文不太待见,相反喜欢让人印象深刻的鲜活文章。
比如金圣叹曾经做过一道题,叫“如此则动心否乎?”这句出自《孟子》。金圣叹突然脑袋短路,写了这么一段八股文:“空山穷谷之中,有一万两黄金;露白葭苍而外,有一个美女。试问孔夫子你动心不动心?夫子回答:动、动、动.....一口气写了三十九个动字。
这么写,放在今天的高考阅卷也大概率判零分。结果顺治皇帝看完,居然竖起大拇指,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看他。”
但是和金圣叹比,蒲松龄就没那么好运了,21岁参加乡试时,已经是康熙朝了。
进入康熙朝后,科举风气为之一变,康熙不像是老爹顺治那么喜欢鬼斧神工有个性的文字,他觉得骚人词客根本就没资格进入考场,更别说被录取了。
“文章以发挥义理,关系世道为贵,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
以上是康熙皇帝重新公布的考试大纲。
蒲松龄看到后,觉得两眼一黑,心中惨然默念:皇帝最讨厌的骚人词客、技艺之末,正式在下。
要放弃最爱的聊斋志异吗?在小说中投入的精力太多,已经不能回头了,大官没希望做了,巨富没希望做了,甚至做个作家也不行,我写的东西根本卖不了钱。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走这条路吗?
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科举废柴蒲松龄,哦,不,我们应该称呼他为网文作家蒲松龄了,他很明白。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小说戒不掉,这是我最原因花费时间的爱好,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你选择投放在什么地方,你的人生之路就自然定型。
半点不由人。
可能是落榜太多受刺激了,蒲松龄越来越沉迷在鬼怪小说创作中,当然,为了现实生活,他也曾想过另一番人生模样。
如果在那时我不选择写小说,现在我的人生会是如何?也许早已金榜题名或者荣华富贵的生活。在高官的位置上,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过完自己的一生。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蒲松龄的弱点,就是聊斋,虽然理性告诉他要考取功名认真写八股,可对文艺的热爱却无法压抑,那种写鬼怪小说带来的快感已经融入骨髓,一下笔就是悬疑,就是情节,就是趣味,对八股却怎么也不能全情投入,哪怕知道代价或许是一生穷苦。
.结局
明代有个人从来不参加科举,就是唐伯虎舞弊案中的主角之一徐经的后代徐霞客,他一生自助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做了明朝第一驴友,写了本徐霞客游记,这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是疯了,但徐霞客临终前说: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
正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的经典之问: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徐霞客游记》里记载了祖国山川的详细情况,涉及地理水利地貌等情况,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翻译成几十国语言流传世界。
时至今日,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周迅和陈坤演的《画皮》时,谁还记得康熙二年乡试上榜那些胜利者的名字,而这部电影,只是落榜专业户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一小篇。
“聊斋”是一个系列的名字,志异只是其中一种。蒲松龄还写了《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等。流传下来的作品,有俚曲十四首、戏本三种,还有《 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草木传》等农书、药书,大量诗话以及一大堆妙趣横生的文字。
这些著作在如今已经发展为一门专学,学界称之为 “蒲学”。
在文史领域享受这种待遇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曹雪芹(红学),一个是王阳明(阳明学)。
可惜这些身后荣光,他们都看不到了。
在蒲松龄和徐霞客的人生中,没有自主,没有承认,至少生前没有,没有利益,没有前途,放弃一切,用一生的时间,只是为了写一段游记或是聊斋。
成功的人生有很多种,王侯将相,巨贾富商,是被宣扬最多的一种。
可惜门槛太高,大多数人与之无缘。
但还有一种人生,虽然“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却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那就是按照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而又努力的,去度过人生。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海焰
参考资料:
《施闰章与蒲松龄的交往及其影响》
《痛苦——蒲松龄创作的动力》
《一腔悲愤,一生倾诉——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与科举》
《蒲松龄的简朴生活》
《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