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
文/马学民
“红红的都行,”嘴里都囔着,当俺爹把我写的歪歪扭扭的“六畜兴旺”二指半红纸条贴在花白“叫驴”槽头上时,我知道又到了“年下”。
这已是40多年的事了。那会很少有卖成品的,即便有也买不起,家家都行写春联。
春联在我们老家叫“门对”“对联”“对子”, 古时称为桃符,传说它起源秦朝,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每到腊月二十七八日,俺爹总会给俺一毛钱,让俺去代销点买两张红纸,满街找写“对子”的。可能是5分钱一张吧,后来又涨到8分。
那时一个村里能掂起笔的不多,我们村里只有汲守玉大爷和守忠叔他们几个。守忠叔是我小学语文老师,与我家不隔胡同而居。他读过高中,上过教师进修班,在我们村那个小天地里,算得上是文化人了,也是写春联的行家里手。每到春节前夕,村庄里的人家,都会请他写春联,他也乐此不疲。后来“二好好”叔也加入了写对联的行列,但一开始没人找他,原因是他写的字“些黑”,或许是不好看的缘故吧。
最难的事是央求人写春联。我和街坊邻居三三两两常到守忠叔家门口转悠,有时一等就是一天也挨不上号,常常是到了喝汤的时候,不得已拿着已裁好的对子、门芯和门头窄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再去等,有时等到年三十上午10点还没写成,就去找“二好好”叔写,这时又羡慕起二叔来。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和光腚伙计“景的”也学着写“对子”, 在集上买支毛笔和一瓶“墨汁”,倒在碗里,兑点水,一开始不敢给人家写,多为自家用,后来慢慢地有邻居来找。我则按先后顺序开始写,写谁家的,谁就过来帮忙裁纸折痕,抚平抻展,写好后放到一旁晾干墨迹后卷好回家。
说实话,我的毛笔字写得很不咋地,没有经过高师教授,全靠自己悟性,握笔姿势也和钢笔一样,因此所写字体既无名体风范,也不遒劲力道。好在街坊邻居要求不高,“红红的就行,”至于章法他们不管,所写内容他们也不问。
我国最早的对联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蜀主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最流行的对联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记得那时我写的对联主要有:“红心向党抓革命,恐后争先促生产。”“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等。
为了写对联,我每年就订一份《农业知识》,第12期上常常刊登一些应时对联:至今还记得有:“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横批:风调雨顺”“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民泰国安”“发愤图强兴大业,勤劳致富建小康,横批:科技致富”。
庄稼人对能写对子的人很敬重,若无特殊情况,必是家中男主人亲自夹几张梅红纸,到家后将纸裁开一放,就算是排队了。母亲非常支持我给乡亲们义务写春联,劈柴、烧火、打扫卫生的他们包干。
说实话,写春联也是个体力活,不能坐,不能歇,因为大家排队等,一天下来,脖子硬肩膀疼,腰酸胳膊困,但大家给了这一个平台,能写春联,自己内心也很高兴的。
随着时代发展,村里人对写对联内容提出了更多新要求。不单单追求喜庆,而是内容要时髦赶潮流。
我记得曾给木匠老师铁山二爷写过:“刻栋雕梁凭利器,鸟革单飞在心机,横批:精雕细刻”。给开卫生室的守得二叔写过:“但得苍生俱无病,何愁架上药满尘,横批:收手回春”“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百病百方焉敢以牛易羊,横批:学贯中西”。给理发师怀花哥写过:“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横批:手段精良”“操世上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横批:及须而试”。
给开代销点守学三叔写过:“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给开饭店的怀建哥写过:“四海珍馐荟萃,五洲贵客光临”“ 佳肴罄动三江水,和气笑生四座春”。给开馍店的学得大哥写过:“天外仙客踏云来,原是炉上蒸馍香”“松松软软,翁妪吃了有劲; 热热乎乎,儿童嚼得生津。”给开裁缝的二嫂子写过:“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匠心独运花样翻新人人温暖,妙手不停裁剪入时件件称心”。
农村人写对联很讲究。大门一般要写:“福星高照”“紫气东来”等,堂屋一般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横批 “春满人间”或“欢度新春”等,粮囤上要写“五谷丰登”,牲畜圈上要贴“六畜兴旺” “牛羊成群”,狗窝、鸡窝要贴上“金犬报喜” “闻鸡起舞”,地排车自行车要贴“日行千里”“出入平安”,压水井上贴“泉水清清”等。我感觉就剩下厕所上没贴了。
有时写完对联,还剩一些零纸,就会写一些“福”字或“出门见喜” “抬头见喜”贴在自家大门外的对面,一出门一抬头,便会看到那几个大字,令人欣喜,让人快乐,仿佛从那一刻开始所有的好运都会跟着自己,心情也就格外顺畅,做事也就特别顺心。
每每写完对联打扫卫生时,父亲总会拾起一张二指宽的小红纸条,让我给他心爱的花白叫驴再写个,无非是“槽头兴旺”等字样,年年如是。有时,我专门裁个宽一点的,他说纸都浪费了,“红红的就行”。
春联,让人感到处处有幸福,处处添喜庆。我写春联时的心情是很愉悦的,一支毛笔在胸前飞舞,美丽的句子在眼前闪耀,心里如同春风吹过一样地舒坦。我挥毫泼墨,写得龙飞凤舞,写得心花怒放,写得喜气洋洋,一幅幅春联从我的笔下写出,一个个大字就像小孩子一样地喜庆,这是新年的味道,幸福的滋味一直甜到了我的心窝里。
我村开棺材铺的三大爷也来找我写过对联,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联:唯恐生意太好。下联:但愿主顾莫来。
我上小学时,文化普及还不够,有的人家没有一个识字的,对联写好了拿回去还有、贴错、倒贴的现象。没写完一幅对联,我都要告诉人家哪两条是一对,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配套的横批是哪个,有时用铅笔记上顺序码,对不识字的邻居我就在对联的反面下方点个黑点,告诉人家把有黑点的贴在下面就行了。
曾经有个笑话,说的是有人在门楼的正墙上贴上了“槽头兴旺”的竖幅,有人在牛圈门口贴着“身体康健”,原来是回家的路上把对联的方向拿反了。我估计,福字倒贴,可能也是这么来的吧。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年集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春联,可谓琳琅满目,有大有小,种类齐全,有印花的、有金色的、有油光纸的、有绒面的,还有镂空立体的,书体也都是名家风范。
2000年以后,春联多是印刷品,但手写春联并未销声置迹。这几年,我所在的社区,在年关前,总是邀请一些书写春联的爱好者,义务写春联馈赠居民(或业主),用墨香传递邻里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
春联的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每一条春联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如今的先进文化新时代,对联文化仍是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文化艺坛上长盛不衰。
作者简介:
马学民,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总编。著有《春华秋实》《菏泽开发区史话》等十多部。作品散见《当代散文》《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2021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首届“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
壹点号 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