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卓郭京飞成史上最惨间谍夫妇!12月16日,由郭京飞、谭卓、颜丙燕、宁理等“戏疯子”联袂主演的现代谍战剧《对手》,同步登央视8套和爱奇艺,开播即引高度关注。至20日,播出5天,央8收视连续稳居同时段第一,收视最高达到1.925,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8.94%;爱奇艺热度值直逼7000;在豆瓣实时热门书影音榜单上,连续多日排名第一,尚未开分,但是好评如潮。
“制片人要有发现尖货的眼光和研判趋势的能力。”12月18日,《对手》总制片人、海东明日创始人张海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拍戏不是一件有理想就可以实现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人单项运动,而是前后期所有人的努力工作的叠加,是一个集体创作,所有环节都不能输,才有可能赢。
01
小宇宙又爆发了
《对手》是张海东与编剧王小枪的第三次联手。《面具》之后,小枪就说要写一个现代谍战,她很惊喜,因为这个题材在市面上极为罕见。
没过多久,小枪就拿出了一个小10万字的详纲,相关人士看了都很满意,接着往前推进,到了2020年春天,剧本完成,疫情来了,项目不能按原计划即时启动,只能整体顺延,直到当年9月正式建组,期间大约有六七个月的时间,小枪都在反复打磨剧本。
“开机前我们就拿到了定稿的全剧本,这是一个非常坚实的创作基础。”张海东说,《对手》的题材和文本都特别棒。
首先,它跟现实非常贴近。国家进入和平年代,敌特和间谍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间谍可能就在我们身边——“间谍”二字不写在脸上,也没有具象特征,普通人特别容易疏忽大意。在《对手》剧本初创之时,国家已经在大力提倡反谍。
其次,它用反向视角揭秘真相。《对手》一反以往“国安抓捕间谍”的常规设计,而从反派入手,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对间谍夫妇的方方面面,揭露了时下间谍工作的隐蔽性、长期性以及破坏性。
第三,剧中人设冲击力极强。《对手》中的间谍夫妇,一个是有点浮肿状态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是锱铢必较的中学老师,如此落地的身份让很多人都能与他们产生共鸣。他们在情感的困顿和生活上的窘迫,也让人难以理解:做间谍,为哪般?他们身份的揭底带给观众冲击力是非常之大的。
此外,桥段、金句和淡淡的黑色幽默,贯穿始终。无论谍战剧情多么紧绷,节奏还是松弛有度,甚至常令观众会心一笑,使整部戏显得高级且与众不同。
张海东说,小枪的剧本很成熟,这也是全组达成的共识——不会轻易改动剧本。谍战剧环环相扣,如果随意打补丁,就会需要更多的补丁来完善,不然就很容易出现逻辑漏洞。
题材和文本也充分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郭京飞、谭卓、颜丙燕和宁理等公认的“戏疯子”都来了。张海东说:
『郭京飞看了剧本,就爱上了李唐这个角色。他跟经纪人讲,别的戏都不考虑了,一定要上这部戏。
宁理也说,我要是和这个戏错过了,会难过伤心很长时间。他在剧中演一个左撇子,为了更像,很早就开始训练自己,包括刷牙,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左手刷,右手也会跟着动。在他房间里,他把剧本中自己的戏份剪下来,包括做的笔记,贴了整整的两面墙。
谭卓从围读开始就住进人物里了,之后的每场戏都是真实的情绪。她几次都说,演完这部戏要改行了,因为感觉人物把自己掏空了。
颜丙燕在这部戏中饰演的侦查员段迎九,是个粗中带细、挣扎着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女人。这样的角色对她而言充满新鲜感。她愿意为这个角色付出,全程没有化妆,几乎是全素颜,恨不得赋予人物像纪录片的那样的质感,这都是为了让角色能更接地气。』
项目的先天条件如此优良,也让导演卢伦常倍加珍惜。卢导是香港人,在TVB工作过。她非常欣赏和尊重王小枪,这也是两人合作的第四部剧。她要刮起一股强劲的“东风”,让这个优质的文本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她本身也是很会拍的导演。这里的“会”有两个含义:一是把文字转化成影像的技术能力;二是懂得剧本的核心和要点。剧本中的情感点,表演中的华彩部分,不通过镜头去放大,观众是看不到的。“卢导这两点都做得非常好。”张海东说。
文本成熟,角色匹配,理论上转换成影像的效率会高很多,但是,《对手》预设拍摄周期120天,AB两组,最后还是超期了10天。导致超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谍战戏镜头语言的设计;全组上下都把它当精品去雕琢;因为疫情,在场景的实现上花费了大量时间。
张海东说,小枪的剧本就是按照厦门来写的,厦门许多街巷充满生活质感,非常上镜,也适合营造谍战剧的氛围。而导演卢伦常也追求场景的丰富度。但是,当大部队开进小街小巷,先前的协调,现场的维护,都很复杂很耗时,剧组经常被堵在路上,狼狈不堪。不过现在看来,这些付出是值得的,整部剧集的还原度和纵深感,全都凸显出来了,很有电影质感。
而在后期制作上,导演和团队做了很多尝试,不停地调整,直到最佳。所以,光剪辑就又花了4个多月。
12月16日,《对手》同步登央视8套和爱奇艺,首播6集,热议如潮但几无差评。在与同期播出的大IP剧集《雪中悍刀行》正面PK的情况下也毫不落下风。至20日,播出5天,央8收视连续稳居同时段第一,收视最高达到1.925,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8.94%;爱奇艺热度值直逼7000;在豆瓣实时热门书影音榜单上,连续多日排名第一。
《对手》也让张海东的职业生涯到达了一个新高度,她对方向的把握,对内容的判断,对演员的优选,都通过这部戏的精彩画面呈现了出来,当观众都在热议“谭卓郭京飞成史上最惨间谍夫妇”时,她是快乐的、欣慰的,她也继续在幕后为这部戏的所有创作者喝彩。
“《对手》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不太容易被复制。”张海东说,拍戏不是一件有理想就可以实现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人单项运动,而是前后期所有人的努力工作的叠加,是一个集体创作,所有环节都不能输,才有可能赢。
02
站在巨人的肩上
张海东生长在南京,从小学跳民族舞,13岁就考进了上海舞蹈学校,那一年全江苏省也就定向招录了30多人。毕业后,她回到了江苏省歌舞剧院。
她的身体条件属于中等偏上,但舞蹈感觉特别突出,能够迅速准确地抓到一个作品的核心,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现,让它放大,并传递出去感染别人。
她一度以为这就是她一生的职业,也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汗水去精修,希望做到拔尖。但理想和现实总归还是有差距。当初那波孩子中能够出来一两个领舞的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大部分人也就跳个伴舞或者群舞。她在歌舞剧院的最巅峰也就是一个三人舞,两男一女,她是绝对主角,跳的是曹禺先生的《日出》中的一个片段里的人物“小东西”,为此她练了整整一个夏天,获得了全省的一个表演奖。
除了跳舞,她还喜欢文学。她觉得对阅读的喜好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因为爱读书,她自然而然会把书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作文中。所以,她的作文从小到大都被当作范文,每次作文课就是她的高光时刻。她也因此从小就培养起了对文学的领悟力。
对文学和舞蹈的喜爱,在潜移默化中对她后来做制片人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她说,影视作品目前还是始于文本,文字是绝对是基础,很多创作的灵感和表现力,首先还是来自于文字的提示,继而做出一些引申和发展。而多年的舞蹈研修,让她的审美有了极大的提升,也能够敏感地捕捉到好演员和好表演。
到了90年代后中后期,歌舞团已经很不景气,她的很多同学都到广东一些地方去伴舞或者改行了。她也失去了方向,一度陷入迷茫。
1998年,江苏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一个领导动员她去了解尝试一下电视剧制作,结果第一部戏就让她上了头:这部戏在南京拍,中途遇到了很多具体问题,作为一个“核心围观者”——被特许可以接触很多剧组要害部门——她用家里的资源和人脉帮助协调解决,不知不觉中干了许多制片的工作。
集合那么多人去拍一部戏,从外面看光鲜亮丽,从内部看琐碎具体,是她以往的工作经历没有接触到的,新鲜,刺激,多元,基于这样三个元素,第一部戏观摩结束,她就狠狠地往前迈了一大步:朋友做了一个悬疑剧集《如影随形》,后续资金没有跟上,找到了她,她对电视剧制作的兴趣刚提起来,一看本子也非常好,就应了下来,想办法筹集补足了差不多一半资金缺口约200万元,项目就这样上了马。
“当时真是无知者无畏。”张海东说,第一步迈出去的时候,对很多东西是不太明白的,心想我能找到资金,攒一个班子,再去拉拢一些明星,这事不就成了吗?这跟2013年左右很多人和热钱蜂拥进这个圈子的心态差不多。实际上中间的环节太多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得完蛋。更何况当时并没有找到接盘的人。简直就是撞大运,想想都后怕。如果这部戏砸了,也就没有以后了,毕竟200万在当时也不是小钱。
张海东庆幸自己很幸运,这部戏没赔,最终呈现也还算不错,主演李强、高曙光和张延在当时是一线演员,撑起了故事和表演;导演陈育新也是《918大案侦破纪实》《征服》《破冰行动》等诸多爆款剧集的编剧,在对文本的把握上是有优势的。
而在分片发行时,她把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委托给了海润。自此也和海润建立起了不错的关系。海润2002年在上海建立分部,向张海东抛出了橄榄枝。她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觉得自己需要系统的学习,需要跟正规的大组和优秀的主创接触,而海润那时就是行业的龙头老大,出了很多爆款剧集,如《永不瞑目》《重案六组》等。
张海东在海润做了5部戏的制片人,第一部戏就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那是赵宝刚导演最巅峰期的名作。她代表资方进组,作为执行制片人,全程跟踪、观摩和学习赵老师究竟是怎么拍戏的。这部戏让她上了一个非常大的台阶,用她的话讲是“千载难逢”。“赵导让我看到了一部优秀电视剧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实现的。”她说。
她还记得,在亚洲大酒店有一场“老船坞”餐厅的戏,大概十来分钟的一场很小的戏,居然就在那里折腾了整整的一个下午,但最后呈现出来的那个氛围,跟整部戏高度贴合,现场的所有努力都在画面中体现了出来,“精品就是靠着这些东西一点一滴堆砌出来的”。
此后,她又和黄健中、佐藤纯弥(日本电影《追捕》导演)合作做了《世纪末的晚钟》。这部戏也用了当时中日都比较火的演员,在那个年代算是一个非常大的制作。去了日本小一个月,然后在国内天南地北的跑,大连,福建,不停地转场,她一次都没落下。跟着中日两大名导又长了不少见识。
张海东站在巨人的肩上,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大导演们都有自己的主创和团队,她在剧组更多就是辅助而非主导。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她就想小试锋芒,独立码盘,做整个流程的实控实操。
03
民国戏中的“领头娘”
2005年,张海东离开海润,自己独立做戏了。
2006年开播的《鸳鸯错》是张海东作为独立制片人的首部作品,讲述的是清末民初一个官员黑了一笔巨款导致了一批人蜂拥而至争夺财宝的故事。从立项,到组织班底,到选演员,到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发行,从始至终,一个完整的链条下来,都是她的亲手操作。
那个时候,以民国为主要时代背景的年代戏是一个大的品类。《鸳鸯错》试水成功之后,张海东接着又做了一个民国戏《芸娘》,讲述民国初年,宁城首富陆永年二太太女儿明珠与大太太养子浩中的恩爱情仇。自2008年正月初五在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后,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此后登陆安徽卫视,以3.116的收视率和7.374的市场份额,成为“2008年卫视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的NO.1。当年刚刚在大陆崭露头角的安以轩和初出茅庐的冯绍峰,凭借这部戏在内地人气一路飙升。
《芸娘》爆火之后,一堆“娘”剧相继出炉,民国戏也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但无论盘面、品质和影响力,《芸娘》都堪称“领头娘”。
《芸娘》最大亮点是云集了琼瑶剧的原班制作班底——导演沈怡,演员刘雪华和岳跃利,而他们三人最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哑妻》《雪珂》《青青河边草》,因此被媒体称作“琼瑶戏铁三角再聚首”,引起市场极大关注。
为了搭成这样的班底,张海东特意去台湾请的导演沈怡。沈怡执导过多部琼瑶剧,是台湾偶像剧“教父级”人物。她说:“台湾导演对这种苦情戏,以及卿卿我我的东西,有他们独特的审美,把握,渲染,都做得比较到位。”
不仅如此,她找的编剧也是来自宝岛的杨曼丽——一个写女人戏和情感戏的高手,那种不经意的细腻非常打动人,《芸娘》之后,两人又连着合作了《烟雨斜阳》《秀秀的男人》,“一听这样的剧名,你就会觉得非常的有琼瑶风”。
从2005年到2015年,几乎整整十年,张海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年代+情感戏上,首先是市场有需求,情感戏的热度高,收视率好,各家电视台都对这类作品非常感兴趣;其次,如她所说:“一部戏最能让人动心动情的东西,就是人物的情感,它能够让观众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进入到剧的内里去。”
即便是在2010年夏天加入华谊兄弟并成立工作室后,这仍然是她的主攻方向。此后连续做了《秀秀的男人》《最后一枪》等。
期间,张海东去对外经贸大学读了EMBA。这个班也被业内人称作“黄埔一期”,班里有很多知名导演、活跃的制片人和公司老板。两年光阴,她系统地学习了企业管理,并不断向身边的业界大佬们虚心讨教,认知、专业和管理水平都又上了一个台阶。
到了2016年,她转身了,也可以叫住“一次三转”:
第一转:5年契约期满,她离开了华谊。走的时候,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没有亏损项目,所有款项全部收回。“这也算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良心回报吧。”她说。
第二转:从电视台往互联网转,她的下一部剧集首先就要做到网台同播。
第三转:年代戏市场萎缩了,她转向了以谍战为主的其他影视剧题材。她说:“你个人的审美、喜好和价值观都是很重要的,但你做制片人,经营公司,市场风向永远是第一要素。”在一些人看来,她在华谊做的最后一部戏《卧底》,就是她这次更迭方向的引线。
但于张海东而言,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她最重视的还是好编剧和好文本。在做年代剧时,她和杨曼丽形成了持续长久友好的合作;在做谍战剧后,她和王小枪达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或者如她所言,甚至是王小枪一直推动着她向前。
她说:“整个市场上,创作资源就那么多,好的编剧和文本凤毛麟角,对我来讲,没有一流的剧本,我就不会轻易推进项目。谍战、公安、警匪这种强情节的剧,在市场上绝对是拔头筹的,没有一家公司不想做,就看你能不能做好,文本是不是足够精彩。”
04
新盟友,新谍战
离开华谊,成立北京海东明日,张海东继续在市场上找好编剧、挑好剧本。机缘巧合,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王小枪。两人一拍即合,很快就结成同盟。
“小枪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编剧,创作功底扎实,关注的区间也很宽广,尤其是在现实题材上的钻研颇为深入,而且,他有理想,有情怀,有思想高度。”张海东对王小枪不吝赞美,他,就是一块“面具”——面面俱到的好编剧。
他们的合作就是从《面具》开始的。该剧讲述了潜伏在哈尔滨十年的国民党特工李春秋被上级唤醒并要求他执行“黑虎计划”,已经过上了幸福平凡生活的李春秋弃暗投明,展开反戈一击的故事。
张海东一听这个故事就有了动力,两人合力把它搬上了荧屏,2018年3月2日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首播,7月6日在北京卫视和爱奇艺同步播出,此后陆续在央8、天津、湖北、深圳等多个卫视播出,引起极大的反响。
《面具》的拍摄文本非常好。人设新颖,别开生面地以军统特工为主角;视角独特,从一个中性人的角度去展开一段故事;不停反转,让观众难以猜出剧中人的善恶,增加了追剧的乐趣;辐射广泛,不但将人物面对极限境遇时的挣扎、纠结与痛苦描摹得淋漓尽致,也涉及到中年危机、婚姻之痒、子女教育等问题,有着很强的现代性;台词绝妙,黑色幽默贯穿始终。“这就是小枪的风格,反常规,反套路,总会给人意外的惊喜。关注点较多,且能切中当下。”张海东说。
而从舞台上走下来的张海东,挑演员向来是把好手。甚至是有天分的。她看了编剧对剧中人物的文字素描,对应的演员形象就在脑海中立了起来,祖峰、侯勇、梅婷就这样被挑了出来,他们的表演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个角色可能会有三四个人选,他们之间也就毫厘之差,但最终的呈现可能千差万别。”她说,选角其实最考验制片人的眼光。
在后期制作上,张海东也比之前的任何一部戏都盯得紧、盯得细。因为谍战剧的节奏非常重要,如果失去了节奏,它的悬疑气氛和紧张感觉就会大打折扣。通过后期剪辑等的二度创作,消化和弥补了前期的一些不足。
尽管网友对《面具》评价甚高,但她表示,呈现上还是有遗憾,“在现有的基础上至少还可以再提升至少20%”。
紧接着,她和王小枪再度联手,做了一个小轻喜剧《小大夫》。2020年10月在央8和爱奇艺首播后,在记者采访她的两天前,又在央7重播了。
“《小大夫》值得慢慢品味。”张海东说,《小大夫》之妙,就在于它的小:故事中的小细节,可以百看不厌;小医生董子健表演中的小感觉,会让你觉得好享受;整个剧集呈现出的小确幸,就是家长里短,就是喜闻乐见,就是人人都想要的那种圆满……
“这么多的小加起来,就可以让你得到大欢喜,感受到大温暖。”张海东说,爱奇艺的龚老板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我极其喜欢《小大夫》”。
05
向更多年轻受众靠近
张海东入行20年,没有一个项目让出品方亏钱,制作水准稳中有升,作品风格随着时代变迁和观众趣味的变化,也在不断开拓延展。《对手》之后,张海东还将与王小枪再度联手,制作一部纯网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又是她的一次转身。她要向更多更年轻的受众靠近。
好奇、好思、好学。这是张海东的隐形标签。也正是因为这“三好”,她才能稳步向前,不落人后,不落时代之后。
➊极其热爱。我喜欢好的文本,好的表演,我希望我对文学对美学对积极正向的价值观的追求,能够经我之手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看到。我在幕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荧幕上那一刻呈现,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于我而言,也是非常享受的。
➋高度专注。两层意思:在行业里深耕,不摇摆;对品质的追求,不放松。我们公司一向不一味追求产量,而且,这个市场根本就不是以量取胜。我们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在品质和个性化上,就是想让我们的作品与众不同,更有辨识度、新鲜感和竞争力,而且,难以复制。
➌独具慧眼。制片人最重要的能力不仅仅是融资、组盘、发行,而是要有发现尖货的眼光,以及对内容和趋势的精准研判能力。判断对了,事半功倍。选择错了,走的就是斜路、歪路、不归路。发现尖货的眼光哪里来?基本功、经验值、好奇心和开发能力,缺一不可。
➍先天充足。尊重创作规律,不要迷信运气。一部戏先天充足——剧本扎实,选角精准——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先天不良,仓促上马,就会遇到很多状况,不是突然,而是必然;如果先天不良,遑论成功?成活都是问题!
➎不可投机。文艺作品需要精雕细琢,根本就不具备投机的基础,投机分子进影视圈那就真的是入错了行;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心付出,也不可能做出令观众信服的作品,经不起检验,观众不会买账,也不会买单。完全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