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剧照丨鲁迅创作《狂人日记》
今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破圈”,被90后、00后热捧。
有人说: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镜头语言,《觉醒年代》简直集集都可“封神”,后劲儿太大,可以连刷N遍。
“觉醒年代效应”,也让这一切有迹可循:
剧中的台词截图在各大网络平台热传,剧中鲁迅、蔡元培、李大钊被网友做成表情包,大家表示:有被可爱到;
今年清明节,很多人自发前往龙华烈士陵园为陈乔年陈延年兄弟扫墓,鲜花簇拥墓碑的照片登上热搜;
在北京,许多人特意追随剧中的红色地图,打卡北大红楼、李大钊陈独秀故居,甚至,带火了鲁迅博物馆的文创周边——《新青年》帆布袋一度成为热销单品……
为什么《觉醒年代》这么好看?为何这部剧可以成为现象级?
我们特邀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永亮,为我们深度揭秘。
原标题丨《觉醒年代》:由“觉”至“醒”的影像践行
作者丨高永亮(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多数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电视剧《觉醒年代》关注的是,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6年时间的历史,再现和还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思想激荡、革命热情高涨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成立的历史进程。在主题挖掘、情节铺陈、人物设定上,《觉醒年代》颇值得玩味。
主题:由“觉”至“醒”点燃思想的火炬
该剧剧名“觉醒年代”意味深长。觉醒,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觉”至“醒”的过程。
“觉”即自觉、察觉,是一种初步的、模糊的自我意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意识到必须探索救国之路。“醒”即清醒、醒悟,在经历无数挫折、失败、牺牲之后,中国人对救国救民的理论、道路、方向、目标、手段、方式,认识更加清晰、深入、具体和明确,最终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救国之路。
由“觉”至“醒”,也是本剧重要的精神主线。
剧中展现这一过程主要有两个标志性节点:
一是五四运动中学生爱国运动遭镇压,大量学生被捕入狱甚至受伤、牺牲。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由此觉醒,认为思想启蒙之外要从根本上改造社会,要唤醒四万万中国民众,发动群众进行斗争。于是,陈独秀奋笔疾书:“千万不要以为山东问题仅仅是一个省的存亡问题,也不光是学界一家的事情,而是全中国的事情,无论学界、政界、商人、农夫、劳工、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乞丐、新闻记者全都要站出来,国民斗争的矛盾应该指向卖国政府。”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各地广泛发动工人、农民、商人等社会各界参与爱国运动,发出了“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让劳动者成为天下的主人”“发起全民族的爱国运动”等时代最强音。
《觉醒年代》剧照丨五四青年
另一个节点是,为逃避追捕,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出京途中遇逃难灾民,其悲惨至极的生存状况让二人痛心疾首,再次觉醒,“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于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觉醒年代》剧照丨李大钊与陈独秀
革命者的觉醒,也是中国人的觉醒,更是中华民族的觉醒,思想的火炬由此点燃并照亮中华民族前行之路。
情节:激烈的戏剧冲突与跌宕起伏的剧情
该剧时间跨度为1915-1921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运动激烈碰撞和交锋时代。
剧中将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各种冲突加以戏剧化还原,使剧情跌宕起伏。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即所说的革新派,与林纾、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为代表的复古派或保守派观点迥异、针锋相对,革新派指复古派因袭守旧、祸国殃民,复古派说革新派数典忘祖、颠覆伦常。
即便是在革新派内部也存在冲突:李大钊不赞同陈独秀关于《新青年》“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主张,胡适对李大钊主张的马克思主义及俄国暴力革命理论与实践不以为然;李大钊认为胡适对美国实验主义推崇备至,并主张中国全盘学习美国的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陈独秀创办重在评论时事的《每周评论》没有得到胡适的积极响应和支持;钱玄同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也遭至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反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陈延年等人深信不疑的无政府主义互助论及工读互助社试验并不乐观。
复古派或保守派内部也存在冲突:辜鸿铭坚决反对诋毁蔡元培,刘师培反对黄侃指名道姓地激烈批判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林纾对张长礼、张丰载之流玩弄权术使用下作手段陷害蔡元培等人,进而将他陷于不仁不义之地深恶痛绝,发出“文人与政客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并与之分道扬镳。
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在推进北大改革的同时坚决支持捍卫国家主权,凭借其个人威望和人格魅力在各个学派、各个阶层、各种冲突和争论中不断斡旋、调停和平衡。既支持各持己见又要坚持真理、坚守民族大义;鼓励各派争论既要保证尽量不伤和气,也要研习学问要关注国家命运。
这些冲突使北大改革、巴黎和会拒绝签字、释放爱国学生等情节展开一波三折、错综复杂,使剧中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民族命途多舛,使全剧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张力。
人物:饱满的群像与坚实的人文风骨
《觉醒年代》全剧有近百人物,有达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有革新派也有复古派,有学术精英也有青年学生,有资本家也有产业工人......勾勒出一幅思潮激荡、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大时代下的人物群像,也彰显了人文风骨。
蔡元培学养深厚、为人谦和,处事公允、顾全大局,白天日理万机,深夜不忘研读《文心雕龙》。陈独秀坚决倡导新文化但并不固执己见,根据革命形势顺势而动、因势利导。李大钊对民族危亡、民生疾苦痛彻心扉,为参加革命毅然放弃海外学业。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观点相左,但对二人的知遇之恩深怀感念。鲁迅不苟言笑但心思缜密。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均为性情中人,虽见解观点不尽一致,但并未因此影响个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新旧思想文化之争首先是学术之争,首先发生于学术界,参与者也多为当时的学术精英、知识精英。无论是哪一派都十分注重保持学术品格与学者风范,虽学术见解不同,但都坚守良知、公理和民族大义,主张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仗势欺人,对人身攻击、造谣中伤等下作手段更是不齿。蔡元培、陈独秀对辜鸿铭、黄侃等人的学问才华敬佩有加,并没有因为学术立场和观点不同而对其进行打压,相反极力保留他们在北大的教职。
《觉醒年代》剧照丨陈乔年陈延年
另外,五四运动的另一个群体——青年学生的形象在剧中可圈可点。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这些当时不过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青年,志存高远、忧国忧民,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强权、不怕坐牢甚至不怕牺牲,有的牺牲时才二十几岁......他们坚持真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的勇气、实践和牺牲,可敬可叹。
该剧尊重历史事实,没有刻意拔高、美化甚至神话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革新派代表人物,也没有对复古派或保守派人物进行丑化、矮化或贬损。
综上所述,《觉醒年代》用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视听语言,形象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堪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一次由“觉”到“醒”的践行。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