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9月11日在国内全面上映了。这部由刘亦菲、巩俐、甄子丹、李连杰主演的中国历史传奇片完全没有能够赢得中国观众的普遍尊重,在豆瓣的评分仅为4.9分,差评率超过50%,五星好评率仅3.9%。
关于《花木兰》电影在剧情、角色、细节、服化道上的各种吐槽,网络上已经能搜到无数内容。而本文想要探究的是,为什么《花木兰》这样一部几乎毫无亮点和诚意的电影引发如此多期待和议论,刘亦菲、巩俐、甄子丹、李连杰这些演员又为何甘愿出演。
01 我对你的认知与你无关
在刘慈欣的科幻著作《三体》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在电影《花木兰》中,亦是如此。作为美国出品方和制作方来说,我怎么认知你、理解你,是我的自由,和这个中国故事本身与历史无关。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电影中看到不同朝代服饰的穿越,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穿越,以及文化习俗的混搭。
这种找几个中国历史专家和文化学者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暴露在《花木兰》中,正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一贯的傲慢与偏见。
就像直到现在,无数西方国家的政府和被误导的人民还仍然认为中国隐瞒疫情真相,甚至还留着清朝的辫子。就像在D&G广告中对于华人和饮食文化中筷子的侮辱,又或是西门子CEO发表的对华不当言论,本质上不是他们真的不懂或不具备能力去了解真相,而是我凭什么要尊重你、了解你、认知你?
从《花木兰》片尾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阐释来看,片方的态度很明显了:我这样给你还原,够意思够诚意了吧?别给脸不要脸!
02 这是一部纯西方视角和价值观的电影
很多人对刘亦菲的“气”表示不认可,认为片方无法理解巾帼英雄的含义,而只能用“气”这种玄幻的方式来支撑木兰可以与男人抗衡。
事实上,这种电影创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对历史传说故事进行适当改编并非不可以,从戏剧角度加入这些元素也容易让影片更具看点。
和《末代皇帝》这种既以东方故事为核,又想全面真实展现当时中国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电影不同,《花木兰》在本质上,是一部以中国故事为皮,从西方视角表达西方价值观的电影。
也正因此,《花木兰》需要从西方观众角度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在剧情、台词表达乃至服化道上也需要去迎合西方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猎奇与幻想。
电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还原这段中国巾帼英雄故事,更不是为了展现古代中国女性的家国情怀,而只是单纯选了一个既在国外观众看来角色与故事十分新颖,又被中国观众普遍深度认知与认同的题材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片方做出任何的设定都属于正常操作。
03 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输出无力是重要原因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出几个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较强影响力的中国IP。李小龙与中国功夫?孔子?孙悟空?故宫与长城?
我们会发现,中国鲜有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在这样一个全世界人民都不太了解你的背景下,对你的编造不会造成任何的违和,反而会进一步造成大家对你的刻板印象。而只有当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去不断建立文化符号认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符号的时候,片方才会在创意脚本的时候考虑到是否会对观众的常识认知产生挑战,从而造成被观众排斥,进而必须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更认真的调研。
但这也正是中国所面临的一大困境之一,即西方通过对传播渠道的控制严格限制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体系的渗透。他们需要通过制造信息的不对称来形成民众对于中国的误解或刻板印象。
所以,当孔子学院开到西方国家,会遇到巨大阻力而失败。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全球范围内会被压制声量,西方媒体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进行肆意的编排与造谣并为人所相信。
所以,当字节跳动的TikTok能够冲开舆论封锁,给全球一个能够同步展示各国真实状况的渠道的时候,美国会像打压华为一样毫无廉耻与底线地打压TikTok。
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来说,从来不是中国是什么,而是西方需要什么。这也是特定类型的电影在国外特别受到欢迎,特定的人群的特定言论会尤其受到西方追捧的原因。
真相,永远是为目的服务的。
而刘亦菲、巩俐、甄子丹、李连杰们主演《花木兰》,其实反而是应该支持的。因为,他们虽然没有文化底蕴和影响力去保证改编不是乱编,但至少不像早就对中国没有任何民族与血缘认同的N代华人一样为了出名而可以接受对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侮辱。
最后想说的是,《花木兰》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花木兰》不是第一部歪曲中国历史文化的电影,更绝对不会是最后一部。
要想改变这一切,除需要依靠更加强大的祖国不断向外输出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之外,更需要《战狼》《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或现代电影不断地告诉世界:中国,早已不是你想的那样!
文/纳兰泽@纳兰泽自媒体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