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里有很多细节值得深思。
姜大牙私自去斜河街窑子铺杀了汉奸姚葫芦,抢得了一批战马和驳壳枪且并未给政委李文彬配置,李文彬以逛窑子的下三路指责姜大牙的思想作风问题,两人面前同放了一碗面鱼儿,姜大牙吃得香,但李文彬却并未动筷;
姜必达发现了藏在缸里的日本小姑娘后以“日语六级”与其沟通,沉默不言的小姑娘被姜必达安排送往了榆林寨的日军,小姑娘的父亲西村大佐为表谢意宴请姜大牙并送了一把武士刀和200块大洋,返回的路上,姜大牙却私自将这200大洋作为寿礼给了朱二爷;
姜必达与陈墨涵同在农场改造,在陈墨涵幽怨而悲戚的二胡声中,姜必达说了他外出买佐料时老百姓的生活现状:房子很破、到处要粮票、小孩子挖野菜煮杂面糊糊汤,姜必达说他不敢回蓝桥埠:“我怕蓝桥埠的乡亲问我,好你个姜大牙,当初你怎么说的,说革命成功了,可以住新房,吃大米白面,可现在房子越来越破,连小米粗面都吃不饱”;
…..
面鱼儿是贯穿整部《历史的天空》里的一道“家乡的美食”,姜大牙土生土长,而李文彬是外派而来,两人对面鱼儿的不同反应体现了两方势力的并不和谐;姜大牙放了日本小姑娘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善良,但姜大牙私自带部队并将200大洋赠送给朱二爷的行为是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先美后丑”,以美盖丑;姜必达对革命成功后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描述,是对革命的反思与对当时社会斗争现实的一种赤裸裸的批判,陈墨涵的二胡声更似一种控诉。
我一直觉得,在姜必达任麒麟山军分区司令前自我反思没文化中,他说 “革命就是斗争,与鬼子斗,与汉奸斗,同内部的坏人斗”,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这部剧最好的诠释。
而斗争的本源,在于人性。
除了上面这些极具斗争性与展现人性的细节,其实剧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细品,尤其是这四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揭露了人性的真相,很现实。
01 姜必达威胁杨庭辉的事件
姜必达任陈埠县大队长之前,因手下朱预道、陶三河、曲歪嘴得不到组织重用,姜必达不惜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威胁杨庭辉,为此,杨庭辉、王兰田、窦玉泉、张普景、万古碑召开了专门的会议讨论。
会上,形成三派:杨庭辉、王兰田保姜必达;万古碑、张普景建议秘密处决姜必达;窦玉泉态度模糊,杨庭辉最终提了三个提议并举手表决:
一,正常宣布姜大牙同志的任职命令;二、向军区报告,调动保卫科宋大上、马西平,宣传部东方文英三位同志到陈埠县工作;三、根据战斗的需要,建议二中队的朱一刀、陶三河、曲歪嘴三位同志分别的升任县大队三个基干中队的中队长,另外抽调一批骨干来当他们的副手。
仅有张普景固执己见未举手同意。
而这三个提议,很容易看出杨庭辉几乎满足了姜必达所提出的任一条件,足见杨庭辉对其的重视;但容易被忽略的是杨庭辉“调动保卫科的宋大山和马西平”这个细节,保卫科在当时是有特殊性的,可以说手握“生杀大权”,杨庭辉此举,有两种打算:一为“明保”,保护姜必达安全;二为“暗防”,监视姜必达的行为。
姜必达任陈埠县大队长是独挡一面,缺少了杨庭辉和王兰田这些领导的直接监管,再加上姜必达一身的匪气和天不怕地不怕的敢做,他必有些不受约束,杨庭辉不可能放100个心,可以想象:若姜必达能走上正轨,则保;若姜必达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做出其他任何出格严重破坏组织纪律的事,则“杀”。
“保”是杨庭辉重用姜必达的用人,“防”是杨庭辉的自保,而这种既用又防的双管齐下,才是杨庭辉真正的用人之术。
此时的姜必达,对于杨挺辉来说,有大用也有大害,姜必达就像站在一个临界的至高点一样,一边可塑,一边可毁,一旦方向错了,伤革命也损杨庭辉。
而一个“防”字,就已经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很难做到完全且绝对的信任,表面对你极为信任与重用,但暗里却又为这种表象私设一道防线,而往往你只看表象而感恩戴德,却不知背后其实暗藏深渊。
02 朱预道与岳秀英滚瓜棚事件
朱预道与岳秀英初见面就钻了路边的瓜棚,两人的干柴烈火似乎也为两人乱搞男女关系的消息传播速度加了把火。
东方闻英找姜必达,姜必达以没有人证物证、同志间的亲热、两人年纪到了等打发了东方闻英,东方闻英就此作罢;李文彬来找姜必达,姜必达仅以不知情、没听说否认李文彬话里有话地询问,李文彬不会罢休。
很快,姜必达收到李文彬的报告材料,里面详细记录了朱预道和岳秀英的私下动作:
某月某日,朱某某跟岳某某到了某某瓜田干了某某勾当,某月某日岳某某跟某某人说,抗日胜利以后,要跟朱预道到庐州城去,某月某日朱某某说梦话,啊,女人的肉真香。
朱预道先是极力否认,但在这些材料和姜必达严词质问下不得不承认他与岳秀英的私情,但针对材料所记录的这些事、这些话,朱预道却只承认部分属实。
就这份材料而言,尽管姜必达以多个“某”来代替,但记录的详细程度“令人发指”,连梦话都能上材料,这种监视的严密程度不可细想;而朱预道只承认部分属实,又让这份材料的真实性充满了主观性和随意性,或许夸大其词、或许无中生有,但必别有用心。
后姜必达主动上门找李文彬,做了四件事:一是对之前配置枪和马“羞辱”李文彬道歉;二是送了李文斌一把好枪;三是解释枪是由朱预道缴获,并由县大队按需调配,不然上交军分区;四是提出要有扎扎实实的证据,并指出岳秀英是李文彬的直接下属,且岳秀英性子烈后果难以预料。
姜必达的这四步走,表明了自己“谦卑”的态度,顾全了李文彬的面子和里子,以一种自己达到了目的,又让李文彬以承朱预道情的方式先入为主,再揭示事件的关键和利害关系,实乃高明。
朱预道与岳秀英的乱搞事件才就此偃旗息鼓。
不可否认的是:李文彬作为政委,他的作用最为关键,虽说他手上的证据不够份量,但以朱预道与岳秀英确实存在暗通款曲的事实,一旦他追究到底,朱预道与岳秀英是要受处分的。
但亦不可否认:不管李文彬出于公心地想肃整队伍的思想作风问题,还是因配备枪马被姜必达羞辱而靠朱预道来报复而心存私心,但李文彬暗地里的盯梢与监视的严密程度着实可怕。
而一个人,于事件本身,有多少公心;于事件之外,有多少私心,即决定了事件的最终走向,想想,深不可测。
03 李文彬被俘虏的事件
李文彬是如何被日伪俘虏的是未解之谜,剧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罪魁祸首”,仅在两个细节暗示了可能性。
一个是李文彬的分析。李文彬叛变的消息得到确认后,高秋江和韩春云合作暗杀李文彬,在旅社的房间,李文彬对高秋江说“我怎么会落到日本人手里?这里面有阴谋啊……这世界我还能相信谁?”并将一份具体的材料交给了高秋江;一个是张普景的分析。张普景特意找上姜必达分析此事,他以窦玉泉反常的冷静、李文彬手中握有窦玉泉曾想暗杀姜必达的把柄、窦玉泉在肃反时期放黑枪反整死自己的上级而将矛头直指窦玉泉。
一个间接,一个直接,两个人的分析其实都锁定在了内部,是自己人。
而为什么李文彬会成为“弃子”?
其一或许如张普景所说。李文彬手握窦玉泉把柄,所以窦玉泉欲除之后快,且在李文彬被抓的路上,只有窦玉泉坚持开炮。
其二或许藏在一场会议里。在国共合作反日军扫荡战前,得到高汉英发来的李文彬叛变的密报,姜必达、张普景、窦玉泉、万古碑、姜家湖五人召开会议讨论,姜打电话给杨庭辉和王兰田如何处理,在等王兰田回电话期间,姜必达明面上告知众人没事了就解散了会议,但却单独留下了姜家湖。
万古碑说:
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这几个都是外来的,到了到了,还是让土生土长的占了上风。
窦玉泉说:
这下好了,出了个李文彬,我们都抬不起头来了。
两个人的话揭示两种客观事实:一个是内部暗自成两股势力,“外来的”和“土生土长的”;二是李文彬的叛变让外来的这些人蒙了尘,从而间接让权利保持了某种高度集中。
而不管是哪一种,也不管李文彬叛变有多么令人不齿,李文彬被捕的事件,因一层迷雾更显深不可测,或许有人为自保、或许有人为权利、或许有人为报复……或许其它,而这背后,被自己人出卖才是最可怕的事实。
深不可测的是事件背后的真相,更深不可测的,是人心与人性,现实。
04 杨庭辉劝窦玉泉事件
针对没收奸商财物以扩大武装和汉奸姚葫芦的威胁,杨庭辉组织召开会议,会上,有三种做派:
杨庭辉和王兰田在敌我有的实力对比下建议退还奸商部分财物,以先退谋以后的大跨进;张普景、李文彬、万古碑坚持打击奸商和汉奸的嚣张气焰;而窦玉泉在各抒己见时,以“这个事确实值得重视,要认真研究,好好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搪塞,又在会议被杨庭辉和王兰田定调后,建议派一股分队进洛安州打击姚葫芦的嚣张气焰。
会议解散后,独留下杨庭辉和窦玉泉,而后杨庭辉一边劝窦玉泉以后要充分发表意见;一边又提及窦玉泉以前在肃反运动中差点被整死的经历;一边又说窦玉泉训练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要他大胆地开展工作。
很明显的是,在麒麟山革命根据地杨庭辉、王兰田及姜必达等人基本步调一致;窦玉泉、张普景、万古碑、李文彬又自成一派,而窦玉泉是这五人里面最不显山露水的。
杨庭辉明知道窦玉泉就是因为过去太充分发表意见才成了他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劫难,让他忘记过去再次勇敢发表意见?作为不同的“派别”,窦玉泉又发表谁的意见,杨庭辉的?
我一直觉得,窦玉泉在麒麟山权利中心,他的“不作为”其实就是对杨庭辉最大的“作为”。
这次会议,窦玉泉积极性不高,张普景、万古碑、李文彬作为政治思想工作者,对武装战斗经验的缺乏让他们虽有主见,却成不了主流,窦玉泉深谙此道,他的不发言其实牵制了张普景等人,从而让杨庭辉的决策能有惊无险地实施;还有姜必达任陈埠县大队长前召开的会议,会上也是三派,万古碑和张普景建议处决姜必达,窦玉泉私下或许与张、万两人沟通过一致意见,但会上,窦玉泉并未表态而是模棱两可的既说姜必达存在问题又说要想个办法改造,他的不作为或者临阵倒戈决定了会议通过了杨庭辉的提议。
但凡每次他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议最后的走向可能会有所不同,窦玉泉主管军事指挥及作战,是杨庭辉下的第二把手,抗战早期,窦玉泉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既不说,就已经是对杨庭辉最大的“支持”。
其实,杨庭辉找窦玉泉说的这些话,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警告或者提醒:你以前就是太充分发表意见才会被整,你继续“不作为”就好,只要做好你手上的军事训练就行了,别的,少想少说。
不得不承认:杨庭辉是一个极有军事作战能力,又极谙内部斗争策略的领导者,既懂得抓住人的致命缺陷和弱点而有的放矢,又懂得以体恤和关怀而温暖人心,细想,皆是手段。
写在最后:
《历史的天空》之所以经典,在于它塑造了众多独具一格的人物,在于它集结了人该有的情绪与情感,也在于呈它现了很多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的细节。
就像你突然推开一扇小小的窗,发现窗外却是广袤的世界,《历史的天空》,以细节为“窗”,足可窥见当时的真实“世界”。
而一旦真实,就有了价值。
我始终记得张普景在反日扫荡中说的这样一句话: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不可战胜的!
斗争,不论外与内,胜利永远立足于正义。
那些历史的天空下,永远胸怀大义与无私的先辈!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