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领袖?因为他在解放战争期间胸有成竹地引领大家朝着方向正确、目标清晰的未来大踏步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促使蒋家王朝的腐败统治加速了土崩瓦解!
解放战争时期的毛主席
1947年,毛泽东敏锐地把握时机,作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决策,打得蒋介石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同时又安排了陈谢大军进军陕南、豫西,陈粟大军南下进军豫皖苏。
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用一年时间实现了解放战争由防御到进攻的转换。整个战局都牢牢把控在毛泽东的手中,这时,彭德怀和习仲勋又歼灭胡宗南部6000多人,毛泽东非常高兴。
在山东,许世友和谭震林把国民党军挤压在济南等几个孤立的城市中不得动弹;在北线,林彪攻势凶猛,歼灭敌军20多万人,把国民党军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3个狭小地区内。
聂荣臻攻下河北重镇石家庄,将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徐向前先后攻克晋南重镇运城、临汾,迫使阎锡山部缩在太原附近地区,完全处于被动守势。毛泽东的战略目标全部实现。
所以,到了1947年底,毛泽东胸有成竹地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以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重大的胜利,都是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指挥的,借助缴获的一台大功率电台,让毛泽东可以不用亲临前线而同时指挥各路人马作战。
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兼任总参谋长,几乎所有重大战略决策都是由他们两人商议后付诸实施的,所以,周恩来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毛泽东作为党内最高领袖,他的头脑除了用来指挥全国各地作战,还深谋远虑,已经在为更长远的建立新中国考虑许多重大的政策问题。比如,他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统一战线。
毛泽东指出,土改是必须的,地主也要分给土地,在城市要保护民族工商业,新区摊派缴税,暂缓土改等等。为了夺取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在小心谨慎地精心筹划着各项政策。
不论是指挥全国各地作战,还是为将来的新中国筹划各项政策,都是极为烧脑、又极其繁重的工作,但偏偏遭遇转战陕北期间最为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和周恩来甚至饿得两腿打晃。
这一时期在陕北的彭德怀非常谨慎,没有战机宁愿等待,而且这也是毛泽东一贯强调的原则,因为一旦打输了是没法交代的。这自然就导致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
转战陕北的毛主席和周恩来(组画之一)
好在这一时期陕北和全国的战局都已经大为好转,毛泽东趁此时机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修改并审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审定了政治口号67条,重新修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时,毛泽东适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对此,他不再需要含蓄了,因为胜利已经是确定不移的了。毛泽东依然没有离开陕北,他说过,不打倒胡宗南就不离开。
1947年冬,毛泽东指导解放军开展了以“诉苦”为主的新式整军运动,这个办法非常高明,那些稀里糊涂被国民党抓来作炮灰的俘虏们第一次被尊重,他们迅速自觉转变为解放军战士。
尽管胜利已经触手可及,但毛泽东依然非常谨慎,他不断向大家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无比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是胸怀全局的领袖才有的远见!
彭德怀以“攻城打援法”歼灭胡宗南部3万人,胡宗南灰溜溜地走了,毛泽东从容地离开了生活和战斗了13年的陕北,到达聂荣臻的防区,毛泽东开会提出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方针被归纳为20个字: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毛泽东特别强调加强纪律性,减少下级的决定权,规定各地一把手按时向中央报告。
毛泽东抵达河北西柏坡后,主要精力放在了指挥作战上面,这时,各路大军都颇有斩获,毛泽东开始实施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去的策略,因为战争一直在解放区打,太吃亏了。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有陈谢战略支队侧面支撑,但在国民党重兵围攻下,还有被迫撤回的可能。为了防止陷于被动,毛泽东打算以陈毅、粟裕直接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邓、陈粟和陈谢三军挺进中原,蒋介石忙调集重兵“围剿”刘邓,刘邓坚持了一个多月,但也没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共两军处于僵持状态。怎样打破这个僵局成为毛泽东考虑的问题。
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待援,陈粟和陈谢部在中原地区慢慢吃掉敌人,山东兵团的许世友、谭震林南下加强力量,刘邓大军在合适的时候再杀个回马枪。
第二个方案是由粟裕率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江南进,插入蒋军腹地,周恩来和陈毅也同意了这个方案。毛泽东把这两个方案以密电的形式告知粟裕,要他考虑成熟之后再回复中央。
解放战争时期的粟裕(前排左二)
粟裕刚开始是表态执行渡江南进的方案,但随着形势迅速变化,粟裕的看法改变了。他认为刘邓大军已经站稳脚跟,陈谢和陈粟左右两翼配合作战,蒋军已经不能赶走或消灭刘邓了。
因彭德怀歼灭胡宗南部3万人,胡宗南不得不从中原战区抽调一个兵团回援西安,刘邓大军压力自然减轻。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建议执行第一个方案,因为比第二个方案收效更快。
粟裕这时已经准备率3个纵队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后执行渡江南下的任务,但他向毛泽东谈了执行第二个方案的3个不利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深入敌后以调动敌人的作用可能不大。
但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同样的兵力他可以直接歼敌3到5个整编师,这明显更有利于打开中原战局。因此,粟裕建议的结论是,让他留在中原歼敌,再逐步向刘邓大军靠拢。
粟裕此事处理得极为谨慎,他是先向从中央回来的陈毅汇报,陈毅被说服后,粟裕又把自己的构想告知刘邓,2天后,粟裕才以个人名义向华东局和毛泽东详细报告了自己的构想。
毛泽东收到粟裕的电报时,也收到了刘邓的电报,刘邓在电报中表示同意粟裕的建议,压力和困难他们可以自己先扛下来,毛泽东见此情景自然倍感欣慰,于是,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粟裕的大智大勇和毛泽东的领袖胸怀与远见相得益彰,促成了解放战争史上最出彩的一页,毛泽东决定把华东、华中的兵力集中到粟裕麾下,粟裕豫东战役歼敌9万多人,开局大好。
接着就是五路大捷:华东许、谭歼敌6万多人,山东只剩下济南;韦国清、陈丕显和姬鹏飞兵团打通苏北同山东的联系;徐向前在晋中歼敌10万人,使阎锡山的太原完全陷于孤立。
刘邓大军在中原战场活捉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华北杨得志、罗瑞卿和杨成武兵团歼敌3.4万人,使保定陷于孤立。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得到进一步落实,于是他开始构想大决战了。
毛泽东准备发动济南战役以拉开大决战的序幕。这时的蒋介石手里还剩下卫立煌、傅作义、刘峙、白崇禧和胡宗南5大战略集团,他通过敛钱买枪和抓壮丁又拼凑出300多万人的兵力。
守在济南的是王耀武有10万兵力,蒋介石为保住济南命邱清泉、黄百韬和李弥3个兵团从徐州北上增援。毛泽东命粟裕指挥全军主要负责打援,攻打济南则由许世友负责。
华东野战军只用了8天就攻下济南
结果,只用了8天时间就歼敌10万余人,攻克济南,其中包括吴化文部起义的2万余人。邱清泉兵团的一部因人少害怕,没敢救援济南,另外2个兵团还没集结完毕,济南就被攻克了。
此战后,美联社评论:自今以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这所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引领下取得的,毛泽东的确是当之无愧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