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无法接受听了很久的一首老歌,再次见到时,却被改到面目全非;
我们也总是无法接受,曾经喜欢了很多年的一个明星,突然间老了很多;
你会慨叹岁月的无情,你会不舍,不舍于那些熟悉的旋律和那些熟悉的面孔,甚至于熟悉的味道。
TVB恰好代表了港剧的味道,当然也包含着亚视的一些精美剧作。作为七零后的我们,总是难以割舍港剧的味道。
然而自2000年以后,对于港剧却渐行渐远。
是因为喜新厌旧吗?但我分明在重温《上海滩》、83《射雕》、《霍元甲》等老剧时依旧会有一种从内心涌动而出的温暖 。
我依然会想起为了看这几部剧,跟着小伙伴们不惜步行十多里地跑到邻村踩着砖头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我至今依然很清晰的记得当许文强死时我心里那种纠心的痛,当梅超风出现时那种想看又怕看既害怕又具有诱惑力的神秘感…………
港剧带给从五零直至七零后的那种感觉是用任何语言去形容都感到苍白的,那时时代所赋予的特殊感动,如同久居密闭的空间的人,突然看到一道光撕开了窗户的一角,照了进来,透过窗户看到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港剧如同一座天桥,跨越千山万水,连接了大陆与香港之间的往来,让大陆人看到了远在祖国南端的一颗东方明珠。
1、八十年代的港剧,是最具港剧味道的回忆,武侠风成为八十年代港剧的代名词。
从第一部引进大陆的港剧《霍元甲》开始,那时的人们对于香港的向往,大多数都是因着港剧而来的。
与以往看到的大陆剧有太多的不同,那时的大陆剧基本都是带着政治正确和思想正确的主题,表演上难脱离戏剧的浮夸,题材上更难以接近生活,制作上由于国情还处于贫困时期,显得非常简陋,种种原因使得大陆剧在港剧初出江湖时,瞬间被秒杀。
快节奏的剧情,曲折的故事,真实自然的表演,偶像气质的演员,无一不成为独领风骚的存在。
与八十年代港剧联系最多的词——万人空巷足以说明港剧在整个八十年代的辉煌。
《上海滩》播出后,男人们开始流行穿西装,外搭一件许文强式的大衣;
《霍元甲》播出后,女人们开始流行“秀芝头”,美美的用发卡将齐肩的头发在额头的一侧轻轻卡起,留几丝空气刘海,显出女性的柔美;
年轻的你们可曾知道,所谓空气刘海,本不是现在才有的时尚,早在八十年代,在港剧中就已频频出现,并被当时的女孩子们纷纷效仿。
年轻的你们可能听父母说过,你们现在所追求的时尚,正是我们曾经流行过的记忆。
还有很多现在流行的元素,都可以在港剧中找到。
哪怕现在特效逼真的武侠剧,所秉承的基本,还是来源于八十年代的港剧。
由冯宝宝主演的《武则天》完全可以作为宫斗剧的鼻祖,由刘永、米雪、刘松仁主演的《秦始皇》也完全可以作为历史剧的开山力作,那里面有迄今为止最好的荆轲,最好的吕不韦,只是这部剧的年代太过久远,画面也太过斑驳,早已被时代的洪流卷入了岁月的风尘里,没有人再提起。
《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再向虎山行》也完全能当得起民国剧的先驱。
那部亚视的力作《大地恩情》即使放在今天看,依然是一部反映旧中国农民最具深度的精品之作,即使与后期风光无限的TVB所有的剧集相比,其制作的精良,剧本的思想深度,演员的倾情演出,都是屈指可数的存在,《大地恩情》是港剧中不可多得的具有思想性、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只可惜,看过的人太少,它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荣耀,但我始终认为,这部剧应是无冕之王。在内容及全方位制作的高度上,它能排到第一的位置。
亚视的剧作,比起TVB,更讲究艺术性,这与它前身是收费电视台有关,更与它的受众多为中上层群体有关,亚视更注重剧作的思想性和细节。
而TVB更接地气,TVB 的《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千王之王》、《京华春梦》无一不是以平民小人物的发迹为主线,去展现平民的喜怒哀乐。
TVB的剧作,从来不喊口号,以人的真实需求为根本,去展现真实的社会和人性,
继《上海滩》之后,发哥的《网中人》、《火凤凰》、《鳄鱼潭》等剧相继播出,发哥和赵雅芝以及郑裕玲、欧阳佩珊成为极具人气的偶像明星。
《流氓大享》播出于1986年,通过该剧,人们第一次看到真实的香港人的生活,通过剧中内地女孩林月明在香港的奋斗轨迹,更多的人对香港充满向往。
与此同时郑少秋的楚留香刷新了人们对于侠士正气凛然的固有印象——原来武侠也可以如此的风流倜傥!
万梓良、郑裕玲、刘嘉玲也成为首批时装片明星,郑少秋、谢贤、汪明荃、吕良伟、黄元申、梁小龙、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这些港星的的贴纸随处可见…………
《义不容情》这部剧更是让人们认识了丁有康这个帅气又冷酷无情的恶人,打碎了长期以来脸谱化的善与恶的认知习惯,温兆伦也因此角成为迄今为止港剧的恶人之首。
1989年,《义不容情》成为话题度最高的港剧,与此同时,也成为港剧由古装剧过渡到时装剧的一个转折点。
2,九十年代的港剧,走上了巅峰,同时也在到达巅峰时,瞬间滑落。
九十年代初,大概是温兆仑的时代。
《我本善良》、《今生无悔》、《火玫瑰》、《第三类法庭》、《流金岁月》都是温兆伦参演的剧集,以温港伦和罗嘉良为首的香港演员创造了九十年代港剧的黄金十年。
邵美琪、萱萱、黎美娴、周海媚、温碧霞、郭可盈也都是九十年代港剧辉煌时期的当家花旦。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剧向商战剧和警匪剧题材转移,大量优质的商战剧和警匪剧涌现出来:《大时代》、《创世纪》、《法证先锋》、《鉴证实录》、《佗枪师姐》等剧让人们感受到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快节奏的生活气息,通过港剧,大陆与香港距离拉得更近了。
而武侠剧依然保持着鲜活的魅力:《神雕侠侣》、《鹿鼎记》、《倚天屠龙》、《天龙八部》等武侠剧依然大行其道。
而此时的亚视,却渐渐衰落,在《胜者为王》、《我和春天有过约会》、《法网柔情》、《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马永贞》之后,作品越来越少,直至后期人才全部流失至TVB,曾经辉煌一时的亚视,被TVB后来居上,完全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随着九七回归的脚步,港剧也渐渐的呈现出失去港味的状态。
有人说是回归后题材的制约,但这不是根本,根本是人才的流失,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
再好的风景看久了也就习以为常,失去了惊艳的美感。
而此时,内地剧制作水平随着国情的好转,文化事业的崛起而突飞猛进,新一代的制作模式和新成长起来的观众,成为内地剧的支撑,港剧渐渐的失去了光彩。
我放弃港剧,是因为千篇一律的感觉,没有新意。虽然至今我依然怀念港剧,但不得不承认,我曾经主动放弃了后来的港剧。
港剧的味道是我们怀念港剧的最主要原因,但恰恰也是港剧的味道使我们厌烦了一成不变的港剧风格——简单的布景,几十年不变的配音,雷同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方式,由其是几十年不变的配音,让人感觉有以前的港剧就足够回忆了,无需再浪费时间再去看雷同的东西。
请原谅我的移情别恋,但喜新厌旧,大概是我们对于文艺作品的一个通病,由其是影视作品。自《寻秦记》之后,便不再像之前的二十年那样痴迷于港剧,我曾经非港剧不看。
3,不管你有多不舍港剧殒落已成事实,只剩沉迷于回忆无法自拔的我们。
不管你愿不愿意,港剧如今确实已经衰落。
你可以说是广电对于港剧的限制,但这绝对不是主因。
就连成龙、周星驰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的票房也被其它的后起之秀吊打,更何况已经纵横江湖三十余年的港剧。
《外来妹》的播出,开启了香港明星与内地剧组的合作之旅,自此后,更多的港星开始离开本土,北上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标志,而港剧,作为2000年以前的文化标志,如今的殒落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它的殒落,甚至代表着新的文化的崛起,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所以,由此看来,港剧的殒落,更像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完美的谢幕。不必感到难过,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的我们,对它的怀念,更多的是对我们逝去的日子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