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一代越剧演员中的黄金搭档,不少戏迷脱口而出:王文娟与徐玉兰,戚雅仙与毕春芳。确实,她们长期合作,配合默契,创作演出了不少经典剧目,是名符其实的“黄金搭档”。
傅全香、范瑞娟《梁祝》剧照
然而越剧界还有一对被大家忽视的“黄金搭档”,那就是傅全香与范瑞娟。因为两人没有长期固定合作,所以一般观众没有把她俩看成是“黄金搭档”。
范瑞娟肖像(1924——2017)
其实,傅全香与范瑞娟不仅经常合作,而且先后4度合作。俩人都非常满意彼此的合作,互相称对方是自己的“黄金搭档”。
傅全香肖像(1923——2017)
傅全香曾说过:范瑞娟这个人,人好,嗓子也好,我们一见就合得来。越剧一般都唱到C调。我们两人合作,嗓子都可以唱到升G调,所以同台演出,大家都感到唱得痛快。我们两个还有一共同的特点:都喜欢京戏,都从京戏里学到不少东西。我偷学程砚秋,她偷学马连良,所以她身上非常“帅”。
傅全香、范瑞娟合影
范瑞娟则说:傅全香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一个过程一个过程地发展。她在声腔方面达到了声情并茂,表演上写意与写实结合。她的学习精神和创造方法,都足以示范。
傅全香与范瑞娟的首次合作始于1942年下半年。此时的傅全香在尹桂芳和竺水招等大姐的指导和帮衬下,戏路变宽,唱腔日趋成熟,具备独挑大梁的能力。于是傅全香回到四季春班担任当家花旦,而老板为了招徕观众,就将剧团改名为全香剧团,并找来同样在艺术上处于上升阶段的小生范瑞娟,与傅全香搭档。
傅全香《上海风景线》剧照
傅全香此时才19岁,她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跌宕多姿,唱腔上又借鉴了京剧程视秋及昆曲、评弹的演唱方法,真假嗓结合,渐渐有了“越剧程砚秋”之称。范瑞娟此时也只有18岁,唱腔淳朴滋实,宽厚响亮、行腔流畅,拖腔丰富,有“越剧马连良”之称。
范瑞娟生活照
范瑞娟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的唱腔和非常醇厚朴实的表演风格,与傅全香女性化婉转脆亮的唱腔和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相得益彰,两人“一拍即合”,非常愉快。台下的观众也称她们是“旗鼓相当、珠联璧合”。这一时期她们演了许多对手戏,其中以《小妹妹临终》最受观众欢迎,观众觉得她们在合作中能将恋人或是夫妻之间的感情演绎得恰如其分,感人至深。特别是两人的“声线协调”,唱腔上经常飙“高音”,让人有荡气回肠、淋漓尽致的艺术享受。
但到了1943年夏天,袁雪芬筹建雪声剧团,邀范瑞娟加盟,傅全香就与范瑞娟“分手”,转而与徐玉兰合作。
傅全香与徐玉兰的合作也很成功,演出的《黄金美人》、《浮生六记》等戏也非常受欢众欢迎,可以说也曾“红过了半爿天”。但1945夏天,徐玉兰却被戏霸张春帆设“离间计”,转到筱丹桂剧团,傅全香被迫“拆搭”。其后,傅全香肺病发作,回乡休养,直到1946年夏天才回到上海,与张桂莲合作演出于龙门剧场。
傅全香《春梦留痕》剧照
1947年春天,袁雪芬积劳成疾,肺病复发,只得暂时告别舞台和雪声剧团。这时范瑞娟想到了傅全香,请她再度合作,傅全香一口应承。
于是这对姐妹,把雪声剧团改名为东山越艺社,意思为她俩“东山再起”了。
“东山越艺社”是袁雪芬领导越剧改革的雪声剧团的班底,在编、导、演上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制度,这无疑为傅全香在舞台表演上的自觉追求创造了良好条件。由于新文艺工作者的参加和新剧目的演出,使傅全香在舞台表演方面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和飞越,这是傅派艺术开始成熟的阶段。
傅全香、范瑞娟《大地》剧照
相应地范瑞娟在加入雪声剧团后也更加发愤用功、苦心钻研,并广泛吸收艺术营养,博采众长。1944年她在越剧老调基础上吸收融化了京剧【反二黄】音乐元素,创造出优美抒情、表现力丰富的【弦下腔】,蜚声越坛,终于形成别具风格、独树一帜的范派唱腔。
两位艺术家都处在艺术生命的黄金年代,强强联手,自然更滋生出一种无穷的舞台魅力。傅全香与范瑞娟除了主演《梁祝哀史》、《孔雀东南飞》等传统戏外,连续主演了《真假夫人》、《锦绣天》、《春梦留痕》、《宝玉与晴雯》、《怡红拢翠》、《天涯梦》、《绿珠》、《摄政王之恋》、《何时归》、《烽火台》、《李闯王》、《四大美人》等一大批新编的改革剧目,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940年代越剧演出信息
这一段时间,由于剧场老板作梗,故意将她俩与徐玉兰、王文娟都安排在明星大戏院演出,以谋取更多利润,每天四场,两组人马轮番交替,弄得双方形同打擂、疲惫不堪。但反过来也说明双方卖座势均力敌,都受到市场考验和欢迎。
1940年代越剧演出信息
1948年袁雪芬病愈,重返舞台,与范瑞娟重组“雪声”剧团。傅全香便参加了尹桂芳的芳华剧团。但由于长年劳累,傅全香的肺病复发严重,只得离开舞台回乡治疗。所幸遇到当地一位名医,用“土方”竟然治好了傅全香的病,使她又重返上海的舞台。
1949年春天,袁雪芬因不满恶势力的威胁退出舞台,这样傅全香又有了第3次与范瑞娟合作机会,她们仍演出于明星大戏院。病后复出的傅全香,风采不减当年。她们演出了《水泊梁山》及时装戏《归来》等。5月,上海解放,8月,她们与袁雪芬、吴小楼等一起参加了地方戏曲研究班学习。经过学习,思想觉悟大大提高,翻身感十分强烈,心情舒畅,决心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观众见面。
傅全香生活照
傅全香、范瑞娟领衔的东山越艺社于1949年下半年进驻丽都大戏,演出了《万户更新》、《控诉张春帆》、《小巷春晓》等时装戏和《劈山救母》、《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名剧,场场爆满,甚至出现观众连夜排队买票的现象。这对“黄金搭档”再度受到观众热捧,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越剧《孔雀东南飞》专刊
1950年8月,东山越艺社应邀到北京演出《梁祝》和《祥林嫂》。有一天,有关部门将她们请进中南海怀仁堂,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演出《梁祝》,演完戏,姐妹们个个兴奋激动,流下幸福的泪水。
到北京演出后,傅全香、范瑞娟更是声名鹊起,《梁祝》这个戏也出了名。1951年8月,东山越艺社大部分成员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即上海越剧院的前身。1952年,这个戏参加全国第一次戏曲会演,竟得了五个一等奖。傅全香和范瑞娟双双得了表演一等奖。
傅全香、范瑞娟《梁祝》剧照
确实,傅全香和范瑞娟在这个戏上下足了功夫,唱腔和表演艺术达到了崭新水平。
在《楼台会》一则中,傅全香如泣如诉的唱腔,缠绵悱恻,丝丝入扣,把剧情引向顶峰,充分发挥了“傅派”的特色,每演到此,场内抽泣之声不绝。
范瑞娟在《楼台会》中梁山伯唱“英台说出伤心话”的“话”时,通过滑音的渲染润色,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生动地揭示出来,然后在波浪形的徐徐拖腔中,将梁山伯回肠九转、悲痛如绞的心情形象地倾吐出来,同样打动了无数观众。
1955年,上海越剧院受邀到民主德国访问演出,带去的剧目是《梁祝》和《西厢记》等。傅全香作为祝英台,与梁山伯一一范瑞娟双双“飞”到欧洲去了。结果《梁祝》在德国同样引起轰动,观众席上不时传来欷歔声,反响十分强烈。傅全香和范瑞娟竟然谢了二十八次幕,仍有欲罢不能之势。可以说傅全香和范瑞娟搭档的《梁祝》成为她们此生的巅峰之作,当然也是越剧的经典之作。
傅全香、范瑞娟《梁祝》剧照
1955年之后,由于两人所在的上海越剧院是个国营大团,名角荟萃、人才济济,不可能专为两人“量身定做”剧目,许多方面还得服从剧院的整体安排。因此她们时而合作,一起演出了《李娃传》、《踏伞》、《小忽雷》等剧目;时面又与其他演员合作,各自创排了《情探》和《打金枝》等等经典剧目。
傅全香、范瑞娟《小忽雷》剧照
傅全香、范瑞娟《踏伞》剧照
在1964年至1965年的一年半时间里,傅全香又到男女合演的实验一团,主演现代剧《江姐》,更是没有与范瑞娟同台的机会了。直至后来的十年间,两人双双被迫离开舞台,更遑论演戏了。
直到1980年,越剧舞台重现生机,傅全香与范瑞娟等一起出访香港,才有了第四次合作机会,她们为观众演出了《孔雀东南飞》、《李娃传》等经典剧目,受到观众异乎寻常的欢迎。从此她们又一起演出、拍电视片、开演唱会,仿佛焕发了第二次艺术青春,为越剧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傅全香、范瑞娟《孔雀东南飞》剧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正飞也是傅全香与范瑞娟的“粉丝”,他当时在香港看了《孔雀东南飞》之后评价道:两位艺术家年逾“知命”,而近“耳顺”,居然光采不减当年,比五十年代《梁祝》全盛时代,还要漂亮。不但扮相俊秀,且嗓子也越唱越好,至于演技,脸上有戏,身上有戏,脚下有戏,眼睛有戏,可以说浑身都是戏。
俞振飞的话可以说是对这对双双拥有“金嗓子”之称的越剧“黄金搭档”的最高评价了。
傅全香、范瑞娟《李娃传》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