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宗胜
大型历史类纪录片《紫禁城》是北京卫视和故宫博物院继《上新了·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磅文化类节目,以紫禁城的历史变迁串联起中国近600年的风云变幻,在历史与现实的古今对话中书写国家、民族、千万万中国人救亡图存的血泪奋斗史,带领观众从纪录片中追寻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叩问沧桑历史、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纪录片《紫禁城》海报
跳出故宫勾勒历史的创作逻辑
近年来,关于故宫题材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从《故宫新事》《上新了·故宫》到《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六百年》,将故宫的前世今生、建筑美学、历史内涵、典藏文物等都做了全方位的展示。纪录片《紫禁城》如何跳出前作,讲出新意,成为创作者迫待解决的难题。综合来看,《紫禁城》通过小切口,以大历史观格局,再现故宫600年的历史沉浮。
《紫禁城》以时间为轴,分为《王者》《基业》《远路》《狂澜》《际遇》《余晖》《交融》《盛世》《思危》《图存》《破晓》《新生》12个篇章。在时间刻度上,溯源紫禁城的肇建、发展、扩容与历史际遇,以时代中的“变局”为叙事主线,通过历史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变局”,回首六百年来紫禁城风起云涌的历史过往,在历史坐标中触摸中国文化跳动的脉搏。
在空间范畴跳脱出紫禁城的物理空间,第一集迁都故事中的旧都城南京、中都凤阳再到世界版图中的拜占庭帝国、非洲大陆,空间的延伸、内容的扩充串联起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宫殿的兴衰离乱和中华民族浩荡的新生。纪录片首尾呼应,第一集《王者》从紫禁城走出去,面向广袤的历史,最后一集《新生》再回到紫禁城,展现当下的时代。纪录片将历史与现实紧紧勾连,将紫禁城与600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相连接,展开了一场纵贯古今的时空对话。
视听表达方式的多维度创新
作为历史类纪录片,如何引导观众全面、深入、清晰地认识历史,尊重历史,形成对历史的自觉,带动当代人对历史的追寻与叩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创作命题。电视纪录片《紫禁城》通过视听方式的多维度创新,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沿袭、中国社会变革的全新思考,以及在追问历史过程中对寻根溯源的思辨探讨,形成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的大格局历史观。
《紫禁城》制作团队利用三年的时间,对故宫的历史痕迹进行挖掘与梳理,寻找与历史的共鸣。整部作品在视听表达上充分利用影像史料、专家采访、情景再现、CG特效等多种方式,构成了作品多维度影像表达体系,让历史事件更为具象、可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纪录片采用了8K摄影技术,画面呈现极具视觉冲击力,红墙、金瓦、白玉栏杆的色彩碰撞让纪录片的镜头表达兼具历史底蕴和古典美学,又极具电影质感。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感知历史瞬间,片中大量运用了情景再现和特效手段来还原历史。比如第一集《王者》中,为了展现朱棣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纪录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现了朱棣征服乃儿不花的场景,这种用影像阐释文本的方式丰富了纪录片的表达形式,进一步还原了历史真实。此外,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创作团队还为每集纪录片制作了主题曲,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让《紫禁城》实现了破圈传播。
(作者岳宗胜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