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悬念丛生,而真相只有一个。这么多年,蔡骏一直以他天马行空般的想像力、严密紧凑的逻辑思维,致力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心理悬疑小说。作为中国网络文学史上第一批作家,20多年来,无论是写小说、办期刊,还是写剧本、开公司,蔡骏已然成为“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近日,蔡骏转型之作长篇小说《春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书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文中“我”的父辈工作半生的春申厂的历史和围绕工厂发生的两起悬案。蔡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决定写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是因为这部小说“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是我的家庭自传,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变得尤为模糊”。
关于新作
以纯文学小说来写,但也会有悬疑的塑造
“故事从一个春夜开始,到一个春夜终结,见识过巴黎圣母院的烈火。其间许多个春夜,犹如春天的露水,湿漉漉,黏糊糊,欲说还休,欲断还留,仿佛一张宣纸上的墨迹,慢慢化开,晕染。”小说里,文学少年蔡骏遇到神秘同龄人张海,蔓延出诡异的友谊与恩怨,同为春申厂工人子弟,秘密探索工程师遇害之谜,寻找消失的厂长,却目睹古老工厂灰飞烟灭。时光凋零,物是人非,两人在葬礼后重逢,拾回“把厂长捉回来”的执念,蔡骏在亡魂“托梦”指引下,带领一群退休老工人开始跨越大半个中国,乃至半个地球的惊心动魄的真相之旅……以自小生活的城市上海为舞台,蔡骏在长篇新作中演绎一场时间跨度达20年的“活话剧”。这部小说仍有大量蔡骏擅长的悬疑推理元素,以一种奇诡、怀疑的氛围,烘托出了新旧世纪之交,工厂工人以及工人子弟生活的起伏和心理的不安。虽然不再是典型的悬疑小说,但是蔡骏在这类作品上的积累仍使全书读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推理、探案的元素虽然不再是作品的“主角”,但仍完美地融入了作品的氛围,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
蔡骏谈到《春夜》的写作初衷:“我从前年开始写,写了一年多一点,最原始的构思非常简单,从一组画面产生的,一个人开着一辆车,在茫茫飞雪中,独自远行……再回到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蔡骏认为,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优势和短板,而自己的优势就是悬疑,“虽然《春夜》是以纯文学小说来写,但我也会在悬疑的塑造,气氛的构建方面,用巧妙的方式把悬疑嫁接进去,比如我用‘托梦’的方式嫁接进去,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普遍能接受的方式,以此来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有意思的故事。”蔡骏告诉记者,小说中关于自己的经历,父母的经历一大半属于非虚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我的家庭自传,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变得尤为模糊”。
关于悬疑小说
最难的是既要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最终还得自圆其说
从第一本长篇小说《病毒》,到5卷本、150万字的超长篇小说《镇墓兽》,蔡骏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又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他的作品连续多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畅销冠军记录。作品已被翻译为多国语言,还被改编为影视剧。作为中国网络文学史上第一批作家,20多年来,无论是写小说、办期刊,还是写剧本、开公司,蔡骏已成为“中国悬疑小说第一人”。不过,蔡骏坦言,在写作之初,他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写什么样的悬疑小说。
当年初中时还在读的蔡骏,一次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叫《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书,他被这个神奇的故事所吸引,一次读了好几本书,从此在心里种下了“悬疑”种子。许多日本、欧美推理/惊悚作品对蔡骏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的作品至今让蔡骏难忘。从创作的角度看,可能内容的影响不是最主要,而斯蒂芬·金对蔡骏的影响更具灵性。对于蔡骏,斯蒂芬·金更像是“精神导师”在他的创作之路上。他还反复说:“斯蒂芬·金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绝望之后的希望,这种精神力量带给我作品很多支持。”
在刚刚兴起的网络文学那几年,蔡骏在榕树下的网站上发表了许多中短篇小说,直到2001,他的第一部小说《病毒》问世,这部相当恐怖的作品在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蔡骏开始不断创作“悬疑”小说。
在蔡骏看来,悬念是所有悬念作品中最大的公约数。无论是日本推理小说,欧美惊悚小说,还是传统的侦探小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悬念,开头抛出悬念,中间顺着悬念发展人物和故事,最终解开悬念。所以,蔡骏便把这些类型统称为悬疑小说。蔡骏强调要把故事讲得很曲折,是需要一定的天赋,当然也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包括大量的阅读,但这毕竟是小说,蔡骏告诉记者,对于小说来说,人物还是最重要的,“你要把主人公的特点、背景都要交代清楚,一定要与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小说就是人性的艺术,悬疑小说能够编织一个充满悬疑的世界,会把各种可能性告诉读者,但是最终只有一个真相”。在蔡骏看来,对于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标准,也可以细分成不同的风格和喜好的读者人群。但他认为,所有好小说都必须要有足够抓人的情节,也要有令人记忆深刻的人物。“悬疑小说之难在于既要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最终还得自圆其说,收放自如”。
关于IP改编
希望成熟的改编更能看中内容,而不是流量
蔡骏的作品可能是第一批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网络小说。早在2003年,蔡骏的《诅咒》电影改编权就已经售出,2004年改编的电视剧《魂断楼兰》也与观众见面。这部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许多观众的“童年阴影”,其中许多人说:“当年一边看一边被吓得不轻,但还是撑着舍不得放弃。”当IP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也有一些作者会从写作之初就瞄准影视化的路子。但对蔡骏来说,写小说不是为了迎合影视改编。“内容为王”永远是他的原则。在蔡骏看来,写作总是排在第一位的。他首先是个作家,写好小说总是第一目标。IP的扩展是锦上添花的问题。电影改编更多的是改编团队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瞬息万变。内容创作者不必与观众的口味变化抗争。小说本身就是最重要。只有内容做好了,有可能才能成为锦上添花。
在蔡骏看来,他是属于古典时代的网络文学作家,“从内容结构和剧作法来说,我们这种二十万字或者更短的作品,还是比较适合改编影视的”。蔡骏认为当下流行的数百万字的网文作品,改编起来确实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超长篇幅,另一方面是线性结构。“根本上来说,任何文学作品改编都会对原著有所损失,个别也有可能超出原著。小说的影视改编无非看重两点,一是文本能提供给剧作的价值,二是作品的读者基础和影响力。我希望成熟的改编更能看中前者的内容,而不是后者的流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