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女皇高敏: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冠军 | 艾问公益人物_腾讯视频
高敏,中国第一代“跳水女皇”,7年国家队生涯斩获七十多枚金牌。
她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突破600分跳水大关的女运动员。
她的职业生涯像开挂一般顺风顺水,更创造了在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七年不败的经历。
辉煌过后,这位冠军又再度出发,开启了自己长达30年的公益人生。
她的体育精神与公益力量从何而来?
与跳水的缘分
独立和大胆是家人对高敏的教育目标。
父亲热爱体育,高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燃起了对各项运动的热情。
四岁,父亲便带着高敏在河里练习游泳,一次,父亲看到高敏对跳水好奇,便鼓励她从一两米高的石头往河里跳。就此,开启了高敏与跳水的不解缘分。
9岁,高敏开始接受正式的跳水训练。
7年后,她成为了世界冠军。
“每天早10分钟到训练场地,减少10分钟准备活动时间,这样每天就可以比别人多练20分钟,一年下来我就能比别人多练7000多分钟。”高敏在访谈中讲到。
积少成多的坚持,让高敏收获了冠军。
但在她的意识里,“没有永远的冠军”。她成为冠军后,也从未曾因胜利心存丝毫懈怠。
此后,1986年至1992年的7年的时间里,凡是高敏参加的跳水比赛,金牌从未归属于其他人。
而不败金身的背后,则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因为高敏有着傲视全世界的战绩,使得当时的她被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
“当我连续六年拿到世界冠军的时候,外媒评论说,与高敏生在同一个时代是一种悲哀。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害怕了,我害怕在即将到来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丢掉在人们心中板上钉钉的那块金牌,我害怕输了没面子,害怕训练多了受伤,害怕训练少了被小运动员超越。有的时候在游泳池边上,看着对手训练会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
当每跳一次动作,久久不能消失的伤痛在一点一点地吞噬我的自信。当训练之后,看着因为疲劳而颤抖的肌肉,我的信念也在被一点一点地动摇。
面对着全国人民的厚望,巨大的压力让高敏不敢去想象如果自己输掉比赛之后将会面临什么。在这样的高压状态下,高敏萌生了自杀的念头。但最终那枚在高敏的手中攥了一夜的药片,还是被扔在了垃圾桶中。
“在奥运会上我最后一跳,我已经紧张到不敢抬头去看观众席上为我鼓掌加油的人们,因为我脑子里浮现了太多要考虑的技术了。于是我对自己说,冷静,一定要跳下去,不要掉下去。只要跳出平时训练的80%,冠军就是我的。”高敏还原着当年的场景。
“在那一刻,在人生最关键的那一刻,我只能把自己完全的交给了平时的训练。平稳的走板,果断的起跳,连贯的空中,笔直的入水,我赢了,我终于赢了。当我站到最终的冠军领奖台上的时候,超越自我的骄傲让我终身难忘。”
比赛当天,高敏没有让全国人民失望,奥运会3米板的金牌,再次被她收入囊中。
从跳水女皇到公益达人
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冠后,22岁的高敏选择了退役。
“其实就拿我自己说吧,我已经退役很多年了,各行各业,如果要说冠军的话,我都没有办法比,但我只是告诉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冠军。尤其我们体育更残酷,在一届奥运会上,可能只有300多块金牌,可是上百个国家,成千上万的运动员会为一张入场券去拼尽全力,所以这可以告诉我们,真的不是只有金牌才是最重要的。”高敏后来回忆到。
运动员生涯残酷的竞争似乎让高敏理解了,人生短暂,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1992年,她退役后不久,便将自己获得的第六届世界游泳锦标赛金牌拍卖。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北京申奥,另一部分则在次年以个人名义在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高敏奖学金”。2007年,她又在北京体育大学设立“高敏奖学金”。
20多年来,有百余名学生受益于这笔奖学金。
“到目前为止,有数百位体育人拿到过高敏奖学金,他们中,有人成为校长,有人做了老师,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我觉得那种感觉特别好,所以我想把这种感觉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成立了北京星能公益基金会。”在访谈中,高敏略带着骄傲讲到。
2015年5月,为了给聚光灯以外的中国体育人送去来自全社会的敬意、支持和爱,由高敏发起,聚集起聂卫平、王军霞、邹市明、丁俊晖、王皓等百余位杰出运动员及众多爱心企业家,共同成立了北京星能公益基金会。
从2015年加拿大执教归国后,高敏加盟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并且作为多个活动的慈善大使、参与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她做公益的步伐步履不停。
如今,这位昔日的跳水女皇,已在公益的道路上,走过了近30个年头。
2019年,高敏被BBC评为体育史上最伟大的100位运动员之一。高敏在运动生涯里登上巅峰,但她的公益事业,却永无终点。
高敏:我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做自己的冠军,我们联合了120位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成立了北京星能公益基金会。我们基金会的冠军委员会,委员们是由34个项目的,上百位的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组成的。
我们都有哪些项目的运动员呢?我们有夏奥会的冠军,我们有冬奥会的冠军,我们有残奥会的冠军,我们有非奥项目的冠军,我们有极限运动的冠军,我们还有智力运动会的冠军。
我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鼓励青少年运动员能够用行动去诠释坚持梦想,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努力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们更希望他们能够跳得比我们更高。
我们相信孩子们肯定可以做到。是的,做自己的冠军是我们运动员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在比赛场上挑战的是人类体能的极限,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冠军。
所以我们基金会选择了少体校,开始开展我们的助学项目。我们助学的这些孩子,有95%以上会离开体校,只有少数的孩子能够进入到专业队,而真正像我这样可以代表我们国家参加奥运会的又只有百分之零点几。
基金会的助学的孩子主要是中国体育的最基层,当他们中多数的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成为专项冠军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梦想转变成一位军人,一位体育老师。
我觉得做体育老师特别伟大,我们试想一下,这些小运动员们,等他们离开了体育,但是等他们长大以后,他们是不是最有条件成为我们中国的中流砥柱呢?
孩子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全社会,2019年,基金会收到了来自超过三万人次的捐款,大家每一次的捐助都是孩子们精神的富裕。我希望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两个12岁小运动员的梦想:
第一个是一位叫安飞的12岁小朋友,她说,她想走出大山看看。她没有运动服、运动鞋、洗头膏,甚至一套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但她不奢求这些,她是要像天空飞翔的雄鹰,去遨游一个叫梦想的地方。
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梦想,来自一个困难家庭的小运动员。他说,体育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喜欢在冰面上自由驰骋的感觉。他知道自己条件不是最好的,但要做队里最努力的,因为他有一个梦想,他希望五星红旗因为他在赛场上升起。
艾诚: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拿着冠军的精神和态度,去做公益的状态。是什么让您愿意付出这么多,愿意重新回到颇有压力的聚光灯之下?
高敏:我们所有的冠军,都希望这些小运动员们不要再走我们的弯路。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队友,和我们一起练的队友,我们都看在眼里,都希望他们能够过得更好,所以我们聚在一起来帮助这些青少年运动员,就是为了用体育精神去鼓励他们,尤其是那95%以上的小运动员,能够用体育精神去陪伴他们的一生。
艾诚:这确实是小运动员们的福音。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评价您走过的这条公益之路,您会怎么说?
高敏:我觉得蛮顺利的,因为和以前比赛不一样,做公益其实不需要有目标,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因为对我们来说,基金会其实只是一个桥梁,把爱心传递到需要爱心的那一边,我只要把自身建设好,让更多的爱心传递到需要爱心的孩子身上就行了,所以没有太大的压力。
艾诚:从您的同事那里得知,您一个月可能去六所体能训练学校做公益,分别都在哪里呢?
高敏:我们去了四川的两所学校,再到陕西去了两所,广东,然后还有贵州。
艾诚:您带着冠军们一起去探访他们。那去往这些地方,当这些年轻生涩的面孔看到冠军都来鼓励和支持我了,他们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吗?
高敏:其实我们去的课程,大家看到我只是20分钟,但我们还有其他很多的课程,我不需要这些小运动员记住所有,他们能记住一句话、两句话,在他们人生关键的时候能想起我们今天某一个人,某一个运动员跟他们说的那一句话,能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我们就很知足了。
艾诚:中国是一个举国重视体育的国家,一个数据显示,95%的青少年,在您探访过,支持过之后,还是会选择回归到日常的社会中,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的工作的人员。而只有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零点几才有可能走上这个专业的赛道,那对于这样的数据,您觉得是一种常态,还是未来在您的鼓励下会有更多的专业选手涌现?
高敏: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评定这个,其实冠军是个金字塔,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塔基做的越广,这个金字塔上站的人才会越多。其实我没有去想我们帮助的这些孩子能有多少人成为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那不是我主要的目标,我们希望的是让这个塔基能够更宽、更广,让更多的人来参与体育,最终我们是希望能够帮助到全民健身,让大家身体更加的健康。
艾诚:谢谢这段分享,令人动容,体育精神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冠军,各个赛道里面的创新者们,都应该在自己的细分行业,做出自己的价值。没有永远的冠军,但有永远的英雄。
艾问人物,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