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妈说: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延续到孩子身上,而是让孩子能够有权做主自己的人生,思考未来怎么过活。
作者:素宁(爸妈精读专栏作者)
热播剧《小舍得》随着剧情的推进,子悠的学习状态和心理问题也进入白炽化。
田雨岚对于子悠的期待持续走高,补习班数量的不断增加,给孩子的压力也有增无减。
但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也渴望学习之余有自己的娱乐和放松时间,可以痛痛快快地踢足球、流汗、大笑,释放自己的压力,调解自己的负情绪。
大人在这样的强度下也会承受不住,更何况子悠还只是一个5年级的孩子。
在妈妈的不断强压之下,子悠终于在一场考试中耐守不住,撕掉卷子,突然疯了一样跑出去。
他跑出去那一刻的笑容和轻松,或许是他在这部剧中最欢愉的一次,让人无比心疼。
在外陪考的田雨岚在儿子跑出来的那一刻,首先不是注意到儿子的反常行为,而是马上过去问:怎么这么快,卷子难不难?
直到老师们追出来说,颜子悠把卷子撕了,让她带儿子去看看,她才回味过来,儿子没有考试。
回到车上,问了儿子身体有没有不舒服之后,紧接着就是不断的数落和埋怨:这些课都白上了,亏得你妈,每天督促你学习。
田雨岚丝毫没有注意到子悠指甲里的肉,已经快被自己给抠烂了,这意味着子悠已经不堪重负,多次出现了自残现象,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可在她的眼里,孩子的好成绩大过天。只要子悠考得好,她就高兴。
如果考得不好,子悠将面临的不止是无穷无尽的高压学习,还有田雨岚不停的催促带来的压抑。
过于压抑紧迫的爱
迟早会被“反噬”
“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当你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对你说这么扎心窝子的话时,你的感受是不是也和田雨岚一样,心痛无以复加,失望透顶?
可是这么一句话,是由一个平常不敢反驳父母半句话的温润男孩说出来的。
在说出来之前,他应该也是经过多番的心里挣扎。
因为他知道,这些话会伤妈妈有多深,可即便这样,他还是选择说出来,只不过是因为被妈妈逼得实在没有了呼吸空间。
而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妈妈进教室后劈头盖脸的训斥,所以原本内向不勇敢的他,慢悠悠地走上讲台,将自己隐藏很久的不满和心声说出。
每天他的生活都被各种补习班填满,踢足球、研究一些妈妈看来“脏兮兮”的东西,都要被妈妈阻止和训斥。
他的委屈和不满,妈妈都选择性忽视。在妈妈眼里,他只要多做几张卷子,多背几个单词,就是对她爱的最好安慰。
可是她忘了,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情感价值需求,有自己的娱乐放松空间,而不是被他培养成一个只会做题和学习的“机器人”。
颜子悠原本是一个爱笑的阳光小男孩,可妈妈对于他的那种无微不至却又逼迫的爱,让人压抑到窒息。
当他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奋起反抗,尽管他也知道自己这样逆反的话语会让妈妈有多伤心难过,可是他依然不在乎。
孩子对母亲的反抗,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震惊全网的弑母案,山东青岛一位律师单身妈妈,被15岁女儿勒死藏尸行李箱。
通过调查了解,张某很强势,对女儿非常严格;还要求女儿必须听她的话,不接受反驳;离婚后禁止女儿见爸爸;调查女儿的朋友使女儿被同学孤立……
张某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女儿压抑无处可逃,最终被逼成魔鬼,张某女儿被抓后称自己早就想杀死她。
心理学家李雪有句话,很有道理: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哪里体会到痛苦。
之前还有北大高材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发万字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过于压抑紧迫的爱,迟早会被“反噬”,不是反噬到父母身上,就是孩子被吞噬活成傀儡,痛苦一生。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是父母长脸的“工具人”
田雨岚由于是单亲家庭长大,爸爸对她们母女俩都不好,妈妈带着她孤苦伶仃,后来做护工和南建龙慢慢产生感情,于是再婚,算是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庭。
可毕竟妈妈抢了别人的丈夫,名声不好。
以致后来她就算嫁给颜鹏,自己也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过上了儿时理想的生活,可公公婆婆每次对她的看法,都让她心里产生芥蒂。
她自己虽然因为妈妈的再婚,终于有了一个家庭的寄托,有了自己独立的小房间,南建龙对她也好,可她心里依旧不平衡。
因为在她看来,南建龙对她再好,毕竟不是亲生的,况且南俪的房间一直都保存着,南建龙不允许任何人去住。
这些种种因素都给她骨子里埋下无可名状的自卑,而这些自卑的祛除,只有通过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和宝都压在儿子身上。
所以每次她带着子悠回南建龙家一起吃饭,她都要将儿子的优异成绩挂在嘴边,仿佛儿子就是她容光焕发的“活招牌”,没有儿子就抬不起头来。
以致于连颜鹏都对儿子吐槽道:“去你外婆家呀,是你妈的高光时刻,打起精神来,给你妈长点脸啊。”
可是这样的高光时刻,并没有人很在意,除了她自己,也并没有人觉得很骄傲。
原本大家一起吃饭是为了团聚,可每次都会因为她的下意识攀比,导致每一次的家庭聚会都不欢而散。
而她常对子悠说的话便是:子悠,你成绩好了,妈妈也就熬出头了。
可是她自己本身也不差,为何要把宝都压在儿子身上呢?
根源在于:她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和她是一体的。
这也是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共识和认知,他们认为孩子出头了,自己才能有体面,才能受人尊敬,才能有更强的自尊感。
却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的是尊重和被爱,他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和行动轨迹。
而不是任由父母把他“装扮”成自己刻画出来的样子,变成自己在外长脸的“工具人”,以此来延续自己未完成的自尊感和价值感。
父母做正确的自己,
给孩子的爱才不是“枷锁”
犹记得《无问西东》里有一个场景特别打动人,沈光耀母亲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父亲同我,都不希望你当兵?”
沈光耀答:“因为我是你的独生子。”
他母亲解释道:“不是这个原因。当初你要离家千里,来到这么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纸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这或许是做正确父母的最好诠释。
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到了,不干涉沈光耀的任何事情,对于儿子的喜好和选择,都给予积极支持,哪怕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子,也不愿以父母的“枷锁”来困住他。
沈光耀或许也是因为父母给予的这种包容性的氛围和精神、行动的积极支持,才能随心随性的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
所以离家来到学校环境条件恶劣的昆明上学,即便在这里上课要东躲西藏,甚至在漏雨的教室上课,他也依然能够做到心无旁骛,投入全身心的专注。
同学们才第一次和他交谈,便笃定地认为他字写得好。
他反问:你们怎么知道我字写得好。
同学回答:“你看起来什么都能做好。”
因为没有太多的情感枷锁,所以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自己喜欢的事,从而优秀而克制。
期间,他看到有宣传招飞行员,他原本不想参加,因为有家训:不能从军。
可他因为一句话所打动: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随即给家里发电报说自己要参军,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后病情直接加重,妈妈更是立刻从家里赶过来劝阻。
这也是妈妈唯一一次阻止他,可也是担心他还没想好怎么过好一生,生命就此结束了。
他们首先考虑的都是儿子的怎么才能过好未来的人生,并而不是以自己的爱和父母之名去让儿子背上沉重的枷锁,不是让儿子为自己而活。
他们的爱带有目的,同样也没有目的。
有目的是:希望儿子能够享受结婚生子、为人父母的乐趣,能够思考如何过好一生。
没有目的是:不把儿子当做是他们价值的延续,因为他们自己做了正确的自己。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延续到孩子身上,而是让孩子能够有权做主自己的人生,思考未来怎么过活。
《小欢喜》英子跳海的那一幕,她对妈妈说:“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想要的样子。”
她体谅妈妈的辛苦和不容易,可是妈妈给的爱太过压抑和窒息,她要享受的话,就必须舍弃自我,成长为妈妈所期待的样子才可以。
所以失眠、抑郁,最后崩溃,承受不住,想要跳海,但宋倩自始至终都不明白,为何自己那么爱和在乎的女儿,为何对她的爱如此抵触。
不仅没有让女儿感到温暖,反而成了她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许是在于她没有认识到女儿不是她的附庸,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再包裹着附加的条件时,问题或许就有了答案。
作者简介:素宁,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营学员,爱好写作和手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