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不同,图中的场景,人们不在陆地上生活,而以舟船为屋,浮居在江海之上,隋唐时被称为蛋人,宋元时被称为疍族,家家户户的船屋连成排,形成水上街市,前方几位女子撑着摆渡小船,往来交通,和陆地上街镇一样,大户人家的多层船屋在普通船家旁,高大气派。
饮食店家,此船屋提供餐饮服务,与陆地商家并无二异。
一艘小舟,小贩摇橹,行在水上街市,舟中碗碟菜肴,应是流动的小吃店,边划边高声叫卖着,招徕顾客。
桥洞下的水面,停靠着一户蛋民人家,一个小孩正在船头观望。右侧是一流动小贩坐在船上歇息。
位于沙面岛的英法租界,码头旁停靠着大轮船,珠江上的大小船舶,穿梭不息,一幅繁华热闹景象,画面左侧的钟楼处就是粤海关,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次年在广州设立粤海关,图中建筑为1914年修建。
海珠公园的珠江两岸风光。珠江原有一处长百米宽50米的礁石,称为海珠石(岛),唐时建有‘慈度寺‘,南宋时广东历史上第一位探花李昴英便住在寺旁,后人建有李忠简祠和探花台,民国时期建成海珠公园。画面中的江边高楼林立,街道宽阔,黄包车川流不息,江边水面蛋族人家密集而居
高处观广州城景,片中为太平路,是当时的广州市中心,如今为人民路。左下方的高层建筑是“庆男茶楼”,创办人为广州瑶头人赵俭生,茶楼今日的位置在西堤二马路。
街头水果店。摆满了南方的水果,依稀可见香蕉等,片中顾客正在挑选,还有正在清数钞票的人,不知是店主还是买者。
远处的高楼是典当行,低矮的民居建在周围,中间一家门户洞开,在砖墙门壁上写有“花开富贵”四个繁体字,门前正是绿树成荫。
水上人家居所,船仓就是房间,有神龛,也有茶桌,内部雕梁画栋,几位女子正坐在船上,家家船屋紧靠一起,还有电线相连布设电灯照明。
花舫一条街,当时的水上花柳街巷,各家都以某某舫命名
珠江上的渡船,船身装饰精美,绘有花卉已经其它图案,‘三江’二字可能是船名。
珠江上的武装民船。因水路航运繁忙,有土匪侵扰来往船只,配备有枪炮的民船起到护航的作用。
水上人家的居所,除了基座是船体,房屋构造与地面大致相仿,电线从陆地引入,成为水上的浮动民居。
蛋族百姓在陆上行走,画面中的小孩背着一块木头,犹如鼓一般,蛋族小孩在水上生活,那块木头称为浮木,起到溺水时的救生保护作用,浮木上还系有一铃铛,万一遇险可以鸣铃示警。
进入盛夏时分,沿街店铺纷纷悬挂遮阳帘,家家搭建脚手架,将卷帘铺设后,起到降温作用。帘上还有店招名称,第一家写的是:“广亨糖面”。
乡间挑着担子的韶州(今韶关)苗族女子。【注:此张未注明拍摄地,不能确定是否为广州地区】
江岸街道,高楼鳞次栉比,黄包车川流不息,迎面的店铺是:“西医许静波”,稍远的“东亚大酒店”是澳洲华侨马应彪与1919年修建,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经常出入的豪华酒店。
广州百姓的居所,因酷暑难耐,家家屋顶都建有不同形式的通风构造,具备采光和通风的功用。
珠江沿岸一些富裕村落为防止匪患,在高处修建炮台,护卫一方平安,悬挂的灯笼前两字为“番禺”
水上人家的孩子们在船上玩耍,人人都背着浮木。狭窄的空间中,过着属于他们的水上童年。
雨后的景致,空气清新,光影迷人,岸边是沙面英法租界,江中船屋相连,一位妇女划桨前行,船上装满了蔬菜。
广州西堤的街市晨景,远处的高楼就是大新大厦,在朝阳照耀下,气势恢弘,此楼由著名侨商大新公司创始人蔡昌于1922年建成,成为当时的中国最高楼,也是那时华南最知名的百货商场,如今是南方大厦。
从楼上俯拍的街景,一辆辆东洋车载着男男女女,车夫们奋力的拉跑着,一队士兵正扛枪走过。
太平路(今人民路)街景,烈日炎炎下,行人穿行其间,两旁高楼搭建了很多栏杆,待到酷暑之时,上面将覆挂遮阳物料,以作避暑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