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紫钗记》居于“临川四梦”之首,是汤显祖传奇剧创作手法成熟的重要标志。《紫钗记》和之后的《南柯记》、《还魂记》、《邯郸记》一样都是取材于前人的传奇、话本小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汤显祖并未简单沿用前人的故事,而是在叙事和人物形象方面进行了改写。此时存在一个问题,汤显祖为何要将前人的故事改造成新的形态?
本文即以《紫钗记》为例,对比其在叙事和人物形象方面与《霍小玉传》的差异,并借此分析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紫钗记》
一、《紫钗记》在叙事方面对《霍小玉传》的改写
《霍小玉传》讲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悲剧故事,稍有“东方美狄亚”之感。《紫钗记》则化悲为喜,将之改造成了一出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爱情喜剧。这种结局的变化,只需对文本进行直接对比就能得出结论。当然,《紫钗记》在叙事方面对《霍小玉传》的改写并不仅限于结局,它还包括叙事线索和叙事手法。下文就叙事线索和叙事手法两点展开讨论。
1. 叙事线索的变化
《霍小玉传》中的李益怀着猎艳心理寻到霍小玉,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不久之后李益以书判拔萃登科须往外地就职,临行前霍小玉与李益立下八年之约。但李益并没有信守诺言,而是另娶了贵族女子卢氏为妻。霍小玉相思成疾,最后在黄衫客的帮助之下终于见上了李益最后一面。霍小玉含恨而终,并且对李益发出了诅咒,而李益果真为诅咒所困。
《霍小玉传》画本封面
通过上文简述,不难看出《霍小玉传》仅仅围绕李益和霍小玉展开叙事,它的叙事线索是单一的。《霍小玉传》虽然承载了李益和霍小玉的个人情感冲突及封建门阀制度和人间真情的冲突,但最终都落于个人的选择之上。《紫钗记》则在《霍小玉传》的基础上,将恋爱双方的矛盾冲突与封建社会和情感的矛盾冲突分别开来,形成了两条叙事线索。
第十四出中的“婚姻簿是咱为妻,怕登科记注了别氏”,第十七出中的“游子带天香,闺人恋夕阳。明知半月别,要使两情伤”,第二十五出中的“一别人如隔彩云,断肠回首泣夫君。玉关此去三千里,要寄音书那得闻”,第四十六出中的“俺见鞍思马,难道他是野草闲花,小玉姐痛杀我也,气咽喉嗄,恨不得把玉钗呑下”,这些都是由第一条叙事线索而生的。
李益霍小玉插画
第二条叙事线索则始于第十五出,卢太尉出场之时的那段唱词其实就已为之后的诸多事端埋下了伏笔:
西宾东主帝王家,行幸中都止翠华。才子来攀春月桂,君王垂问洛阳花。自家乃卢太尉是也,卢杞丞相是我家兄,卢中贵公公是我舍弟,一门贵盛,霸掌朝纲。今年护驾东游洛阳,怕春选误期,即于洛阳行省挂榜招贤。思想起俺有一女,年将及筓,不如乘此观选高才为婿。
第二十二出《权嗔计贬》,第三十二出《计局收才》,第三十七出《移参孟门》,第三十八出《计哨讹传》等都是顺着第二条线索展开叙事的。《紫钗记》描绘的社会画面也因此变得更为状况,李益和霍小玉的处境也变得更为艰难。
2. 叙事手法的变化
在《霍小玉传》中,紫玉钗虽然有着不小的叙事功用,但并非核心意象,而且出现得颇为突兀。在霍小玉“博求师巫,便询卜箧,怀优抱恨,周岁有余”之后,忽然由紫玉钗引出老玉公及公主,而公主亦只是“为之悲叹良久,给钱十二万焉”,并未提供决定结局的帮助。与之对应的是黄衫客同样出现得较为突兀,前文并无伏笔。
霍小玉形象
而在《紫钗记》中,紫玉钗是一个核心的意象,是李益和霍小玉爱情的象征。第三出结尾有诗云“玉钗花胜如人好,今日宜春与上头”,此前又有“未结下汉姝之佩,爱戴紫玉燕钗”之语,这即是将玉钗与霍小玉的情感联系到了一起。到了第六出中,霍小玉不慎令“梅梢上挂钗”,而拾钗者正是李益,这即是通过紫玉钗将李益和霍小玉联系到了一起。之后,紫玉钗果然成为了李益和霍小玉的定情之物,成为了二者感情的象征。
在李益被困卢府,霍小玉“博求师巫,遍询卜筮,使求消息”之时,紫玉钗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既忘怀,俺何用此”,短短八个字道出了霍小玉心中的无限悲切。而得到紫玉钗的卢太尉则趁机再使离间计,欲使李益相信霍小玉已再嫁,此后紫玉钗再次回到了李益手中,宛如初遇霍小玉之时。事实上,在第五十二出《剑合钗圆》中,亦有“相看领取,还似坠钗时”之语。
剑合钗圆
汤显祖通过紫玉钗推波助澜、导向结局以及制造情境,这在叙事手法上属于意象叙事。此外,对于《霍小玉传》中出现得较为突兀的黄衫客,汤显祖则在前文埋下了多处伏笔。不难看出,相比《霍小玉传》,汤显祖有意识地使叙事变得更为自然及集中。
二、《紫钗记》在人物形象方面对《霍小玉传》的改写
与叙事变化相对应的是,《紫钗记》中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汤显祖对《霍小玉传》已有的李益、霍小玉及黄衫客等人进行了改写;另一方面,汤显祖还新增了刘节镇、卢太尉等人物。下文以李益及卢太尉为例进行分析。
1. 李益形象的变化
在《霍小玉传》中,李益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其形象终究陷于“猎艳—负心”之中。《紫钗记》则在《霍小玉传》的基础上,对李益的形象进行了改写,其主要表现在李益和霍小玉分别之后。
第二十六出之后,汤显祖用了好几出描写李益的边塞生涯,这在叙事上来说是一种缓冲,从人物形象方面来说则是为了展现李益的经世之才。第二十九出中,对于大小河西不纳贡,李益即献出“愿草咫尺之书,先寒二国之胆……戍守回中受降城外。缀吐番之路”之计。由此可见,李益这位状元郎并非只会纸上谈兵,更有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李益粤剧形象
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与《霍小玉传》中的始乱终弃不同的是,《紫钗记》中的李益对霍小玉之情极为忠贞。三十七出中,面对卢太尉的试探,李益称“已有盟言,不忍相负”。第四十二回中,面对卢太尉的媒人说课,李益婉拒道“怎忘得他探灯醉玉钗头暖。誓枕余香袖口寒”。尤其是在第四十六出中,当李益误以为霍小玉已经改嫁之时,他竟然还能说出“妻呵,是俺负了你也”之语。
2. 卢太尉形象
在《霍小玉传》中,李益和霍小玉情变的原因为:太夫人以与商量表妹卢氏,言约已定;太夫人素严毅,生逡巡不敢辞让。其中虽然涉及到封建门阀及传统婚姻观的问题,但却最终表现为李益个人的选择。《紫钗记》则由此创造出了卢太尉这一新的人物,并通过他反映出了更为壮阔的现实社会图景。
卢太尉是一个典型的权臣,第十五出中其唱词云“凡天下中式士子,都要参谒太尉府,方许注选”。李益虽然高中状元,但因为此前没有参谒他,便遭了他的毒计被派往边塞。第二十二出中卢太尉云:
有个陇西李益中了状元。细查门簿。并无此人姓名。书生狂妄如此。可恼可恼。咱有一计。昨日玉门关节度刘公济一本奏讨参军。我就奏点李益前去。永不还朝。
卢太尉粤剧形象
而在李益立下军功之后,卢太尉使李益移参孟门,将他调到了自己手下。此后,卢太尉又心生毒计,令人传信欺骗霍小玉:说他咱府招赘,好歹气死他前妻,是你功也。之后,卢太尉又使用胁迫、欺骗等一系列卑鄙手段想要拆散李益和霍小玉。事实上,卢太尉虽有将女儿嫁给李益之意,但他最想的其实还是令李益屈服于他。
三、从叙事和人物形象的改写,看汤显祖的创作思想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紫钗记》在叙事方面较《霍小玉传》多了一条叙事线索和一个核心意象;在人物形象方面则新增了一个卢太尉,李益亦变得更为痴情。值得注意的是,叙事变化和人物形象变化是相对应的,新增的卢太尉对应着新的叙事线索,紫玉钗之意象叙事则对应着更为痴情的李益。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汤显祖创作思想中的“至情观”与现实主义倾向。
汤显祖画像
1. 至情观
紫玉钗是李益和霍小玉情感的象征,《紫钗记》以此为题,不难看出汤显祖的创作主旨是“情”。李益对霍小玉忠贞不二,霍小玉为寻李益变卖家产、相思成疾,老玉公、韦夏卿及黄衫客等人为情所感出手相助,《紫钗记》表面上是围绕紫玉钗展开的,实则是围绕李益和霍小玉之情展开的。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在“题词”中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至情观”虽是被《牡丹亭》演绎到极致,但其实早在《紫钗记》中便有所体现。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汤显祖笔下,“情”始终是与“理”相抗争的存在。如《紫钗记》中的李益,他正是因为“情”的支撑而始终未向卢太尉之“理”屈服。又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情生情死的她正是因为“情”给与的力量,才得以走出“理”的藩篱。
《牡丹亭》
这种情理相抗,对应的是王学左派对程朱理学的反叛。汤显祖早年曾就学于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芬之处,后来他曾说“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此外,汤显祖对李贽亦是推崇有加,曾称“见以可上人之雄,听以李百泉之杰”。事实上,汤显祖情生情死之“至情观”,与李贽绝假纯真之“童心说”,其中亦有极深渊源。
2. 现实主义
在《霍小玉传》中,高中状元的李益本应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之前没有参谒卢太尉,而被卢太尉调到边陲之地“永不还朝”。此后,李益这个朝廷命官兼有功之臣又被卢太尉软禁在府中。我们不免惊叹,这是一个怎样黑暗的官场啊!汤显祖的现实主义批判,亦由此凸显出来。
《霍小玉传》同样也是现实主义的杰作,不过它主要指向的是唐朝时的封建门阀制度。而《紫钗记》则将矛头指向了汤显祖所处的年代,万历时期黑暗的官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臣卢太尉,他代表的并非一个权臣,而是所有不顾百姓死活、不顾王朝倾塌,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当道官员。
汤显祖雕像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汤显祖亦是一位敢于抨击权臣之士。万历十七年,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细数辅臣与科臣之过,并因此而被贬到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汤显祖本怀着满腔热情,但却遭到如此重大打击。此后,汤显祖又因“浮躁”之罪名被追论削籍,再也无望涉足官场。这些来源于现实的打击,无疑使得汤显祖对现实的黑暗产生了极深的体悟,并使之具有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
参考文献:
- 蒋防 《霍小玉传》(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 汤显祖 《紫钗记》、《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
- 徐朔方 《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