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冷静期”政策正式实行后,结婚率又下降几个点。
一面是单身男女越来越不愿意结婚,另一面,年轻人也都在网上“磕CP”,然后幻想能有一段甜甜的爱情。
日本火爆漫画《租借女友》中,“出租女友”爱上了租借男。
这种恋爱关系让人觉得很迷,可现实中,很多人幻想通过它找到爱情。
一名恋爱小说家在电视节目中说:“出租男友”、“出租女友”们,通过认“干爹”“干妈”的形式,与租借对象吃饭、约会、发生亲密关系。
“租来一个完美恋人”,这种方式已经在日本悄悄流行,越来越普遍,甚至被一些媒体盛赞。
不同于买卖交易,出租恋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她们能享受恋爱的甜蜜,又因为交往有“期限”,不用费心维系关系。
出租时间,出租身体,出租感情……只为了换来“随时都能抽身而退”的自由。
“租借”,如同一层保护膜,让男女实现“双赢”:享受了呵护带来的安全感,又规避了关系破裂的痛苦。
为什么有人沉溺于“租借”爱情,却无法安享一段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
他们渴望被爱,又害怕投入感情后遭遇伤害,仿佛对感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从心理地质学角度看,‘知’更多属于意识层面,‘行’更多属于潜意识的见诸行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认为,依恋形式,是潜意识意识化的结果。
生活中不稳定的亲密关系,根源在于潜意识里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什么是不安全型依恋?
有三位来访者的故事,能恰如其分地作出解释:
第一个故事来自“小冰”,她是一朵高冷的高岭之花,追求者得排队到法国,可小冰总抱怨“没有人爱我”。
她像一只鼬鼠,总是躲在自己的地洞里,只有感觉安全的时候,才会探出头来看看周围的男性。
尽管追求者众多,小冰却一直单身。
她有一个习惯:一旦对某个男性有所依赖,“爱”的信号就把她刺痛。
小冰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无法脱单,多次咨询之后,她才意识到是自己害怕关系中的危险,所以缩回“地洞”里避而不见。
30岁,父母催促安排下,小冰和相亲认识的男性闪婚了。两人是大家口中的门当户对,小冰就以为可以“先结婚后恋爱”,可婚后第二年她就厌倦了。
夫妻俩经常爆发争吵,小冰总用冷战来应对一切,她渴望逃离这段关系,计划近期提出离婚。
不妨猜猜看,小冰属于什么样的依恋关系?
记住你的答案,接着看第二个故事,它来自“小伊”。
小伊从小就是个“黏人精”,父母对她近乎溺爱,从大学到工作全部帮她安排好,迟迟不肯让女儿独立。
19岁出头,小伊爱上了一名社会上的男性,瞒着父母偷偷交往起来。小伊大学毕业后,父母发现了这段关系,和小伊之间爆发了剧烈的争吵。
小伊崩溃了,她觉得分手比死还难受。不惜和父母“断绝关系”,离家出走也要与恋人在一起。
很快,小伊和恋人奉子成婚,婚后老公一改温和面孔,对她呼来喝去、拳脚相加,小伊苦不堪言却不敢提离婚,她害怕丈夫会杀了自己。
小伊的不安全依恋,是否让你觉得有些熟悉?
别急着回答,来看最后的故事,它来自“小帅”。
小帅是一名成功的企业高管,他有着惊人的控制欲,要求恋人一言一行都如他所愿,一旦不如愿就会发脾气,十天半个月不搭理对方。
冷战之后,他又会对恋人献殷勤,仿佛补偿内心的愧疚,赠送很多珠宝礼物,然而没多久又继续冷战,周而复始。
小帅很矛盾,他时常在关系里感到焦虑,认为女人只爱他的钱,离开恋人后又觉得不舍,渴望对方主动证明她很爱自己。
“我之所以这么焦虑不安,都是因为恋人不够完美”,小帅致力于寻找“完美恋人”,渴望对方能拯救自己,可这个人迟迟不出现。
他平时都喜欢说,真诚的恋人是消除恐惧的钥匙。但在他内心深处,他认为恋人才是一切恐惧的源头。
以上三个故事,来自三位真实的个体。
小冰是一位“回避型依恋人格者”,小伊是一位“焦虑型依恋人格者”,小帅是一位“混乱型依恋人格者”。
他们有着不同的苦恼,却来自同一个问题: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安全的依恋?这要从童年环境说起。
小冰来自单亲家庭,她自幼父母离异,母亲一边工作一样抚养她,“独守空房”是她童年最大的焦虑感源泉。
成年后进入亲密关系,当她的焦虑被触发,便会推开伴侣,回到“独守空房”的状态。
这让她感到安全,但并非真正安全,因为孤独取代了焦虑,却无法取代被爱的渴求。
小伊有一对“倾注型父母”,他们将过多的物质给予女儿,也将过多的情绪投射给她。
读书时,小伊曾因穿得太多,流汗后感冒发烧,只因为“爸妈觉得她冷”。
父母总是为小伊的成长感到焦虑,可小伊没有回应他们的能力,她只能倾尽所能,对父母的情绪保持敏感,并用“焦虑”来回应他们的焦虑。
小伊像镜子,真实地反映出了父母的样子。
孩子需要依恋联结,父母同样需要,他们用情绪而非情感,搭建起亲子之间的桥梁,也间接剥夺了孩子表达情感的能力。
小帅的母亲有严重的酒瘾,她清醒的时候和蔼可亲,喝醉后会爆发出可怕的施虐倾向,面对这样一个母亲,小帅常常在“渴望”和“逃离”之间摇摆不定。
同样的感受也泛化到恋人身上,小帅会在恋人表露诚意时,激烈地攻击对方,又会在对方爱意减退后纠缠不休。
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无法安全建立与恋人的情感联结。时而贴近,时而疏离,混乱的依恋模式让他无力拥有一段真诚的关系。
小冰、小伊和小帅,都是依恋关系中的“孤儿”。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认为,决定依恋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是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回应性和情感卷入。
而小冰、小伊和小帅,都有一个脆弱、无助且危险的母亲,糟糕的依恋体验贯穿童年,也持续至今。
可难道童年时期依恋关系不安全,一生都只能活在不安全感里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人类是社会动物,依恋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当人们感到受伤、威胁和恐惧,良好的依恋对象能安抚这一切伤痛。
所以失去精神庇护所的人们,往往很难平静下来。
他们长期沉溺于伤痛,最终活成了伤痛本身: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学会回避,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学会焦虑,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学会混乱。
他们对真实的亲密关系,产生非理性认知:明明无力接纳自己,却会质问对方“我能爱你吗”?“你靠得住吗”?“我值得被爱吗”?
这一系列期望触发了童年时期的恐惧,无端构建出了一个“他人即是地狱”的偏差反应。
然而,不安全的依恋也是依恋,成年人能够从中获取安全感,可无法像安全型依恋者那样充满能量,如同破了洞的水桶,怎样装水都源源不断泄漏。
庆幸的是,这并非不可修补。
1.建立安全基地
“依恋”的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安全基地,基地的建设者最初是父母,后来是个体本身。
更成熟的防御机制、更强大的自我、更有支持性的社会关系,都能为“安全基地”添砖加瓦。
他们能帮助不安全依恋者平静下来,足够“稳定”,从而看清自己到底需要一段怎样的关系,什么样的恋人能够长久相守。
2.学会换位思考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认为,安全型依恋指示的是一个“如有需要,依恋对象会及时回应”的表征系统,这使得个体能够从自我世界中走出来,去换位思考他人的感受。
不安全型依恋者却总是活在自我世界里。
他们没有足够坚固的安全基地,外界太危险了,他们只能通过不断拒绝他人、过度依恋他人、掌握关系主导权来保持平静。
万幸,换位思考能力可以后天学习获得,比如经常倾听他人烦恼,提高共情能力,从而让自己在关系中更加如鱼得水。
3.搭建安全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段讨人喜欢、有价值、充满能量的社会关系,能够帮助个体缓解不安全感。
它或许来自亲朋好友,比如《菊次郎的夏天》中的一段跨越年龄的友谊;又或许来自上下级,比如《流金岁月》中朱锁锁和老板的惺惺相惜。
关系中所受的伤,只能在关系中补偿。
心理咨询基于同样的道理,来访者带着创伤敲门,通过建立一段牢固的咨访关系,学会了治愈内心、疗愈伤痕的最佳方法,便是接纳和理解。
我常对来访者说:小时候,世界创造了我们;成长之后,我们便可以选择世界。
这种选择并非基于冲动,而是经过成长沉淀之后,作出的理性抉择,它不是父母为我们安排好的人生路,却是我们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在这条路上,童年时期碎片化的创伤,经过接纳和理解,会变成一颗颗耀眼的星星。而我们恒定不变的发光发热,如同一颗充满能量的星球。
当我们自身的引力,强大到不会被星星牵着走,便能摆脱不安,真正抵达自由的彼岸。
作者:芒来小姐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