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爹和爸都是父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称呼,有什么区别
“父亲”简简单单的一个名词,份量却是沉甸甸的,他是安全感的代名词,是子女的靠山与精神支柱。父亲就好比春天的暖阳,照耀着子女这样的小树苗茁壮成长;父亲好比夏日的清风,在闷热浮躁的天气为子女送去清凉;父亲就好比秋天的硕果,让子女品尝果实的甘甜;父亲就好比冬日的暖炉,温暖子女冰凉的身体和心灵……父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爹”和“爸”都是父亲,为什么有不同的称呼呢?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从出处来讲,“爹”出自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鲁斋郎》,“比及爹有这个心,小人打听在肚里了。” “爸”出自三国时魏人张揖的《广雅·释亲》,“爸者,父亲之转;妈者,母也。”在古代三从四德里就有在家从父这一条,也就是说未出阁以前要听从父亲的话语,还有子不教父之过也是点明父亲的重要性,而且孩子嫁娶也是由父亲决定。在封建社会下父亲就是家庭顶梁柱,也是话语权最高的人。
“爹”和“爸”二者都是父亲的意思,但是“爹”除了父亲,还有对老者、长者的尊称。在古代父亲便有了不同的称呼,除了“爹”和“爸”,还有“爷”、“阿玛”、“阿翁”、“阿伯”等。父亲的称号,除了跟着时间的变迁而产生变更,其实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中,人们的叫法也是不同的。
从汉字结构来看,“爹”上面一个父字,下面一个多字,多儿多女,本意是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在传统观念中,多儿多女就意味着福气,构建庞大家族,延绵后代。所以在古代大多数人喜欢叫“爹”。
而“爸”字上面一个父,下面一个巴字,父依然是指父亲,巴字则有“紧贴、靠近”之意。二字的组合有紧紧依赖、粘着父亲的意味。父亲往往是孩子偶像,双方黏在一起才能和谐。所以从字形来看,“爸”比“爹”有了更多的情感,让人觉着更加亲切。古人极为重视每一个汉字,每一笔一划都具有深刻的含义,爸与爹字的下部截然不同,显然大有深意。
从应用范围方面来分析,在过去,“爹”的应用更为广泛。这是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人们的思维还比较封闭,他们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将自己的情愫隐藏起来。而“爹”就是一个客观的称呼,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爸”这个词虽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了,但由于当时的制度问题,没有被广泛使用。直到民国初期,社会的变迁、西方文化的引入、时代的更迭,人们的传统观念逐渐变化,开始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直观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近代,越来越多人喜欢用“爸爸”这个称呼了,比如小宝宝最先学会的词就是“爸爸妈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于父亲的称呼可以有很多种,但是父亲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永远不变的。“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歌曲唱出了我们真实的场景。希望我们永远对父亲保持崇敬。在你的家乡,是怎么称呼父亲的?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