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与孔广森并肩。着有《卷施阁诗文集》、《附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汉魏音》、《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等
题识:人生只合,向南冈纵酒,北冈射猎。十里平堤,一带松烟,缓缓
玉骔骄啮。轻衫几叶秋如画,好縳就,黄皮袴折。正风毛,雨遍千山,生击黄麞饮渴。年少钦他斛律,肯车中闭置,口中石阙。小队蛮靴,小部冰弦,耳后正看风发。停鞭按罢伊州曲,更竞病,诗成击钵。且扶他,浅醉归来,箫鼓画堂邀月。右调疏影,填为长汀学长先生正,弟洪莲。
钤印:臣莲、对岩、闲气酒民
鉴藏印:上海顾氏景炎收藏乡贤手迹、上海文献
此通楷书自作词《疏影》,为干嘉学者洪亮吉早年所作。但仅观落款“洪莲”,似乎难以判为洪亮吉的手笔,转观其印,第一方为“臣莲”,小篆,易释;第二方印,结字高古,似在三代之间。应释为“对岩”,其中“对”字从“丵”从“又”,为 《说文》 所无,经查为金文,“丵”象烛台,“又”为手,置其下方,像秉烛相对之意。后世讹“又”为“寸”,复增“口”作“对”,引申为对答。初见于齐侯镈,曾著录于薛尚功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岩”字为古文,从“品”从“石”,可隶定为“碞”,摘自《义云章》,《古文四声韵》有录,为战国古文之变体。|确定“洪莲”和“对岩”无误,洪亮吉身分亦可成定谳— 《徽州出版史叙论》洪亮吉词条有载:“洪亮吉,初名洪莲,乾隆三十七年(1772)改名礼吉,四十六年(1781)就试礼闱改名亮吉,字君直,又字稺存,号北江,又号华峰、华封、对岩、藕庄、天山戍客、北江居士、更生居士等,有更生斋、墨铭轩、卷施阁、晓读书斋、附鲒轩、上下三千年纵横万里之轩等室名斋号。安徽歙县洪源人,寄籍阳湖(今江苏武进)。”据上可知,“洪莲”和“对岩”为洪亮吉早年名号,仅在乾隆三十七年前,即二十六岁以前使用,为时短暂,故知者甚尠。况洪亮吉少年时期便精通说文训诂之学,曾自述其“幼嗜六书,长而不倦”,“我耽六书老不衰”等,在干嘉好古猎奇的风气下,选取古文奇字作书、入印,实为平常之举,但这些陌生的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摒绝了一部分浅学者的解读,以致人物生平的某些片段流传不广或者出现缺失断层的现象,也是合乎情理之中。|洪亮吉博览群书,不但精通经史训诂,堪舆、史地、骈文、诗词皆卓然成家。早期诗与黄景仁齐名,词的风格亦接近。谢章铤说:“第稚存词早年多沿《啸余图谱》,时有错拍……特其气最清疏,读之可药繁琐之病”(《赌棋山庄词话》卷三)其时常州词派方兴,洪亮吉奇崛自异,以勃然生气之作别走一路。事实上,他作词私淑陈维崧。在《满江红•陈其年先生填词图为伯恭学士赋二首》中,有“三载填词,香一瓣,敬酬阳羡。”又云:“竹垞老,梅村叟;招玉叔,携红友。”洪亮吉的词学门径据此已甚明。|此阙《疏影》为其早岁所作,词牌出自姜白石,步张炎《绿意》 韵,格调却迥然有别。有四处拗于常格,反仄为平,在音韵上如同中流击水,倏忽扭转了流美服帖的意态;再加上其遣词险绝,硬语盘空,“如激湍峻岭,殊少回旋”,词境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惟豪放稍敛,而冲入一缕孤傲清疏之意气。在以婉约幽新为旗帜的浙西词派势力笼罩词坛的当下,少年洪亮吉却独辟蹊径,毅然继承业已式微的阳羡宗风,力主豪宕,郁勃苍凉。此阙实为其早年雄阔与奇情并举的佳作。上款人“长汀学长”或为伊秉绶伊汀州先生,因二人曾有密切来往,惜早年交往史料阙如,唯俟后来者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