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陈媛媛 实习生 陈蕾 彭茸雯
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公务员考试取消35岁限制”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人大代表蒋胜男是第二次提出这一建议,同时呼吁打破企业招录中的35岁年龄限制。
她是作家、编剧,小说《芈月传》是其代表作。她与读者交流中偶然了解到,疫情以来,许多企业相应裁员,不仅针对边缘岗位,也波及核心岗位、公司中层,而卡在35岁上下的人被裁后想要再就业,举步维艰。
一些公司的招聘公告上就有明确的35周岁限制,而这一提法最早可追溯至1994年人事部《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条例》中的规定,公务员招考的年龄不超过35岁。
在蒋胜男看来,“这一年龄限制会向全社会传递出一种观念,即35岁以上的人丧失了与全社会劳动力人口公平竞争的可能。”
热议的社会话题背后,35岁的就业门槛刺痛了许多人。就业困难的不再是过去下岗潮中的低学历人群,反而是高学历群体:如大龄读研、读博后准备就业的人,又如互联网“大厂”里“非升即走”的中年程序员等。
那么,是谁制造、扩大了35岁的职业危机,危机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找到了四位在招聘链条中紧密排布着的人:分别是应聘者、人力资源工作者、业务面试官、猎头,同时因为他们多在35岁左右,正是这场年龄危机中的人。我们或能从他们分享的求职与招录故事中一窥究竟。
超过35岁,求职困难
口述人1:许博文,38周岁,银行职员
真正有年龄压力的时候是在34周岁。
当时,我一直在找银行的工作,但是99%的招聘公告都写了35岁以内,有的甚至写32岁。你很难找到一份招聘公告上没有年龄限制的。
2011年硕士毕业后,我进入中部地区的一家人民银行工作,每天和各个银行打交道,让他们把数据报过来,我们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类似于意见政策的报告,再向上级或政府部门汇报。我挺喜欢那份工作的,每天朝九晚五,偶尔会加班,没有难度。
刚开始参加工作,我今天学这个业务,明天学那个业务,基本上腾不出手,一直在学习。但过了三年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整个工作中游刃有余,不管是什么工作,我都能很快做出来了。
也是这时候起,我想给自己找个事情做,开始集中精力考雅思,因为我们单位可能会有一些外派出国的机会。考完雅思之后,我决定去在职读博了,每天下班回家就备考,没有周末、没有晚上(的休息时间)。
我考博考了两年,后来考上了当地的一所985高校,继续读统计学专业。那一年,我已经31岁了,但是对年龄一点担忧都没有,非常富有激情,感觉人生前途一片光明,一片大好。
考上博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想着要去北京工作。其实,我一直都有北上的想法,我放眼望去,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他城市一模一样。我之前也被单位外派到北京出差过几次,这里让我找到一种熟悉的感觉。可能在我工作的城市(大家觉得)生活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北京这边的人来说,奋斗是第一位的。
当时想的是,最差的情况我跳错槽了,等我博士毕业以后,再找工作不就行了。(虽然)已经看到招聘公告上35周岁的年龄限制,但是我觉得还很遥远。后来,找了现在的股份制银行工作,面一次试就上了,非常简单。很开心就入职了,我想目标达到了,收入也翻倍了。
但没想到,这个工作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经常要出差,有时候半年要出差一两个月,而且要经常应酬喝酒。如果想要升迁,还要去外地挂职几年,但我没想离开北京。
工作了三年,我想到了换工作。
可是,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基本上已经35周岁了。你就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特别是,你看(过了35岁)公务员都无法报考了,就非常焦虑。
我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一边找其他工作,一年差不多投了30份简历,面试的机会不超过5个,每次笔试都过了,但是面试没过,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那时候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公务员一定要考上,你考不上,下次就没机会了;然后找工作,只要不限年龄的全都投,因为你只有这次换工作的机会了。相当于你的人生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了),你想想,压力大不大?
那段时间,我经常失眠,有时候会到凌晨三四点。每次睡前都想着,我应该跳槽到哪个单位比较合适,才能下半辈子......因为35岁以后再找下一份工作,基本上下辈子就只能在那待着了。
我也变得不愿意跟人交往,以前过节还会跟朋友一起出去喝个酒,或者自己去看看电影,但是这几年叫我出去,我都不去了,基本就零应酬了。有时候,我还是会去跑跑步,但是很少再去跟别人打羽毛球,封闭很多。
超过35岁以后,我每年投的简历都不会超过5份。36周岁那年,我还报考了公务员考试,但是报考第二天,对方就电话过来说,你不符合资格。虽然政策上允许应届博士生报考资格放宽到40周岁,但是我是在职读博,仍然不符合条件。
现在,我偶尔一两周会去银行官网看看,有没有新的招聘出来,各种招聘公众号也经常看,但没那么焦虑了,因为感觉绝望。没有机会,又不甘心躺平。
来北京之后,我有谈过一个对象,去年分手了。等我再去参加相亲会,发现(婚姻市场)真的变化很大,之前去还有些80后,现在去都是90后,人家觉得你是80后都不看你一眼了。这两年都不太敢出去找了。
(现在)会有失意的感觉,这其实不在于对自己能力的否定,而是陷入无路可走的迷茫,就像一只苍蝇在一个玻璃盒子里面,你想飞出去,每一个角落都撞过了,最后发现没有任何出口。
如果整个社会的招聘,没有35岁的门槛,任何(其他)的要求我都能接受,但是年龄是拼不了的。
简历筛选环节,隐藏着年龄标准
口述人2:江玮城,35周岁,人力资源主管
今年1月,我裸辞了,也有(年龄上的)危机感,现在找工作可能10个岗位里至少有三四个直接写了35岁以下,投的简历回复也少。
还好,(我)没买房,没有房贷的压力。但是家里人也在催,说你工作随便找个就行了,但是我现在肯定想找稍微稳定一点的工作。要不然,年纪更大了,再换就更难了。
2012年,我从上海一所985高校法学类专业硕士毕业后,校招进了一家银行。(那份工作)跟我之前的想象差得太远了,我每天做一下大堂经理,拉一下客户,基本就是一个销售,业绩至上。
网点业绩不好,我们也要主动加班。正常晚上6点下班了,领导加班给你培训,搞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
我每天加班完回到家,只想躺在床上,刷一下手机,其他什么都不想做。第二天,又像一个工具人一样回去上班。
工作的话,我觉得除了绩效之外,你要感受到一些意义才行。2016年,我就跳槽去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人力资源了,我招到人,至少能够解决公司的用人问题,也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
这是一个电商公司,管理层都是90后出来创业的,创业前在大厂工作过。员工都比较年轻,如果说银行的主体是80后或者70后的话,那么互联网公司就是90后为主体,公司大概有80来人,应届生占了一半。
他们(应届生)肯定比有工作经验的人要便宜。另外,就是相对听话一些,领导让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加班时间长一点也还可以。
公司流动性也比较大。到了2017年,员工名单里面剩下的大概是前一年的一半。所以,每年过年后,我们会有一个招聘高峰,大概会发15到20个职位到网上。上半年,我每天可能要上网筛选五六十份简历。
做人力的,我们将心比心,社会招聘筛选简历是不会太卡年龄的,主要看学历和工作经历,但是部门负责人会卡。比如有一次,有一个程序员岗位的招聘,我发了十份简历给负责人,里面有几个30到40岁之间的(应聘者),但是他返过来安排面试的名单没有这几个人。
我就问他,这三四个人工作经验和学历都不错,是哪里不行?负责人就说,他们年龄太大了,不太适合。我说,我们公司(员工)整体都比较年轻,如果招一些经验丰富的话,也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问题。部门负责人用公事公办的语气说,算了,年龄摆在这里了,年纪大了,经验多了,薪酬待遇的要求也比较高。
在招聘环节中,我其实只算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决定是否有面试权的是负责人。他给我这样一个反馈之后,后来一些年纪比较大的简历,我也就直接不发给他了。我们唯一一个35岁进来的程序员,也是靠负责人内推,但是他待了两年就走了,大概因为不满薪资待遇。
公司发布出来的职位信息不会写年龄限制,也是考虑到合规的问题,但是我们人力资源或者部门负责人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也会注意到年龄。在简历筛选环节,隐藏着一个年龄标准。
团队负责人也想学大厂搞企业文化。有一次,我在上班路上,收到了老板的信息,他发了一篇公众号文章,对我说,“我们员工好像比较懒散,你们人力资源要督促那些员工多加班”。我点开文章一看,是关于大厂加班的内容,图片上的天很黑,办公楼灯火通明,到了凌晨一两点,陆陆续续有员工打车或者骑电瓶车走。
我问他,要不要转发到公司群里,他说,还是先算了。估计他自己也心虚,薪资待遇比不上大公司。
就算当上团队主管,仍然有年龄压力
口述人3:周浩,36周岁,金融IT项目主管
我做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也就是程序员。我每次的选择都踩在风口上,基本上外面流行什么,我都跟上了。
2011年,我本科毕业开始从事软件行业,最初是在传统电信行业,相当于外包,给一些国企、央企做内部系统。这些公司的技术其实是比较保守落后的,需要我们这些私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到了2014年,阿里上市,刮起了一阵互联网的热潮。当时,投资很热,风投的钱很好拿,像我的一些同学拿一张PPT,给别人讲就可以了。工作也很好找,像我们一出来可能就两三万一个月,薪水是很高的。
那时候,我就想去互联网,因为它有一个比较开明的环境,而传统软件行业是比较沉闷压抑的氛围。
(我)会有危机感,因为那里面(传统软件行业)的东西你可以一眼看到头,可能还是在用两年前的东西,你会想如果一直这么下去,肯定要被淘汰掉。作为年轻程序员的话,去竞争比较激烈、创新东西比较多的公司是件好事。
2014年的“双十一”过后,我跳到了一家大厂做程序设计。当时,竞争很激烈,他们面试50个人就挑一两个。我记得,第二轮技术面的时候,技术官给我一块白板写程序,我大概写了100版。因为技术比较强,所以他们要了我。
(这些技术)都是我自学的,我本科也不是计算机专业,都是自己看书编程。程序员这个行业必须要有一个终身学习的态度,因为市面上的东西更新速度太快了,如果你三四个月不去追的话,基本上就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概率要被淘汰了。
大厂(的技术)比较创新,没有很多去抄的地方,你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去想一些解决方案。到了那里,我每天早上九十点上班,晚上也是同样的时间下班。
公司还有一个值班制度。因为我们有一个软件调度系统,需要安排在高峰期以后(调试),所以会避开白天或者晚上时间,选择在凌晨去跑这个软件任务。这时候,公司会安排我们每个人轮值一周,可能半夜跑系统遇到了问题,监控机器人就会打电话要你去排查,这种情况下,基本上整晚都不大能睡觉了,24小时on call(随时响应)。
除了值班制度,我们还有一个“361”绩效考核汰换制度,它会把小组里面的人分成几等,比如说“361”就是前30%,中间60%,后面10%。最后的10%是必须要被淘汰的。半年就要淘汰一次。
有了这个制度,绩效的压力这么大,你不加班肯定就被淘汰了。比如说有一个人加班到11点,就有人敢加班到12点。公司里面也会有一些帐篷,有人加班到很晚,可能就在帐篷里休息。
(那段时间)你就感觉自己停不下来,一天到晚被工作占据了,每天从工作间出来,头是晕的,回到家基本上只想睡觉,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东西。
有一次我还差点猝死。2017年8月,一天早上10点,我刚到公司,坐下写代码,突然感觉前胸后背像刀割一样痛,坐在我对面的同事看到我脸色发白,立刻叫救护车把我送到医院去了。医生说,主动脉夹层了,内部血管已经撕裂。之后,我在ICU里面躺了三四天,再做了差不多8个小时的手术,身体里装了一个动脉支架,才把命抢救回来了。
在医院躺了大概一个月,回家又休息了三个月,我又回到了公司。这一次经历,有给我带来恐慌感,对社会、生活、个人价值都会有一个很深的思考。我觉得健康和人本身是最重要的,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或者你的身体健不健康?其他的可以退而求其次。
之前可能会不顾一切往前推,但后来我没有那么高强度运作了。但我们之前也是没办法,毕竟想在城市立足,像互联网是比较好的一条路了,薪水比较高,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很多问题。
过了一年,我被开除了,可能(公司)也知道我这个样子不能再留了。
2019年,我33岁出去面试,感觉到年龄有些问题了。面试官会问你,为什么你这个年龄还没有爬上去?但当时还好,我面试了大概十四五个公司,最后给了两个offer。我选择去一家金融IT的公司,强度没那么大,每天朝九晚五。
我们公司主要是把系统卖给证券行业和基金银行,技术比较保守,但是在这样的公司里,也会对年龄有要求。
我在公司里是一个研发经理,带一个小团队,刚来公司的那两年有面试。有时候,人力把筛选好的简历给我,他会把35岁以上的都筛掉。或者,我推了一些简历给人力,对方会明确回复说,“35岁以上的不要,不管他多优秀”。
当时,我看到人力的反应,被冲击到了,很有危机感。如果这样玩的话,(我)肯定35岁之后就退休了,找不到工作了。
我记得2020年有公司直接在招聘公告上写了35岁以内,结果被很多人喷了。但这好像是心照不宣的规定,尽管我们的招聘公告上也没有对年龄有要求,潜规则还是存在的,这可能是公司最上面的要求。
(为什么IT行业不要35岁以上的人?)我觉得和它是高薪产业有关系,现在房价物价都比较高,导致很多人都往这个行业里卷,但其实已经人才过剩了,那么公司肯定要从更多维度筛选人才了。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不是像国外一样,看重经验、阅历和创新,需要一些原创软件。我们国内的程序员很多时候是一个搬运工,没有那么多原创的东西,基本就是赚快钱。
去年,我们公司有一个和我一样职级的同事被辞退了,他比我大一岁。他也没办法说清因为什么原因被开的,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因为他有家庭,不像年轻人一样天天泡在公司里。因为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技术不技术真的不重要,就看你愿不愿意加班。
这个行业不需要沉淀,你三十五岁可能比二十八岁沉淀更多,没用的,更多时候看你加不加班。像我们公司,领导只要拿个考勤表看一下就知道了。从性价比角度来说,找一个应届生只需要一半的薪水,那我就能把他换掉了。
去年11月,我还尝试过找工作,想看看自己到底值多少钱,结果面试了四五家,一个都没过,问题都很难,(面试官)会深挖(算法的)底层,感觉看50本书都不够。
现在我有点迷茫,有点担心,但每天下班回家,还是会抽时间学习。其实怎么说呢,在这个行业一天的话,你就可能要学习,还是绷得很紧。
年龄和职级不匹配,大概率会被淘汰
口述人4:张洋,25周岁,猎头
很多互联网人是很晚下班的,我有时候凌晨两点还在给候选人打电话。尤其是那些特别高精尖的人才,一天可能要接二三十个这样的电话。
2019年,我本科毕业开始做互联网猎头,工作了两年多,主要帮头部大厂招人。
我们做的是一个撮合的工作。大厂没办法不用猎头,如果你排斥猎头,那么你们公司的很多人都会被猎头挖到别的公司去,而你自己招的这个团队又没有猎头(招的)这么强有力。
在猎头行业,我们不会跟应届毕业生打交道,因为你不可能刚毕业就到很高的一个层次。年薪最低要到50万以上,才能达到一个猎头收费的标准。
我们找的人都是发展比较快的,可能隔了两年,(这个人的)薪资就差很多了。所以,我们心里会有一杆尺,30岁(年薪)要达到70万以上,32岁的话(年薪)120万以上,35岁的话基本要180、200万以上。如果你在这个年龄没达到对应的薪资(水平),大概率会被干掉。
所有的公司都不会写年龄限制,但是互联网人都清楚,35岁是个坎。如果你35岁(年薪)没到180万,停留在70万,你是要被开掉的。
35岁是各个公司(用人)的一个公约数,不是说固定的35岁,可能34岁或者36岁也是一个坎,反正大家把它归类到35岁,而不是说真的就卡在35岁这个点上。
为什么会卡年龄35岁的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考虑的维度会很多,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个人能花在公司上的时间是不如30岁的人,30岁的人没有家庭,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35岁是不可以的。
去年12月,我有一个案子,对方是一个女性,36岁。我给她推了一家企业,最后谈到录用阶段了,公司答应给她年薪70万。但是因为公司离她家比较远,她就有顾虑,说我家里有两个小孩,感觉去那么远的话,照顾不了小孩,最后拒绝了。
还有一个是,35岁的人没有25岁的人能熬夜。如果你一直在做互联网,每天熬夜,坐在办公室,缺少运动,身体的机能下滑得很快。我认识的32岁的(互联网人)体检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脊椎问题,有些人心脏也做过小手术。他们的工作强度很大。
因为互联网压榨的是,你25岁到35岁之间的时间。就像运动员一样,到了这个年龄,你就真的没有办法再突破你身体的极限。
(这样一来)对企业来说,(聘用)35岁的人,用工风险也在增加。
我招的都是35岁以下的人,35岁以上的很少去碰,帮我节约找人的时间成本。我也遇到过35岁的人,他会跟你讲自己的困惑,“我接下来去哪比较好?”你能感受到他很焦虑,比如不停地问你,“这个流程怎么样了?”你就能明显地感觉到他是比较被动的。
因为他知道大厂已经容不下他了,他们身边的人就是案例。现在互联网大厂平均年龄30、32岁,那35岁的人都去哪了?互联网年薪百万的人能拿几年?大多数人拿不了几年。
刚入行的时候,我也不懂,会把35岁人的简历给人力。但是慢慢地,你就知道给过去也没什么反应。老板会跟你说,你找一点35岁以下的人,你推35岁的干吗?找一些年轻一点的、有潜力的、发展速度快一点的。
我们也是被社会训练出来的,谁训练我的?就是面试官,如果有面试官愿意看38岁人的简历,那首先要打个问号,他只代表他个人,不代表整个行业。
我们猎头行业也会有(隐性的)年龄限制。从商业角度来说,这很正常,资本就是逐利的,没办法。但是从人的情感角度来说,这个社会很残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除蒋胜男外,皆为化名)
责任编辑:彭玮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