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众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的电视剧中,“上海制造”并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浦东》,有着宏大叙事的构架与线索,又不失细腻的工笔。它以金融业视角与从业者独特的命运跌宕,展现了浦东于改革潮中的大变迁,以此见证上海逐步成长为全国经济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艰难而伟大的征程。
金融行业视角下的历史风云
选用金融业视角,高度契合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又极具艺术表现的挑战性。《大浦东》的故事跨度从1986年到2017年,还原了其间诸多特殊节点的历史事件,围绕它们展开剧情。开篇第一幕正是中国金融史上的重大里程碑———1986年邓小平赠送给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一张中国飞乐公司的股票。个体命运在此历史背景前打开———金融专业学生赵海鹰目睹范尔霖在仅14平方米的静安证券营业部办理股权变更,之后,范尔霖听说财大课堂用实际案例进行情景操作,便派代表前来观摩,在中国学生身上看到中国金融业的希望。赵海鹰、陈梦蕾、谢天阳、杜黎等毕业生,面临着去美国华尔街寻梦还是留在上海发展的抉择……
1990年中央决定浦东开发开放,从此改变浦江两岸之巨大落差。剧中,上海外经委领导赵国平也即海鹰的父亲获悉邓小平即将视察浦东后,在烂泥渡路上听众人关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议论,也是对当时市况的真实回溯。电视剧前几集中出现不少改革开放真实案例,真实人物如设计杨浦大桥的林元培、《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大上海》大报告的作者林同炎等或直接亮相,或将一些相关史料轶闻呈现在人物对话中,加强了时代背景的厚重感。
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第三集中,一场征求关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方案意见座谈会上,持保守立场的经济学教授、现身说法的上海首家股份制试点企业总经理、解读政策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处代表等争论不断,触及当时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真实反应。随着剧情进一步展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都一一再现历史的风云激荡。而金融危机对于上海的影响也成为一大看点。以金融业视角贯穿全剧,可见《大浦东》宏大的叙事格局和精准的叙事策略,作为一个横切面,它也恰当地表现出浦东改革开放过程中城市基础建设和景观面貌的巨大变化,用镜头语言带观众深情回望杨浦大桥、东方明珠、浦东机场等城市建筑。
人物欲望选择下的命运沉浮
《大浦东》聚焦一代金融人的成长,围绕亲情、友情、爱情展开叙述,更深刻探讨了金融人的欲望选择与职业操守,通过不同的选择呈现了他们命运的沉浮。
赵海鹰、陈梦蕾、谢天阳、杜黎都脱胎于财经大学金融行业,其父辈也多为参与改革开放的国家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而赵海鹰奶妈孙妈妈一家则代表洋泾老街的普通市民阶层。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出场,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带给上海市民的生活巨变。在优越家庭背景和优秀成绩加持下的赵海鹰,其命运轨迹却脱出众人的期待。一心出国得不到父母同意的他,拜托孙妈妈儿子私下违法兑换美元,春生被抓入狱,海鹰被学校处分后冲动选择了退学。而事件的另一参与者谢天阳则明哲保身,最后顺利出国。与海鹰相爱的梦蕾拒绝来自世交家庭的追求者,留在上海静安证券部工作,海鹰辗转来此打杂……
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在开播后的几集中已逐渐丰满立体起来。闯祸后懊悔不已的海鹰茫然若失,退学前在教室外偷偷观望。徐教授给他上了最后一堂课,也是金融专业人最重要的一堂人生课:学金融的人将来都要和钱打交道,会面临种种金钱的诱惑、压力、困境,甚至事关生死抉择,首先要学会坚守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这段话奠定了本剧探讨人性与价值观的基调。剧中台词“上海是投资者的天堂,而不是投机者的天堂”,掷地有声。当然,该剧除了表现主人公事业上的磨砺,还聚焦了他们情感上的成长。
日常生活里的脉脉温情
《大浦东》除了呈现重大历史场景,对于日常生活场景的营造也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孙妈妈一家所在的洋泾街,星光理发店、永春杂货店、公用电话、煤炉上烧煮的美味等的出现,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从主人公学生时代用的二八自行车、旧式收音机、绿色挎包和飞跃球鞋,到工作后静安证券部的柜台、黑板、台灯,带着岁月滤镜的道具让观众不时回望那个时代的城与人。无论是孙妈妈留给海鹰的一碗糖醋小排,还是海鹰为兄弟们亲手“摊”的除夕蛋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仍旧是触动人心的关键。
《大浦东》的宏大叙事触及了都市和时代的命脉,营造了时空的纵深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而芸芸众生贴肤可感的日常生活,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股脉脉温情。
本文由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