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的粉丝们留言说:
我是四川人。出生在重庆,在成都长大。小学的时候上了小社会班,上了口才训练培训班,初中、高中也经常参加学校演讲或主持活动。
从小一直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很标准,直到考了外地的大学后,才知道我的普通话很烂。每次我张口发言时,室友和同学都表示,我的川普说的很正宗,WHAT?老子说的不是普通话么?为什么普通话前面还要加个“川”?语言讲究的是四门功课
语音系统、词汇组成、语法习惯这三要素,是区别不同地域语言的显著符号,最容易先被识别出来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和语法。
个人语音的形成和改变,往往取决于“语言环境”,语言不仅是学出来的,更是用出来的。 好比我们中国人大多数说的都是“中国式”的英语,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去洛杉矶呆上几年,英语肯定溜的一匹。 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
语言学习讲究四门功课,“听、学、说、用”,听与说相结合,会听是前提,听得到,才能学得会,所以很多先天聋儿会有“十聋九哑”的说法,因为他们听不到,所以无法进行模仿和学习。同理,学习普通话,也需要听到发音正确的普通话,才能纠正自己方言的发音。
一个人从方言改为普通话,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口音问题”?
语言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为啥子我类噗通发花音跟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有辣么大的区别?”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分析可能原因,就是你所身处的环境当中,你听到的所有人都这么发音,从小到大也是这样学的。即使你学会了单字、词组的标准发音,但是在口语的语流、语境、愈发习惯中,还没有彻底改变,也就是语言的固化习惯在干扰你。
不同地域的方言,改学普通话,都绕不开语音的问题,突然改变你多年形成的发音习惯很难么?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民国时期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教授在学习语言方面绝对是开了挂的,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注意,是世界,不仅是国内各种方言,这位天才,学外语的能力也是超能的。
有人用相声《地理图》吐槽,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出清华门,走清河,沙河,昌平县,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过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行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这一路撒丫子就走了半个中国,每到一地,必用当地方言土话,吃喝玩乐、结亲交友不亦乐乎”。据统计,赵元任教授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可见其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
根据这位天才的总结,语言学习就是语言系统打破,重建的过程,迅速地解析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理清语素脉络,并总结出学、说、用的规律。
学以致用是语言最后的重点,听得清,学得会,最终的目的是说得出。有人说学习新的语音系统,需要忘记自己多年形成的发音习惯,这个有点矫枉过正了,学习语言不是为了替代原有语言,况且,多年养成的语言习惯,已经根植在语言思维中,语音发音器官的肌肉也形成记忆了,那能说忘就忘。所以,我们从学习的最初开始,当一台“录音机”认真学好声、韵、调的分类发音方法,掌握常见的音变现象及规律,然后当一台“复印机”掌握标准发音的节奏、呼吸、共鸣、语法,最后当一台智能“音箱”,达到自由交流的目的。
他女儿的英语不及格!哈哈
那么回到最初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你学的普通话为什么被称为“川普、广普、陕普”呢?
因为你学的还是皮表,是最表面的语音模仿,例如川普、广普,拆开每个字的发音是标准的,每个人都听得懂。但到了口语中的词组、长句时,明显和普通话有很大区别,其声调,音量,节奏、共鸣等语素中又明显带有原有方言的痕迹。
快速学习的最有效方法,还是要从听解决,分辨出自己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哪怕非常细微的差别,各种视听媒介都是最好的工具,比如电视,新闻等。然后从自己方言中最基础的语素进行模仿,声母、韵母发音,鼻音前后发音,还有构音器官的肌肉控制改变,比如舌尖,舌根发音矫正,软腭、会厌的气流控制等,发现问题后要针对性的练习,相信很快就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了。
最后说明一下,本人觉得“川普、广普”等语言,也算是一大语言特色,也很好听啊!只要不影响正常沟通交流,也无不妥,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语言历史悠久,每个地方的语言都承载着地方文化的渊源,普通话只是为了方便不同人的统一需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