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像都很好吃,和军队一起品尝。
朋友们好,这里是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姿正腔媛工作室“晚餐加点料”。今天的话题跟一个人有关,他非常有名,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就是莫言。更有意思的是,莫言不再“莫言”,他开公众号了,说“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若用一个词来形容此事,“迟而不晚”甚为贴切。如今,微信公众号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早已成为创业者眼中的“红海”,是为“迟”也;截至目前,莫言的公众号共有2次推送、4篇文章,每篇都轻松获得10万+的阅读量,媒体的相关报道与评论也纷至沓来,显示出这位诺奖作家相当强的影响力,是为“不晚”也。
从公号的推文来看,“迟而不晚”的背后是“有备而来”。质朴的文风,简约的排版,俏皮的表情包,精心制作的音视频,无不契合移动互联网平台的阅读习惯。“饭量大,睡眠少,体力好”“为什么想开公众号?向年轻人学习”“我是一个66岁的年轻人”……一句句风趣而真挚的话语,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具亲和力的莫言。
拥抱新媒体,莫言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2019年年末,莫言和朋友王振开设了书法公众号“两块砖墨讯”,“以此为平台与书友文朋通声气”。去年9月,他入驻抖音,推荐获诺奖之后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现在开通公众号,坚持每周一更,是莫言进一步拥抱新媒体,更是进一步贴近年轻读者。在快节奏的当下,相比阅读长篇巨制,年轻人可能更喜欢短小精悍的推文;相比“我买了莫言的新书”,年轻人可能更兴奋于“莫言回复了我的公号留言”。
目前各方反应热烈,书迷粉丝很激动,“这么近地接近莫老师,倍感幸福”;公号作者很骄傲,“我和诺贝尔文学家干一个职业”;媒体评论员很期待,“他要怎么与年轻人‘打铁’”。莫言公号已推出的两篇推文——《终其一生做个平凡人,有错吗?》和《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篇幅不长,配有音频,话语轻柔,有少时听老人讲故事之感。“使自己变成一个高尚的人,变成一个有情趣的人,变成一个能够跟他人更好地相处的人。这是我认为的文学的最大意义”,类似这样的人生感悟,平实而深刻,很好地回应了年轻人的疑惑。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是个文化问题,也是个心灵问题。今年年初这一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被置顶的一条是,“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某一瞬间可以向文学敞开,那我们所感到的那种破碎和孤独感,它就可能得到陪伴或消解”。这,与莫言的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莫言开公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公号的诺奖得主,更在于人们内心的文学情结,以及激活文学氛围的希冀。想起那家开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乡村书店,2000元的日营业额中,打卡游客购买咖啡占比还不到一半,因为当地人在买书。可见,经典作品始终会有自己的读者,而文学始终是人们心底的柔软。
就在昨天,知名作家贾平凹也入驻抖音,直言“刚学会写作就老了”。文坛大家拥抱新媒体,走近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人生感悟,实为人所乐见。当然,“和年轻人聊聊天”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曲高和寡不行,假借他人不行,过于商业也不行,得有“敢将真话示天下”的耿直,还有“骂声如肥催大树”的涵养。期待更多文坛大家“和年轻人聊聊天”,答疑解惑,沟通交流,让更多人爱上阅读、爱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