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四川10年来,汶川地震伤员400多人站起来帮助跳起来
沈阳骄傲!乡音不变的80后,“阳光哥”说:“我将成为生命的支点,让折翼的天使再次飞翔。”
“听家乡话真的很老很亲切。我们专业特别冷淡,经常在背后工作。“512”汶川地震发生10年后,可以被主要媒体团体报道。我认为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没想到会引起家乡媒体的关注。很特别
”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防灾减灾日前夕,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进行了一次跨越2500公里的特殊采访,电话另一端是操着东北口音的地道沈阳小伙儿邹有策。10年前,他作为假肢矫形师来到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从此化身地震伤者们的肢体工程师在此扎根。10年来,被地震伤员视为“阳光”的他帮助400多名伤者站起来、跑起来,其中,有人成为著名的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还有人成了赫赫有名的“无腿蛙王”。
转折:汶川地震后义无反顾从北京去四川
电话接通时,尽管这次特殊的连线跨越了2500公里,但镌刻在心底的乡音瞬间抹平了邹有策和记者间的距离感。
80后的邹有策告诉记者,他大学学的是假肢矫形专业,2006年毕业后留在北京,在一家假肢销售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技术培训和高档假肢的安装调试等技术支持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截肢伤员在重庆、广州等地医院救治后,陆续被送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当年10月,邹有策来到了成都,这是他第一次去四川。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当时父母都强烈反对,但我只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就瞒着家人来了这里。”邹有策告诉记者,尽管已经过去了10年,但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踏入医院的那一瞬间,整个一层楼全是受伤的娃娃,最小的还在上小学,当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那阵子自己的内心挺沉重的,总想着往家里打电话,电话中常常翻来覆去地告诉父母,只要全家人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邹有策告诉记者,当时,偌大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只有他和来自香港的何锦华教授两名假肢矫形技师,他们要面对60多名急需安装假肢的汶川地震伤员。由于听不懂四川话,与伤员交流时需要找会普通话的同事来翻译。
邹有策表示,当时心里一直在想的是,把假肢尽快帮伤员们做出来,让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10年来,他帮助400多名地震伤员站起来、跑起来,守护着他们不再倒下。
经历:
10年来“邹哥”成了截肢伤员的“阳光”
邹有策最初是作为假肢销售企业的代表,来到四川负责假肢安装调试。后来,他离开公司,加入“站起来”公益组织成为志愿者。再后来,因为长期派驻四川省人民医院川港康复中心,他又被川港康复中心骨科收编。他打趣地说,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正规军还是游击队,他干的事从没变过。不同的是,现在的邹有策早已不是孤军奋战,川港康复中心骨科康复团队及假肢矫形团队已拥有11名医生及技师,具备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实力。
目前,邹有策仍肩负着给汶川地震伤员安装与更换假肢的重任。伤员中有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体仍在发育,短短几个月高矮胖瘦就会变化。邹有策要做的不只是帮他们装好一副假肢,还要定期给他们调整假肢高度、接受腔大小,并帮他们制作合适的接受腔。
“假肢与身体接触的地方就是接受腔,大小必须和残肢契合。不然,就好比穿了不合脚的鞋,如果人变胖了穿上就会痛,如果人变瘦了一穿就掉了。”邹有策表示,实际上,这10年来,他一直在做的,就是让这些伤员所穿戴假肢的接受腔更合适,一旦不合适了,就得重新取模,制作新的接受腔。
不仅买了房,还买了车,如今邹有策已经融入了成都这座城市,不变的是满口的家乡味。对于为何选择扎根成都,邹有策说:“10年前所受的触动太大了,当时这些娃娃们都管我叫‘邹哥’,这一叫就是10年,我觉得我已经没法儿走了,如果我走了,他们该怎么办?”邹有策坦言,之所以选择坚守,是因为这里离这些娃娃距离更近,一旦假肢出了问题,他可以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之前,经常有伤员对他说,邹哥,你就是我们的阳光。
欣慰:
受伤娃娃们的精彩人生超出想象
10年相伴,当年的娃娃们已顺利长大成人。细心的邹有策记得他照顾过的每一个地震伤员,并与他们保持着联系。让邹有策欣慰的是,目前,这些娃娃的精神状态都特别好,自信、阳光,一想到他们,邹有策就觉得没有任何理由去懈怠。
“夹缝男孩”郑海洋地震发生时17岁,上高一,现在他是某残疾人医疗康复平台的创始人;龚桂林现在在一家医院做康复治疗师,抚平别人的伤痛;“总理让路女孩”宋馨懿地震发生时3岁,现在是成都棕北中学初一的学生,钢琴八级,十分开朗外向;右大腿截肢的王睿现在是著名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曾斩获国际乒联残疾人世锦赛和仁川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冠军;失去双腿的小伙子代国宏成了赫赫有名的“无腿蛙王”,曾获全国游泳锦标赛蛙泳冠军,打破全国纪录;右小腿截肢的赵秘从2014年开始接受轮椅网球训练并进入四川省运动队,5个月前转练滑雪,现在已进入国家集训队,极有希望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北京残疾人冬奥会……
“我陪这些孩子一起长大,他们陪我慢慢变老。我祝福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过上彼此相爱的幸福生活,一起面对困难,不离不弃!”邹有策说。
乡愁:
为了受伤孩子甘愿承受思乡之苦
随着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最近,邹有策接受了多家媒体的轮番采访,其中不乏央视的关注。“表姐看到网上的报道后,一边儿看一边儿哭,给我妈打电话说,这孩子在那边真是太不容易了。”邹有策表示,此前,家人虽然知道他在医院工作,但不知道实际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他也很少去谈。
最近,不少人都劝邹有策将自己与地震伤员相伴10年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但他担心会写得太催泪。眼下,与写书相比,邹有策的终身大事成了父母和伤员们最挂念的心事。“我现在还是单身的状态,父母总说要是有媒体采访的话,就说说这事儿,让他们帮着张罗张罗,还有不少伤员盼着喝我的喜酒。”邹有策笑着说。在邹有策的朋友看来,这很可能是个“世纪难题”,因为他已全身心投入了工作。
每次面对记者,邹有策都会主动提醒对方,要提到他是沈阳人。“我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给咱沈阳人长长脸。”邹有策表示,身在成都,对家乡沈阳的那份思念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我特别想念沈阳,也惦念在沈阳的家人和朋友,但既然认识了这些娃娃,实在没办法离开他们。”邹有策表示,他最想吃的就是妈妈炖的大茄子和芸豆,在成都,想家的时候就会去吃一些东北菜。此外,平时也会和父母煲煲“电话粥”,一唠就是一个多小时。在邹有策看来,这就是一种幸福,和金钱、权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我从事的是一份雕刻生命的职业,石膏在我手中演绎着生命的维度,寄托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肢残患者的关爱和对人性美的礼赞。我愿做他们的生命支点,让折翼的天使再次飞翔。”邹有策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