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地方人的饮食观念和习俗,都会受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淮安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又是商贾云集、文人荟萃的南北要冲,2000多年的历史沉积,形成了淮安民间饮食独特的一面。
一日三餐,“两粥一饭”是老百姓一年四季的生活常态。清雍正五年(1727)生于淮安府山阳县的阮葵生有《吃粥诗》云:“香于酪乳腻于茶,一味和融润齿牙。惜米不妨掺菜豆,佐餐少许抹盐瓜。”他就喜欢吃加了菜豆的粥,这不全是要省点米,作为湖南学政的儿子,自己也是刑部侍郎,他喜爱食粥,当然是从养生角度考虑的。生于淮安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的宋代著名的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淮安民间煮粥的花样很多,常规的有米粥、棒头面粥、小麦糊粥、荞麦面粥等,讲究一点的在粥中加上菜豆、花生、白果、莲子、百合、苡仁、红枣、银耳、山芋、山药、芋头等。至于“饭”的概念,通常仅把白米饭称为“饭”,这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还有些人家把糯米制成糍粑、油糕、枣泥糕、梅花糕、八珍糕、年糕等,用元宵面煎成粘饼。
淮安民间更为特别的是时令不同,饮食风俗也不尽相同。
大年初一 家家户户都要备上饺子和汤圆,饺子称“弯弯顺”,汤圆称“元宝”,反映了淮人祈求吉祥安康、财源茂盛的新年开始。主食米饭、包子都是年前做好的,叫“隔年陈”,寓意今年吃不完,明年接着吃。
正月十五 民间称为元宵节或小年,早吃汤圆,晚逛灯会。
二月二 这是淮安人过年的最后一天,一家人尽情地吃、欢快地乐。因为这一天叫“龙抬头”,该下地的将要忙于春耕,要出门的将离家远行。《本草纲目》记述:“今淮扬人二月二,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大概是二月二吃茵陈饼有防病一说。
三月三 柳絮飞舞,万物复苏。淮安城内人一般会去三湖(月湖又称万柳池、勺湖、萧湖)或城外三湖(西湖、胭脂池、山子湖)游逛,这叫踏青,外带放风筝。戴复古《上巳宴万柳池》云:“三月春光,山阴何似山阳。”诗人赵嘏《东望》云:“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边载酒船。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当然,农历三月三,也是清明前祭扫坟茔的时期,烧纸祭酒,上供的菜肴中定有白菜烧豆腐。
五月初一 这是东岳庙出会日。这一天五彩缤纷的旗幡、高跷杂技、花船花鼓、吹奏十番、传统小吃争奇斗艳,热闹一整天,商家总会借此发个小财。
六月初六 吃炒面,这时麦收已经结束,各家将面粉炒制出香,加上红糖、开水食用,既经济,有可口。
立秋日 必吃西瓜,称“咬秋”。
七月半 中元节,淮安人非常重视这一天。家人总会做几样祭祖的特殊菜肴,烧纸祭酒放焰口。
八月十五 团圆节家人欢聚度中秋,隆重仅次于春节。除饮酒赏月吃月饼外,还有吃蜂糖糕、放白兔灯的习俗。各家总要做一些大小不同的甜饼“敬月”,然后一家老小再分吃“敬月饼”。
九月初九 重阳节,蟹肥菊黄,晚辈们给长辈送点心,文人赏菊赋诗,品尝文楼汤包。还有重阳会友,大江南北知名人士不期而来,登龙光阁、紫霄宫。
冬至 称大冬,这一天淮安人不会忘记大肠烧豆腐,究竟何故,不得而知。
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 按“官三民四龟家五”分别送灶,以体现官绅与民众之间的等级。送灶后扫尘,办年货,做馅心,蒸点心,大烧大煮,备年夜团圆饭。《猗觉寮杂记》记:“淮人岁暮,家人宴集曰泼散,韦苏州诗‘田妇有嘉献,泼散新岁余。’”淮地风俗:年前,亲友邻里间,相互送年糕包子茶食、炒货咸货熟食,以通有无,叫“泼散”。
除夕 桌上定有鱼和肉圆,寓意“年年有余、团团圆圆”。
另外,淮安不按时令的饮食也很有讲究。女儿怀孕足月前,娘家要送催生礼,有桂元、蜜枣、莲子、银耳等。分娩后,送月子礼,有茶馓、挂面、红糖、鸡蛋、草鱼、母鸡等。小孩三朝、满月都办酒席,名曰“吃了三朝酒,备好满月礼”,体现了淮安人的“礼教”。逢十年整生日一般都要大宴宾朋。对年过六十的老人,还有做九一说,主家要备好寿桃、寿面、寿碗供人“讨寿”。城乡饮食习俗亦有区别,时令不同,主食和点心的喜好也不同。如响铺街上黄氏震丰园的馄饨,夏天“炝饺”就受欢迎,“汤饺”则四季不分。
来源:文史淮安网
【走进淮安区】“走进淮安区”带您走进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为您提供当地新闻资讯、国内外热点新闻和服务信息。了解更多,可在豌豆荚、腾讯应用宝、360手机助手以及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等下载“走进淮安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