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兮 (微信公众号:自美体)
编者按:
就在几天前的8月1日,日本《紧急地震速报》APP预测在东京湾将会发生9. 1级地震,而东京和关东大部分地区的地震级数也将达到7级,消息随即被删除,但这一大乌龙的消息还是在短时间内引发了骚动混乱。
网友甚至戏称:“实际上已经发生了7级地震,现在的日本已经沉没了,日本人也已经死了。有人说能力者穿越回去阻止了一切的发生。还有人说世界已经分为了两个世界,只是现世界的人还不知道而已。更有人说其实自己就是能力者,只是记忆被抹去了。”
神吐槽,但对于“日本沉没”,这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开这样的脑洞了。
日本一直是一个敏感的国家,所以讲述此片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到某些政治问题,这种在所难免很显然是日本政府以及影片本身关注的问题。
《日本沉没》是小松左京于1973年3月出版的一本科幻小说,同年年底,同名的电影放映了,无论是书还是电影都获得了相当骄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这本书的诞生以及取得这个成绩的背后潜藏着许多日本人的现实思考。
首先,日本四个岛的确处于地壳运动的中心地带,地震,海啸以及火山都有摧亡日本的可能,所以小说的创意决不是空穴来风,所谓科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是一种预言。其次,1973年处于日本大规模复兴的时期,战后的反思犹为强烈,对人生命的体悟可能更为透彻与真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沉没》一书所反应出来的危机感,民生感,以及日本政府与其它邻国之间的关系都是日本民众普遍要考虑的问题。换句话说,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完全从战后失败的阴影恢复民族自信,所以便希望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可以得到邻国的援助,但所犯下的罪行却使得他们心中不敢奢望援助的可能。于是,绝望的心情笼罩着当时的日本,这种灾难片的产生一方面迎合了当时日本人的心理,结尾处又适时地提出依靠自己的力量,于是无疑此片极具现实意义,其成功是必然的。
但到了现在,此片的现实意义已经随着日本的重新崛起而淡化,所谓的日本沉没恐怕只是一个若干年后的情况,追求更现实物质的日本人似乎也失去了当时的优患意识,所以此重拍版在某种社会心理上已经是毫不占有优势的。
(在日本,此类的影视剧作品有很多,诸如动漫作品《东京地震8.0》等)
抛开社会心理问题回到影片本身,明眼人一看便是,这是一部极常规的灾难影片,两条线索并行着,一条是上层决策者们对灾难的态度,而另一条则是平民百姓对灾难的态度。片中草剪刚扮演的小野寺则将两条线索连接起来。
上层决策者们对灾难的态度是官僚与积极的对抗。一般的灾难片对上层决策者都会设立出这样的正反双方,这一点勿庸多言。但影片中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首相前往中国谈判的时候飞机失事了,二是美国抛售了日本的股票。我们知道,对于日本来说,中国依旧是日本不二的避难场所,但首相飞机的失事很明显是让观众认为日本人无法在中国立足,这依旧是历史原因,由于其首相扮演者酷似小泉,我们似乎感到了编导们暗藏的谢罪之意,当然,这并不是很明显的,影片中更没有实质性地指出中国的态度来,这与1973年版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可以说,编导们很务实地根据预言而替政府肯定了日本人灾难时的唯一收容之地,那就是中国。
美国一直是日本经济的最大合作伙伴,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似乎控制着日本多方面的建设,经济到军事,等等。但美国显然扮演了一个落井下石的角色,大量抛售日股的行为无疑是令日本这个国家从地形上到经济上的全面毁灭。编导安排这样的情节无疑是对现代日本政府过分依靠美国而提出质疑,更是对战后美国一直对日本的介入而产生的不满情绪的喧泄。
从编导的角度来说,似乎提出了一个更有政治意义的行为准则,即亲邻(也不到于灾难来临时再抱佛脚),疏美(严防落井下石的奸商行为)政策。但此片毕竟不是一部标准的政治片,其灾难的本质令所有观众应当注意的还是人的生存问题,于是,在没有土地避难,没有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剩下的便是人物,或者说是日本民族的精神力量了。这才是片子中最要表达的东西,于是,自救成为《日本沉没》这部片的主旨,这也是这个题材一直贯穿下来的主题,恐怕即便以后再翻拍,这个精神主题是不可能改变的。
前面说了,影片中分为两条线索,上层决策者以及下层百姓的反映,而连系这两条线索的人物是片中的小野寺。围绕小野寺身边的人物关系以及小野寺精神实质的转变都是影片的重点,也因此而产生诸多细节以及剧情的发展。
影片基本上是按照三段式来架构剧情的,即提出问题,建起各种人物关系,然后是让问题恶化,各种人物关系在恶化中更加紧密起来,最后是解决问题,而两条线索通过小野寺结合在了一起。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小野寺本想一走了之,但由于女友坚定的信念以及战友誓死保卫家人的信心令他产生了思想上的转变,于是他成为了拯救日本的最后英雄。这是主线人物的变化,很符合一般影片,但我们会发现,除了小野寺以后,所有其它人物都是不变的,这显然不利于一部灾难片的群生相的反映。
在美国的灾难影片中,线索是绝对多重的,而且每条线索中的人物都是异常丰满的,性格思维上变与不变的安排本身就千变万化,所以,我们很容易被剧中的情绪所感染,但《日本沉没》一片就显然逊色了许多,尤其是许多美国灾难片冲击下的观众,似乎已经不能被这种简单的情节所带入了,于是,最后拯救一节没有激起观众的任何感动。
从整个剧情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人物也是极为常规的,造不成任何感动的效应,所以此片在这些方面,即电影的基本设置方面没有任何突破,再加之上文所说,社会心理已与1973年大为不同,所以此片只能沦为平庸之作。
但客观的说,影片中影像还是相当精彩的,所有的视觉特效并不能引起笔者的兴趣,但其置景绝对是一流的。日本人也许类似的题材拍摄得过多,末世的镜像所以向来是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无论是飘飞的火山灰,还是临海的断路以及破败后的城镇,灾难时的集中营,这些绝望的镜头语言都禀承了日本片一贯的影像风格,其造型感还是相当有震撼力的,可惜只是太少,而且过分却无法令人惊艳的视觉特效冲淡了那种末世的宁静与悲凉,这绝对是本片最大的遗憾。
日本沉没也许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预言,但笔者对这个民族常存的忧患意识还是抱以赞许的,除了自然界的不可避免的因素以外,日本人对本民族在世界中的角色同样抱有忧患之意,这恐怕便是日本人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