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士龙演奏“逆行”战争“瘟疫”一线
黄航《传染病》一线媒体记者采访报道摘要。
在对抗传染病的黄冈保卫战中,书生成为战士,勇士在“逆行”。
400多名黄冈本土媒体记者当仁不让、尽锐出击,1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先后不惧风险、逆行而至。他们并肩作战,深入一线,以手中的笔和镜头为武器,在黄冈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录特殊历史,讲好抗疫故事,传递抗疫精神和抗疫力量。
到战“疫”一线去
1月24日,全省宣布启动一级应急响应,黄冈新闻工作者也迎来战“疫”大考!
当天是(除夕)夜,黄冈日报社20多名记者编辑彻夜未眠,在医院、物流园、高速收费站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等地深入采访,推出“奋战在子夜— —辞旧迎新的零点见闻”专题报道。抗击疫情战役打响以来,这种通宵达旦的工作状态,对于黄冈日报来说是常态。
“1月23日,报社党委通过内部微信工作群发出紧急呼吁:成立新闻宣传突击队,号召大家积极报名加入。截至当晚10:00,有70人主动请缨,报名参战。”黄冈日报社负责人介绍,在抗疫宣传报道中,报社每天有30多名记者冲锋在前,高峰时50多人奋战在一线。
同一天,黄冈广播电视台紧急部署报道安排。接下来的40多天里,黄冈广播电视台50多名记者不分昼夜,战斗在一线新闻现场。从深夜的重症监护室,到凌晨的物资捐赠点;从风雪中的交通卡口,到冷雨里的转运途中;从实况直播,到现场连线,处处闪现着他们忙碌的身影。1月底,黄冈疫情严峻,形势危急,处于全面暴发阶段。
越是艰险越向前。危急关头,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逆行而至。
1月29日,新华社第一时间在黄冈设立前方报道组,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政采室副主任邹伟带队,徐海波、骆慧、张愉承、叶心可、陈圣炜等人分赴黄冈各县市区采访,成为最先一批到达我市的国家级媒体记者。
“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战士。”湖北日报黄冈分社社长王兵,告别刚刚做完手术的父亲和妻儿,毅然来到黄冈。他带领分社记者柯利华到医院、社区、企业采访,推出了《黄冈:老区战疫“烈”》《老区又打出一群“男将” “女将”》等系列作品。
从正月初一至今,湖北广电台黄冈记者站站长刘骞在黄冈坚守直击抗“疫”已经45天,他6个月大的小女儿在襄阳,大儿子在外省读书,爱人在武汉,一家四口人相隔四地。他说:“记者这个行业,要么不干,既然干了,有危险也要上。不然,自己也会遗憾。”
出发、出发,冲在最前线;记录、记录,贴近零距离。
1月28日,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正式启动,黄冈广播电视台记者吴佑喜在寒风中守候5个小时,近距离直击收治过程,记录下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收治首例患者》的珍贵镜头。
湖南日报摄影记者辜鹏博在黄冈前线已奋战近1个月,多次进入ICU采访,与病毒进行贴身肉搏。为了节省一件防护服,他去医院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湖南卫视记者白云龙曾是一名驻地在湖北的空降兵,他带着对湖北的深情主动请战,先后3次参与抗“疫”采访,把镜头对准一线医务人员。
“新闻也要跟时间赛跑,跟病魔赛跑,我怕来不及,我必须快点、再快点,离现场近点、更近点。”全力以赴、不畏艰险, “黄冈保卫战”中,新闻战士勇敢“逆行”的战斗英姿,成为抗疫战场一道亮丽的风景。
讲好战“疫”故事
这是一场同舟共济的人民战争,人人都是战“疫”英雄。
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乡医邢锦辉一家6名医护人员全部战斗在治疗前线,顾不上80多岁的双亲;黄冈市区志愿者钟鹏的团队,连续一个月每天免费送出13000多份盒饭,只为让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卡点值守人员吃口热饭;各商超采购员和小区代购员风里来雨里去,为群众采购生活物资,让坚守的老百姓吃下“定心丸”;湖南永兴县村民一家一户捐赠两万斤蔬菜,不远千里送到黄冈;同是革命老区的广西百色市企业、爱心人士和农民,短短几天完成200余吨果蔬的采收、包装和冷链贮运,飞速运抵黄冈……
平凡的人们,总是给我们最多感动,一个个奋战在基层的普通人构筑起了最坚强的防疫战线。疫情发生以来,新闻人纷纷将镜头对准基层一线。
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社长贺广华两次带队报道黄冈疫情防控工作,他先后深入黄州、团风、麻城的集中隔离点、村庄和社区等防控一线,采写出《黄冈战“疫”,防控更严更实更细》等报道,再现了黄冈从严从紧从细抓牢农村疫情防控的做法。
因疫情滞留在蕲春县的新华社记者骆慧意外成为“疫”线前沿记者,近距离体会着疫情“重灾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她拍摄的短视频《乡邮员的“百变”邮包》,讲述普通人的战“疫”故事;站在蕲春县与浠水县交界的卡口前,通过新华视点微博、新华网等平台向外界展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民警日常。
2月26日,经济日报社记者柳洁在黄冈度过了他的39岁生日。这段时间,他和同事周琳、乔申颖一起,深入黄州、罗田、蕲春等地,采访医院救治情况,了解基层集中隔离点的运转,走进村庄值守卡点与多位农民交谈,采写了《黄冈:织牢乡村防疫网》《中西医结合显身手》等多篇报道,并推出了多条新媒体产品。
1月27日,荆楚网记者胡小军一整天来回往返与浠水县关口镇镇防控指挥部、夏冲村和卫生院,抢拍下副院长陈慧敏接诊防“疫”的真实瞬间。1月28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V记者徐新晨实地探访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向海外现场连线报道集中救治情况;2月11日,农村新报记者吕博林走进浠水县蔡河镇古景山庄生态农业合作社,与理事长何俊面对面交谈,了解农村养殖业的防疫和农产品销售问题。和他们一样,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记者江发权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把老区人民抗击疫情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黄冈日报社童婷、商中胜、瞿慧一、方娴、陈爱武、张松林等一批“新闻突击队”队员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采写的《昼夜鏖战‘小汤山’》《重症病区庆新生》《昨夜,列车为她一人停靠》《“小汤山”里真情涌动》等稿件,讲述了“黄冈保卫战”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与此同时,黄冈广播电视台记者徐高元、何启明、熊蔓、孔紫、童话、袁木等记者,在市中医医院、区人民医院、惠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和隔离点之间奔波穿梭。他们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纷纷将镜头近距离对准病区社区小区、商超药店、派出所等公共场所,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精彩瞬间。
黄冈日报沈红星是在除夕之夜深入全市首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采访的记者。有人问她,面对确诊患者,你不害怕吗?她说,新闻就是命令,战场就是现场,只有离现场更近,才能把最真实鲜活的故事讲出来。医护人员是用生命护佑生命,不讲好他们的故事,就对不起这份职业。
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一件件作品,一篇篇报道,唱响了共同战“疫”的黄冈声音,凝聚了疫情防控的黄冈力量。
积聚战“疫”力量
3月6日,黄冈广播电视台发布的抖音作品《兄弟加油,胜利就在前方》,引发网友强烈共鸣,半天内阅读量超过2000万人次。网友们纷纷留言“黄冈人好样的”“黄冈加油”“一起期待春暖花开”,不屈不挠的老区精神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英雄黄冈,不胜不休。唱响主旋律,是新闻记者的使命。
自1月29日开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持续聚焦黄冈抗疫斗争,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中心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频频派遣记者深入采访报道,先后在《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新闻30分》《新闻1+1》《东方时空》《中国电影报道》等重点栏目中聚焦黄冈,《新闻调查》专题推出《黄冈战“疫”记》真实再现黄冈抗疫历程,报道黄冈一线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村(社区)防控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和英勇事迹,充分展现老区人民同舟共济、攻坚克难抗疫情的精神风貌。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徐海波扎根黄冈40余天,刊发各类稿件百余篇条。他敏锐地抓住“农村这片被遗忘的角落”,采写评论《疫情防控别把农村漏了》,使新华社成为国内首个呼吁重视农村疫情的媒体。他三次走进黄冈堵城镇叶路洲村,采写通讯《‘抗洪精神’到‘抗疫精神’ — —一个长江边村庄的众志成城抗疫路》,解密黄冈抗疫“密码”。
正月初一起,山东援黄医疗队随队记者王凯、孔冠军、刘洋、贺辉等9人,不畏艰险,第一时间赶到黄冈。40多天来,他们从现场将黄冈抗疫一线的最新进展、记录感人瞬间,传播到齐鲁大地。
湖南日报黄冈火线“尖刀班”首席记者邹晨莹说,每当她看到专家走出红区满身湿透的时候,看到患者举着拳头说“中国必胜”的时候,看到护士拖着沉重的垃圾袋说“不管多难多险,都必须有人干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作为记者,她要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再现这种温暖的力量,再现湘鄂一家亲的伟大情谊。
战“疫”期间,我市党媒主动适应受众信息需求,深度推进媒体融合,着力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坚持移动优先原则,重构采、编、发流程,确保新媒体素材优先、编辑优先、推送优先;坚持回应群众关切,普及传播疫情防控科普知识,澄清应对不实信息,各新媒体发稿份量与频次成倍增加;坚持采用直播、短视频、动漫、海报、H5等多种方式丰富受众体验,增强传播效果,只为将黄冈精神传播得更远。
驰骋在黄冈村组社区、田间地头的新闻“轻骑兵”中,多了一支叫做“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队伍。他们发挥“主场”优势,着力讲好疫情防控“地方话”。浠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冯伟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和同事带着设备,与医护人员一起吃住在定点隔离点。红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张胜红每天徒步到5公里外的救治点,跟踪报道湖南医疗队和红安医护人员救治危、重症患者情况。蕲春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吕梁,从大年初一开始连续奋战至今,多次进入“红区”和隔离病房采访,用生动的镜头和有温度的文字,把抗击疫情的基层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疫情不散,我们不退!
当前,黄冈正处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勇敢“逆行”的新闻战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疫”新闻宣传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接续奋战,他们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必将积聚起夺取战“疫”全面胜利的磅礴力量!
来源:黄冈日报 编辑:梁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