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只想看一分钟,结果却看了亿秒钟。”
正在占据网民越来越多休闲时间的短视频赛道,近期又现变数——在南有抖音、B站,北有快手之外,微信“视频号”在发力不足两年时间内,日活跃用户已达4.5亿,正实现后来居上。
微信视频号。
然而,继国家对网络游戏“防沉迷”进行严格管理之后,短视频“防沉迷”也有望被纳入监管,这将成为高速成长和激烈竞争态势下的短视频赛道所需面临的一道坎。
据悉,快手和抖音分别于2012年、2016年上线短视频,成长至今各自积累了3亿和6亿日活跃用户,渐渐形成“南抖北快”格局。其他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入局,其中百度“亡羊补牢”,布局“好看视频”,腾讯则“起大早、赶晚集”,早在2013年9月就推出主打8秒短视频的“微视”,之后出于战略考虑又迅速将“微视”边缘化,直到2018年才重启微视,但效果欠佳。疫情期间,腾讯索性押宝旗下微信,再次投入短视频大战,以微信10亿级日活及社交链优势,让“视频号”仅用一年时间即达到日活3亿,而抖音实现这一数据用了3年。
不过,除活跃用户数之外,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也是短视频平台核心指标。目前,微信“视频号”人均使用时长为35分钟,抖音、快手和B站分别达到135分钟、112分钟和81分钟。
但各短视频平台在争夺用户时长的较量中,还要面临“防沉迷”的强制约。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设置了“一周3天,每天1小时”严格规定,要求所有网游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网游“防沉迷”已发通知,短视频“防沉迷”也已在路上。
事实上,在相关部门指导下,2019年3月起,抖音、快手、B站、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就已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应用中,该系统会在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即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
但问题来了,青少年也可能在无家长监督情况下,不选择“青少年模式”。为此,部分平台出于自律考虑,升级了“防沉迷系统”。比如抖音,于今年6月起实施更为严格的青少年保护措施,针对14岁以下实名用户,在告知后为其开启青少年模式,且进入后无法退出。在该模式内,只出现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无法观看直播或充值、打赏。
抖音升级“防沉迷”系统。
还有一道“紧箍咒”,在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明确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须针对未成年人上网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此前,尚未独立设置青少年模式的微信“视频号”,被北京一律师提起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随即,“视频号”更新了青少年模式。
不过,很快有用户实测发现,家长开启“视频号”青少年模式后,若在选择“允许访问的范围”时勾选“全部”(另两个选项为“我关注的”以及“不可访问”)时,孩子仍可以观看到视频号内所有短视频内容,包括那些并不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很快,“视频号”再次紧急调整,可勾选内容缩减至仅“不可访问”和“青少年内容”两项。
“视频号”青少年模式调整前(左)和调整后(右),可勾选内容发生变化。
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观察,当下主流短视频平台正在加紧“打补丁”,如设置独立监护密码防止破解、增加时间锁功能、限制用户使用时长和时段等,对于“防沉迷”丝毫不敢怠慢。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正在成为互联网平台行稳致远的共识。
栏目主编:李晔 文字编辑:李晔
来源:作者: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