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海外抖音TikTok上,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等基建又火了一把,相关视频的阅读量已逾千万。
比如,贵阳黔春立交桥,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最大垂直落差55米,共有11条匝道,8个出入口。这样的场面连“见多识广”的中国人都感叹神奇,海外网友看罢更是大呼“amazing”。
而这,不过是中国基建的惊鸿一瞥。仅以2019年的一组数据来看,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排名世界第一;高铁总运营里程超过3.1万公里,排名世界第一;公路桥80万座,铁路桥20万座,总量100万座,数量世界第一……
与诸多“世界第一”相伴的,还有许多个“世界之最”。中国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世界上最高的北盘江大桥;世界上最长的丹昆特大桥……
一条条纪录是中国实力的生动写照,“基建狂魔”绝非浪得虚名。《华尔街日报》在文章中说, “即使是美国最顽固批评者也会惊叹于中国基建的热烈景象”。
多了解一些美国基建的现状,就更能体会他们为何如是感叹。想当年,美国也头顶“基建狂魔”之名,从19世纪的铁路网建设,到20世纪的州际公路网建设,以及现在已成旅游景点的诸多水坝,都是昔日辉煌的见证。可如今,时光似乎停滞了。
2017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将美国基础设施平均级别定为“D+”,这意味着基础设施条件表现出“严重恶化”,具有“很大的故障风险”。今年,评级提升至“C-”,但依然是“有重大缺陷的平庸水平”。
暴雨致纽约地铁站秒变地下湖
具体来看,近四分之一的桥梁存在问题;超过一半的致命交通事故与道路设施条件差有关;客运列车的平均速度仅为欧洲的一半。坊间有句话说,“汽车跳,纽约到”,说的就是当发现街路坑坑洼洼,那就快到纽约了。
暴雨致纽约地铁站秒变地下湖
外界都好奇中国何以逆袭成为“基建狂魔”,我们不妨先自我解码一番——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道出了中国积极推进基建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惟有打通各类通道,才能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充分动起来,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就拿“四好农村路”来说,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广大客户。这样一来,“山货进城、城货下乡”,“早上进城赶集,下午下地干活”成为平常事。
一些位置偏僻、人口稀少的地区,在修路、架桥、联网等基建上,也没有被遗忘。若以投入产出比来计算,这显然是“赔本买卖”,但诚如网友所言,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因为人民有需要啊”。
如果说“人民利益”构成了中国大兴土木的初心,那么“制造优势”和“制度优势”就是初心化作现实的保障。
平心而论,没有哪个国家不想搞好基建,但任何一项工程都千头万绪,拨款、设计、环评、施工、验收等环节用“一步一个坎儿”形容也不为过。反观我们国家,对于民生工程的投入从不吝啬,而且坚持扶贫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
比如,对于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的补助,已经到了平均工程造价的70%以上。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在建筑材料上基本无需进口。而国内物流体系发达,所有建材都能按时到位。这些供应保证都为建筑企业施展拳脚提供了基础。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所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万事俱备,关键还得有个强大的领导核心将其组织起来。在中国,有了党这颗“定盘星”,我们就可以在有限时间内集中调配资源,将其投入到最紧迫、最重要的民之所需中去。
当然,不论是种种优势的发挥,还是现实工作的执行,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的付出。中国人不仅有艰苦奋斗的品质,更有集体主义的情怀。尤其是在民生工程上,这些特质会被充分放大。
犹记得12天时间建成雷神山医院、10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多少人不顾安危、舍家逆行,“工地上人山人海,上万人同时开工,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在干活!”
支撑中国基建逆袭的因素实在太多,以此对照,西方到底学不学得来?
美国学者在文章中写道:“抛开其他方面不说,首先一点,中国领导人可以全权下令开工建设。”而这样的统一领导,在美国简直比登天还难。
特朗普入主白宫时就曾强调中国的基础设施,并承诺要重建美国,奈何黯然离场。拜登上任后第一时间表示,“中国在基建上的投资是美国的三倍……这让我十分沮丧”,并雄心勃勃地提出了4万亿的“大基建计划”。怎奈共和党上来就泼冷水,认为此举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为”。党争之下,4万亿缩水至1.7万亿,民主党这边有人呼吁干脆抛弃共和党“单干”。
砖瓦未动,鸡毛却已满地。连美媒自己都坦言,每个美国人都认为搞基础建设是对的事情,但现在又陷入了“一个国家,两个愿景”。出师不利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的规划、施工等等环节中,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扯皮、对于私人资本的难以调度等等。
可以说,许多在中国看似轻而易举、理所应当的事情,在美国却举步维艰。处处分权、处处为私、无人担责的政治特点,或有优势之处,但至少在基建领域,会陷入一个低效的漩涡之中。
每个国家的制度与文化都是基于自身土壤生长出来的。很多时候,明明看到了症结所在,也无力改变。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中国基建实力而骄傲,而这背后的种种特色因素,也将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助力中国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