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农村学校而言,开展课后服务时要充分考虑与学生家庭相关的细节性问题:一方面,农村儿童居住相对分散,接送不便;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有的教师居住地远离学校,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也有实际困难。因此,在一些缺乏就近集中办学条件的农村学校,应该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课后服务模式。
第一,村校合作共建课后“云服务”机制。不少留守儿童回家之后无人辅导功课,也无人组织开展兴趣性活动,导致过度嬉戏、荒废时间。因此,可以依托现有的村级文化、信息服务场所,由村里集中组织学生回村后,与学校教师开展线上对接,用课后“云服务”的形式替代在校课后服务。通过这种“云服务”,既可以克服学生归家后无人监管的难题,也可以让教师兼顾课后服务与家庭生活,从而大大提升学生、教师双方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第二,探索组建农村“儿童之家”。部分农村通过整合乡贤、大学生、教师等志愿者团队,改造文化场馆、文体活动场所,打造农村“儿童之家”,为离校返村的学生提供文艺、阅读、体育等方面教育,以及作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推广这类“儿童之家”,既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又可以减轻农村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第三,建设面向留守儿童课后服务的信息化平台。一些地区由政府引导、学校参与,打造了针对农村儿童课后服务的网上儿童之家。网上儿童之家由一个个专业团队以“项目包”的方式组成,包括各种文体娱乐兴趣培养服务、课后作业在线指导与监督、儿童心理教育与疏导服务等。在线课后服务能够集中更多教学、辅导、兴趣培养的课程和活动资源,但是需要借助电子设备,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形成电子产品依赖的问题。因此,各地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由村集体委派专人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同时约束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第四,积极动员家长为孩子提供 “云陪伴”。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父母的缺位——对于那些隔代长辈能够较熟悉使用电子信息工具的家庭,可以由学校、村委会相关人员动员留守儿童家庭多通过视频方式“云陪伴”,父母在线为孩子解答各种学习、生活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加强了亲子关系,也缓解了孩子因离开父母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对于那些隔代长辈无法熟练使用电子信息工具的家庭,就要依靠工作人员利用信息设备帮助孩子与家长实现“云见面”,从而以“云陪伴”的方式慰藉留守儿童心灵。
第五,多渠道整合课后服务资源。一些农村学校条件比较艰苦,缺少课后服务的基本条件。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由县、乡政府统筹协调,为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各类课后服务往往需要整合大量课程资源、信息资源、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资源需要由各级政府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提供。
“双减”让学生从作业题海中解放出来,从各种培训焦虑中解脱出来,更让本来处于弱势的农村学生在获得公平教育机会方面迈进了一大步。通过多元主体合作,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解决农村学生参与课后服务面临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公平化、均衡化。
(作者单位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24日第6版
作者:卢小平 孙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