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梦报国(1961—1985)
寻梦志远(1986—2001)
圆梦翱翔(2002—2014)
逐梦海天(2015—2021)
1961年11月13日,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在南京组建海军特种飞机研究所(七院十所),这就是航空工业特飞所的前身。之后的数年里,特飞所历经两次组建、四次搬迁、七次改建制,先后辗转江苏南京、陕西户县、西安阎良、山东青岛等地,由于一直没有自己的固定研究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航空人一直“居无定所”。
为了研制新中国第一代水上轰炸机,1968年,特飞所选址定点湖北荆门。1969年,他们来到湖北省荆门市罗汉山脚下的海慧沟里安营扎寨,落地生根,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十余载。他们把对航空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凝结在一张张图纸里、一个个零件中、一架架飞机上,以梦为马,飞奔驰骋,在航空报国的征程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从1961到2021年,特飞所已经走过了60年,流逝的岁月都化作了再次腾飞的积淀。当我国第一代全天候反潜水上轰炸机——水轰5的身影刚刚悄然隐没在地平线上,由特飞所作为总设计师单位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已轰然跃出海天之间。
60年,特飞所一直保持着冲刺的姿势,面向未来,依然如此。
特飞所,研制大飞机的主机所
“特飞所的60年,是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60年,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60年,也是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60年。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经历了徘徊和低谷,但是我们保留和培养了一支完整的科研队伍,建设了完整的科研体系,这正是推动我们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持久之力。”特飞所所长张明文简练的话语中,有对过往的肯定,更有对未来发展的自信。
也正是拥有一支完整的科研队伍和一套完整的科研体系,特飞所作为我国唯一从事水面飞行器和浮空飞行器研发的主机研究所,才能始终坚守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为我国特种飞行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产品的角度,我们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跨越,而这也体现出了我们能力方面的跨越。特种飞行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我国航空产品的补充,现在已经发展为重要组成部分。特飞所也是能够研制大型飞机的主机所。”张明文表示。
从大型水上飞机到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在没有原型机的情况下,特飞所自主设计了我国第一款大型水上飞机——水轰5,并于1976年成功首飞。水轰5填补了我国大型水上飞机领域的一项空白,担负着守卫祖国边疆的重任。随着2009年AG6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的立项,特飞所成为又一大型飞机的总设计师和主体责任单位,为国家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贡献力量。AG600飞机2017年实现陆上首飞,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2018年实现水上首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2020年7月26日海上首飞成功。这一切都极大地鼓舞着特飞所全体员工,鼓励着40多万航空人。
从超轻型飞机到小型飞机。1982年特飞所与新疆农牧业厅签订联合研制合同,仅用10个月就成功研制了第一代超轻型农用飞机——A-1。这款2人座飞机在农林播种、灭虫、森林防护、旅游观光、空中摄影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至今已经研制生产出陆上型、水上型、农林型等近十种型号。2007年“海鸥”300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立项,是国内第一款单船身轻型水陆两栖飞机。特飞所依然不负众望,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2个月的时间,创造了国内同类型飞机研制的新纪录,2010年实现陆上首飞、2013年实现水上首飞……
从小型遥控飞艇到大型载人飞艇。1985年特飞所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无线电遥控飞艇——“浮空1号”成功试飞,为实用型飞艇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充氦飞艇、超视距飞艇、载人飞艇、重载飞艇……特飞所在这条飞艇研制的路上步履铿锵。2018年6月,3500立方米民用载人飞艇——AS700立项,其在旅游观光、物理勘探、海洋监测、货物运输、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正在进行试验试飞。
从小型系留气球到大型系留气球。2006年由特飞所自筹资金研制的S3系留气球参加军演,加快了系留气球投入实用的进程,并为其系列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SZ300A观光系留气球、SZ200观光系留气球、TF300系留气球、TF200空中单车等“云中漫步”系列载人观光系留气球的研制成功,也为特飞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60年来,特飞所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始终坚守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致力于特种飞行器事业的发展,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大型水上飞机水轰5、第一艘实用型地效飞机DXF100、第一架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新一代载人飞艇AS700、新型S系列系留气球等航空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填补了我国航空高科技和基础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
要做强,围绕“特”字做文章
凡事皆有两面,对于特飞所而言同样如此。特,一方面意味着更强的专业性和更高的技术门槛,其他人更难进入;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市场更为细分,产品更为小众,要做强做大则更难。特飞所如何发挥“特”长?如何围绕“特”字做文章?
“对特飞所来说,围绕‘特’字做文章,就是要在坚持做强主业的前提下突出‘三特’,也只有围绕‘特’字做好文章,我们才能真正做强主业。”进入“十四五”,面对一连串的疑问,张明文和特飞所的领导班子早已经过深层的思考和谋划。
“所谓‘三特’,一是特种产品,特飞所研制的水轰5、DXF100、“海鸥”300、AG600等水面飞行器,以及各种飞艇、系留气球等浮空飞行器均属特种产品,因此特种产品的研制在特飞所发展中称得上重中之重;二是特殊用途,森林灭火、水上救援、远海巡护、中继通信……特飞所的特种产品,其用途也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三是特色专业,特飞所高度重视水动力技术、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的提升,建设相关实验室,促进这两大特色专业的行业领先。”
2010年,高速水动力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2014年水动力设计与验证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挂牌运行。实验室主要进行高速水动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展现代航空、舰船及水下兵器等型号任务的水动力关键技术攻关。实验室已通过CNAS认证,先后完成“海鸥”300、运8、ARJ21、“新舟”60、“新舟”700、AG600等多型军民用飞机型号研制试验,并承接大量行业内重大型号与预研任务的试验工作。
2015年,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同时成为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单位。实验室已通过CNAS认证,主要面向航空装备发展,开展全寿命期内的结构、系统及机载设备腐蚀防护与控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攻关,构筑航空腐蚀防护与控制技术共性基础理论研究平台和应用技术平台。
未来,特飞所计划将这两个专业做得更好更强,提升专业能力,建好相关机制,配好研究人员,建设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
与航空工业其他主机所相比,特飞所研制的型号规模小、类别散、数量多,有着明显的“小散多”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特飞所创新管理模式,采用平衡矩阵式项目管理,充分整合研究室和职能部门的力量,针对特定项目快速组建项目团队,各研究室和职能部门分别为项目做好技术支撑和业务支撑,项目团队和相关部门之间有效沟通、高效执行,大幅提升了项目计划完成率。
研制AG50这款2人座轻型运动飞机时,为保证飞机研制进度,特飞所克服固定翼飞机研究人员流失严重等困难,挑选精兵强将组成AG50项目团队,制定研制路径。2018年,项目团队完成航展机,在航展期间向意向用户、专业人士、普通观众征求意见并予以改进。2019年,项目团队完成了取证机设计,2021年9月3日取证机顺利首飞,并进入适航取证试飞阶段。亲临现场的用户和试飞员对该机评价极高,认为其性能达到同类产品世界先进水平。
2021年,AG600铁鸟综合试验台项目工作任务繁重,时间要求紧,工作内容多,项目团队采用了强项目管理的办法严格管控项目进度。10月29日,随着铁鸟综合试验台架建设工作圆满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项目团队年初责任书上的5项KPI指标全面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常规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特飞所秉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理念,坚持“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做好核心设计、实现牵头抓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和力量,同时助力全产业链的发展。
党建强,双促双融动力足
党建走在前,工作就不难。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飞所党委始终坚持将党的建设融入中心工作、融入研究所的发展,打造党建与中心工作全流程、多维度的“立体网格”模式,将触角伸向党组织体系的“末梢神经”基层党支部、渗透到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单元。
作为一个处在非中心城市,只有800多人的专业研究所,特飞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荣获“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2019年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2017年荣获中央企业“五四红旗团委”等,这一个个分量极重的荣誉,就是对特飞所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最好说明。
“围绕型号任务和产业发展,特飞所积极推进‘党建+’工程,实现‘一支部一品牌’。各党支部相继开展‘党建+项目管理规范提升’等项目,创建生产型、科技型、服务型突击小组,优质高效完成研制任务,创新突破解决技术难关,助力型号研制、关键技术攻关和外场试验的完成。”谈起党建工作,特飞所党委书记许明轩如数家珍。
攻关方面,组建党员先锋队责任上肩,研发的“微重力蜘蛛人”在中国天眼首次检修试验获成功;突破方面,开展“亮身份、树标杆”活动,产业化项目实现技术突破并量产供货;经营方面,成立市场推广党员小组,“云中漫步”项目为特飞所开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到哪里,党支部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根据项目研制需要,特飞所先后成立了重载飞艇临时党支部、型号外场试验工作队临时党支部、AG600水上首飞临时联合党支部等多个临时党支部,有力促进了型号研制、试验试飞任务的完成。
坚持政治引领,特飞所党委把党组织建设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优势、把党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把党组织向心力转化为发展的凝聚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研究所高质量发展。2020年初和2021年8月,特飞所两次身处抗击疫情一线,在取得“职工无一例感染,社区无一例病例”防控成效的同时,2020年经营收入逆势增长25.2%。
“对于特飞所来说,要做强做大主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要想干成事,必须关注‘人’,特飞所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许明轩表示。“党管人才,贯穿选、育、用、管各个环节。选出一批‘千里马’进行长期关注、体系培训、年度测评,做好‘选育’的基础工作;放出一批重要岗位,搭台‘赛马’,给‘千里马’们一个竞技的舞台。自2014年起,特飞所就定期开展中层副职竞聘。2021年6月,特飞所对12个副职岗位开展竞聘,通过对参加竞聘的60余人进行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科学化测评,综合考虑其综合业绩、岗位匹配度、群众认可度,最终达成了‘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岗位’的预期。”
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特飞所有一套自己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和年度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连续三年考核排名靠后的干部,所党委组织部门成立专项考核调研小组,实地了解干部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诫勉谈话或建议其退出干部队伍。
另一方面,“十三五”以来,特飞所不断完善薪酬管理体系,逐渐降低员工薪酬固浮比,由原来的固定工资和绩效薪酬“8:2”组合,到2020年已接近“5:5”。这一举措配合全员绩效考核体系,有效发挥了科学薪酬的激励作用。
看未来,双轮驱动破瓶颈
随着新技术发展、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内通航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形势对特种飞行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广阔的市场前景,特飞所从国防需要、社会需求,以及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特飞所将全面落实集团公司“一心、两融、三力、五化”新时代航空强国战略,承接航空工业通飞构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高科技企业集团任务目标,以“建设航空强国、创建世界一流”为主题,聚焦“铸造航空科技创新新引擎、构建精益健硕产业新体系”两条主线,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特种飞行器主集成商。面向未来,特飞所也将秉承“做强主业、突出三特、变革创新、跨越发展”理念,大踏步前进。到2025年,力争实现航空主业收入较2020年翻两番。
为了破解身处湖北荆门在吸引优秀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面临的系列难题,特飞所主动“走出去”,提出“武汉荆门、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破解研究所发展瓶颈。按照计划,到“十四五”末期,特飞所将在武汉建成研发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对特飞所来说,这将是未来发展的“重头戏”。
“特飞所也将采取项目牵引的办法,项目研发人员随项目来到武汉,以此逐步建起武汉研发中心,专注于原创技术研究、装备研制、产品研发,实现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向核心城市聚集。同时充分利用武汉的科研人才、科技政策、地理位置等优势,打造特种飞行器科技创新高地。”一张蓝图已经在张明文和特飞所领导班子手中成形,到“十四五”末期,武汉研发中心人员规模将达到600人左右。
作为特飞所的“根”,荆门地区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其发展的侧重点在试验、试飞、交付、售后服务和产业化等方面。高速水动力试验室、结构腐蚀防护与控制试验室、飞控液压试验室、电气试验室、漳河机场等一批试验试飞资源全面在荆门建设,承担着各类型号任务的试验试飞验证工作。2021年3月,特飞所获AOPA“航空试验与检验中心”授牌,为后续建设民航试验试飞基地奠定了基础。产业化发展,主要定位为轻型运动飞机、民用浮空器等民用特种航空产品的批产交付,建设通飞华中产业基地,构建通航产业联盟。特飞所将立足荆门,拓展武汉,走向全国,融入世界,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伟大的蓬勃发展的航空事业召唤下,特飞所将笃定前行、接续奋斗,走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之路,继续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新成绩,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60年,特飞所勇往直前正青春!
60年,特飞所肩负使命再出发!
特飞,肩负使命再出发……(袁新立 宋婉宁 梅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