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期,台湾的年轻女作家琼瑶,以细膩委婉优美流畅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外型清纯秀丽,英俊潇洒,气质飘逸脱俗的“金童玉女”形象,刻画的人物性格多为温顺善良或刚毅而具叛逆性。
因为1949年以后在台湾出生的那一代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需要有一个人来为梦想代言,需要有一种符合他们口味的小说或者电影,而台语片和那些苦情戏显然已经不能承担这个重任。
琼瑶的部分小说的封面
于是,琼瑶应时而生。琼瑶的作品在表现传统观念上,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突破与批判的一面。
在伦理感情上,有宜传重视亲情友情的一面,也有强调面对现实的一面。
琼瑶和林青霞
她不仅有层次地剖白了人物深蕴的内心世界,而且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求情节的跌宕起伏,结局的悲欢离合。
尤其是在男女爱情方面的表现上,无论是单恋、双恋或多角恋等,其炽热、哀婉、缠绵悱恻,情感的喜怒哀乐,极为引人入胜,使不少青年读者沉醉入迷。
琼瑶和林凤娇
由于琼瑶小说的畅销,台湾影坛将其搬上了银幕,数量之多,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在台湾电影史上都是必须论及的。
琼瑶原名陈喆,1938年出生,湖南衡阳人,父亲陈致平是史学教授。出身书香门第的琼瑶,自幼就爱好文学诗歌。
林青霞在电影《窗外》(1973)中的影像
她16岁时就在《晨光》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云影》。19岁高中毕业于台湾省立北二女中,因未能考取大学就从事写作,24岁以前曾发表了《幸运草》,《寻梦园》等短篇小说一百多篇。
1962年,她那具有自传性的专篇小说《窗外》,在《皇冠》杂志上连载后,轰动一时,她的才华倍受注重。
林青霞在电影《窗外》(1973)中的影像
作为一个年轻女作家,一年多连出七本书,18年内有39部小说被拍成49部电影与电视(自拍15部),成为台湾文艺片的主流。
其中《窗外》曾两度被拍成影片,平均每年制作影片两部以上,影片插曲流行于社会的就有一百多首,这在文坛与影坛是为数不多的。
谢玲玲在电影《婉君表妹》(1965)中的影像
1964年,台湾著名导演李行(1930-2021)首先把琼瑶小说搬上了银幕,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根据《六个梦》中的《追寻》改编的《婉君表妹》(1965)。
影片获第4届金马奖的最佳童星奖(谢玲玲)。
接着,李翰祥(1926-1996)的国联影片公司拍了《菟丝花》(1965)。
归亚蕾在电影《烟雨蒙蒙》(1965)中的影像
王引(1911-1988)的天南影片公司拍了《烟雨蒙蒙》(1965),归亚蕾以其出色演技体现了复仇心态型的陆依萍,获得了第4届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奖,老牌影星卢碧云因演依萍母亲获最佳女配角奖。
《烟雨蒙蒙》是归亚蕾的银幕处女作。
电影《烟雨蒙蒙》(1965)剧照,归亚蕾
据归亚蕾本人回忆,“当初《烟雨濛濛》在台湾选女主角,我很幸运被选中,当时我只有18岁。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开机时间延期,而且推后了几年,他们与我也失去了联系。”
“再次决定开机时我已上了专业表演艺术学院,他们又来艺术学校来选演员,结果还是选中了我。琼瑶的戏当年在台湾可谓独走一路,很多想演戏的女孩子都想上她的戏,因为琼瑶的戏几乎是谁来演谁就火,她捧红了很多影响台湾一代人的演员,也引领了当时年轻人的时尚和审美标准。“
王莫愁在电影《哑女情深》(1965)中的影像
李行导演的《哑女情深》(1965)获第4届金马奖的优等剧情片奖,女主演王莫愁获金马奖的特别演技奖等。
1965年的第四届金马奖获奖名单上,就有三部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
柯俊雄在电影《哑女情深》(1965)中的影像
1965年半年之内,台湾连接上映四部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深受青年观众的欢迎。
琼瑶的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制片公司的重金抢购,其魅力由此可见。
正是《哑女情深》的热卖,造成了跟风的主因。
电影《几度夕阳红》(1966)剧照,江青(左)和汪玲
宋存寿(1930-2008)导演,林青霞、秦汉主演的《窗外》(1973),杨甦导演,江青,杨群主演的《几度夕阳红》(1966)等是最能体现琼瑶小说中原有的心境与风采的。
江青因主演《几度夕阳红》获得1966年第5届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归亚蕾在电影《庭院深深》(1971)中的影像
根据琼瑶小说拍成的影片《船》(1967)、《第六个梦》(1968)、《寒烟翠》(1968)、《庭院深深》(1971)等在当年票房纪录高踞台北市前十名,列为当年度十大卖座影片之一。
《庭院深深》获得1971年金马奖的优等剧情片奖、最佳男配角奖。
杨群在电影《庭院深深》(1971)中的影像
但是也有如之前拍摄的《紫贝壳》(1967)、《窗里窗外》(1967)、《远山含笑》(1967)等,成绩都不理想。
由于这类言情片都是描写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而时代背景与现实生活相仿,一般可以不租借摄影场,不搭景,多数都是借用实景拍摄三厅一室(舞厅、客厅、餐厅、卧室)。
电影《远山含笑》(1967)剧照,甄珍
演员服装也是取自现成,投资少而获利多,于是兴起不少独立制片公司纷纷争拍,使文艺片高潮维持了相当长的时期。
琼瑶影片之所以受欢迎,其原因是:它侧面地反映了当时台湾青年的工作、家庭、爱情方面的不同遭遇。
电影《月满西楼》(1968)台湾版海报
在欢乐与忧郁,顺利与困难的处境中,精神上的彷徨与空虚无所寄托,这类影片正适合他们的心态;它提倡青年独立生活,鼓励青年人不依靠父母财产,对青年的自强,发奋有所启迪;它也揭露了一些台湾上层人物的腐朽守旧,争权夺利的阴暗面,以及黑社会势力对社会,对青年的危害等。
甄珍在电影《海鸥飞处》(1974)中的影像
1966年,琼瑶与《皇冠》杂志社老板平鑫涛(1927-2019)合组火鸟电影公司,她参与电影的监制、编剧,由当时的影评人、编剧刘艺(1930-1990)任导演,摄制的创业作是《月满西楼》(1968),接着拍摄的是《幸运草》(1970)。
秦样林和甄珍在电影《心有千千结》(1973)中的影像
由于影片走的是浪漫、唯美路线,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不食人间烟火,沉溺于爱情脱离现实生活,因而反映不佳。
加上当时武侠片《独臂刀》(1967)、《龙门客栈》(1967)、《龙城十日》(1970)、《路客与刀客》(1970)等在台湾公映后,使观众换了口味,卖座优势压倒文艺片。
石隽在电影《龙门客栈》(1967)中的影像
琼瑶于是停止了制片业务,专心致意地写她的小说。琼瑶说:“我对自己的小说仍有信心的,因为一代长大了,另一代少男少女随之而来,每人都有他们梦幻的爱情。我的电影,我的小说可让他们满足。”
1973年,琼瑶电影掀起了第二个高潮。由李行导演、甄珍、邓光荣(1946-2011)主演的《彩云飞》(1973)、《海鸥飞处》(1974),甄珍与秦祥林主演的《心有千千结》(1973)在台湾公映后,创文艺片卖座最高纪录。
甄珍在电影《心有千千结》(1973)中的影像
那时期,只要是琼瑶小说,由铁三角——李行、甄珍、邓光荣拍的影片都有号召力,影片与影星在东南亚也都深受欢迎。
《彩云飞》影片内容是讲一位美丽、纯洁的少女海妮与青年孟云楼一见倾心后,海妮的父母因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同意这桩婚事。孟的父母也拍电报催促云楼速离台北,返回香港。
甄珍和邓光荣在电影《彩云飞》(1973)中的影像
海妮闻讯后,立即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死去。云楼悲痛欲绝,心灰意冷,以绘画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
一天云楼在路上偶然遇到年轻歌女唐小眉,面貌酷似海妮,十分惊异。小眉与海妮是一对失散的孪生姐妹。
云楼与小眉真诚相爱,并取得父母的同意结了婚。该片在台湾多次重映场场客满。1973年获金马奖最佳彩色美术设计奖。
电影《彩云飞》(1973)剧照,甄珍和邓光荣
李行导演的《碧云天》(1976)是描述女学生俞碧涵饱受继母虐待,后来受到学校老师肖依云的深切关怀,二人亲如姐妹。
俞碧涵为了报恩,与肖依云的丈夫高能天一起生活,甘当传宗接代的工具,代生一子。
秦汉在电影《碧云天》(1976)中的影像
影片中的封建传统意识受到种种非议,演俞碧涵的女主演张艾嘉1976年获得了第13届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奖,第22届亚洲影展的金皇冠盾牌演技特别奖。
琼瑶的小说因著名导演李行、白景瑞(1931-1997)等拍成影片,更加提高了声望。台湾著名男女影星亦以主演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为荣。
张艾嘉在电影《碧云天》(1976)中的影像
琼瑶小说拍成电影的高潮时期,挖掘与捧红了许多年轻男女影星,如唐宝云(1944-1999)、归亚蕾、甄珍、林青霞、林凤娇、张艾嘉、柯俊雄(1945-2015)、邓光荣、秦汉、秦样林、王戎、吕秀菱等。
琼瑶对所有演过她的影片的女影星,有过概括的结论:她们代表了台湾十多年来文艺片中女性角色的主要典型,她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份典雅飘逸的气质,也有耀眼的青春。
林凤娇在电影《碧云天》(1976)中的影像
琼瑶一度曾以专写电影剧本为主,而不写小说,甚至有先拍电影后再写成小说的情况。
1976年,琼瑶与平鑫涛等合组巨星影片公司,创业作是《我是一片云》(1977)。
琼瑶是肥水不流别人田,身兼原著、监制、编剧、作词四职,成了名符其实的琼瑶电影,导演只不过是个喊“开麦拉”的技术领班而已。这时期是琼瑶的影片进入了第三个高潮。
林青霞在电影《我是一片云》(1977)中的影像
秦汉和林青霞在电影《我是一片云》(1977)中的影像
琼瑶长期聘用的女导演刘立立(1938-2018)因《一颗红豆》(1979)、《雁儿在林梢》(1979)等影片卖座超过千万元大关而成为“千万导演”之一。
由于琼瑶的影片过于强调个人的风格,在宣传方式、影片题材上都是老一套,1982年秋,《问斜阳》等片上映后,卖座遭到惨败。琼瑶的影片从此落入冷漠的低潮。
琼瑶和导演刘立立
琼瑶为上映的《昨夜之灯》(1982)曾亲自上电视台主持了两个大型特别节目:《琼瑶的天空》与《琼瑶的梦》,还邀请了30位影歌星轮番演唱琼瑶电影的主题曲,选播多部影片的精彩片段,希望唤起观众曾经一度对琼瑶影片的亲切感。
尽管琼瑶使尽各种招式,观众硬是不愿捧场。
吕秀菱和钟镇涛在电影《聚散两依依》(1981)中的影像
而这部电影中的三位主演郑少秋、陈玉莲和费翔最终也成了炮灰,成为琼瑶最后一部电影的“见证人”,以至以后这三位都不愿提及这部在票房上非常惨败的电影。
1983年5月7日,琼瑶放完最后一部影片《昨夜之灯》后,宣布不再制片,不再出售小说的电影版权给别人拍摄。
费翔在电影《昨夜之灯》(1982)中的影像
琼瑶电影正如片名《昨夜之灯》,虽然曾经闪耀过光芒,如今也因时光流逝而熄灭了。
琼瑶电影的第三个高潮就以此失败告终。
陈玉莲在电影《昨夜之灯》(1982)中的影像
琼瑶讲她是带着辛酸和痛苦退出影坛的,“是因为电影人好现实,也好复杂。需要你的时候是一副嘴脸,不需要的时候又是一副,这跟我的个性不合。”
郑少秋和陈玉莲在电影《昨夜之灯》(1982)中的影像
“我发现电影这一行是带着火药的战场,索性撤退算了。”她把自己退出影坛比喻为一盏灯的熄灭。这符合她的心智。
令琼瑶意想不到的是,当台湾的观众彻底抛弃她的时候,这时候在中国内地的一场“琼瑶热”正在“整装待发”。
电影《昨夜之灯》(1982)台湾版海报
- 永远的玉女巨星甄珍 为爱褪尽繁华不留恋影坛
- 林凤娇 红而不骄重义气演技精 29岁急流勇退做“龙嫂”
- 首位金马影帝自掏腰包力捧归亚蕾 晚年和妻子回上海定居
- 前半生是台湾第一美女,“三胡”之首,35岁后却与笔墨相伴
- “琵琶仙子”定居上海14年,结婚多年59岁膝下无子活得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