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一个问题,那些需要保持专注的事情,比如工作,学习,我们是越来越无法专注了。
我的一个来访者对我说:“以前花一上午时间看书,觉得内心很充实。现在看一个小时就觉得时间被浪费了。即使对着电脑或者书本,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却始终躁动不安”,“天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会儿不摸手机,就难受得不行。好像整天都在忙,又觉得一天什么都没有做。”
手机是我们很重要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购物支付工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离不开它。
那么,就算我们不用手机工作,天天刷刷抖音看看视频,明明都是娱乐,为啥很多人感觉越来越累呢?
一、 谁夺走了我们的专注力?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注意力分散、专注力缺失真的不怪你,而是你的大脑被一些事情宠坏了。
我们可以想一下,做什么事情不需要专注就可以完成?
你躺在沙发上动动手指,滑滑屏幕就能开心一上午。这时,虽然你是专心刷着手机,但注意力完全是碎片化的。
从文字到图片,再到短视频,我们获取的信息量爆发式增长。
这些都不用自己动脑,后台算法比你自己都清楚你喜欢看什么:这边爱豆出新剧了,那边哪里又出趣闻了。
随着手指频繁上划几秒钟,算法就会让一个个爽点不停地刺激着大脑。
我们的注意力就在网络舒适区里,被切割得稀碎!
另外,假如你看了场网球赛,各种购物、外卖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就像装了监控一样,不停地推送相关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抢夺你的注意力。
这就是第一个现象,注意力过多,碎片化。
其次,我们的注意力慢不下来。
现在大家看剧是不是都倍速了?我基本都是1、5倍。
上次花了半个小时把《鱿鱼游戏》看完了,我都怀疑自己以前躲被窝里看一晚上小说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多倍速还嫌慢,不要紧,咱们还可以几分钟看完这类视频。类似的解说电影的公号,非常吸睛,点赞甚至达到八九万!不光影视剧、文学书籍、实时新闻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学心理学,学理财,了解文化、历史都是分分钟的事,硬核UP更是能用十分钟带你看完亿万年的人类进化史。
一些需要长时间深度研究的内容也变得立得可取。
这些视频看上去做得不仅精炼,而且图文并茂趣味横生,跟这些比起来,谁愿意花几天时间去看一本枯燥的书呢?
捷径走惯了,正常的路就不知道怎么走了。
第三个现象是思考力停留在表面上。
我之前喜欢听几分钟拆解一本书,甚至还有些骄傲,一天就能“博听群书”。后来我发现我不仅记不住听的内容,连书名都没有印象。
其实,这些内容只能代表我们看到、听到,而非学到。
无论是对于内容的理解还是记忆的牢固程度上,纸质阅读的效果都比电子阅读要好。当材料内容越复杂时,纸质阅读的优势就越大。
原因有二:
1、看纸质书获取信息的节奏慢,而且也会不停地翻阅来解答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2、看文字,你需要在大脑里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看视频就不需要这个过程。
久而久之,大脑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就是光玩儿而不学习,困在“信息的茧房”里出不来。
二、 低幼信息带来什么后果?
如果只是浪费一些时间,抢夺一些注意力,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是他对我们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在及时反馈地“得到”下,我们忽略了太多失去的东西。
1.思考空间被挤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的书《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大脑有两种系统:快思维和慢思维。快思维就像一个孩子,反应敏捷,但情绪化掌管着情感经验;慢思维就像一个睿智的老人,掌管着理性认知。只有在孩子搞不定的时候,他才会出面来理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1】。
我们在获取及时快乐的时候,完全是孩子在掌控大脑,喜欢什么就接受什么,大脑逐渐被游戏,短视频,娱乐信息占据了,导致留给老人的空间越来越少。这就好比在一块住,老人原来还有个次卧,后来只能是阳台了。大脑只会接收信息而不会理性思考了。
更严重的是,这些及时快乐,非常受欢迎。
某短视频平台日活跃用户竟然达到了6、8亿,这似乎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2]。
作家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提到了日本的现状。人们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年轻人只关心感兴趣的事情,从而导致智商衰退和停止思考。他们很容易被媒体操控,失去判断的能力,活在被设定好的框架里[3]。
2. 认知资源被消耗
原本以为刷手机是休息,但是我们会发现,刷了一上午手机还是感觉很累,什么事都不想干。这不是因为变懒了,而是刷手机的同时也在消耗我们的认知资源。
大脑有个默认模式网络。在你专注做事的时候,它休眠。在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它反而比较活跃。它的功能是回想过去,憧憬未来,也叫做“胡思乱想”、“走神”。
人们都以为专注做事的时候大脑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直到1953年,物理学家劳伦斯·索克洛夫做了个实验,让实验对象做算术题。然后记录大脑的脑电波和含氧量。结果出乎意料,做计算的时候大脑耗氧量还没有发呆的时候多。
另外,刷手机时,大脑需要不停地切换任务。
每次切换都需要先激活警觉网络,就是给新信息开门;然后启动定向网络,到达不同部位的神经源,这可以理解成让信息对号入座;最后是执行网络,与原有记忆和信息联系在一起。每次切换都要来一遍这个过程,不停地消耗我们的认知资源。
长此以往就会感觉没精神,注意力涣散。
3. 对及时快乐成瘾
很多人以为不停地点手机只是日常习惯,但随着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已经构成了行为成瘾。
上瘾会伴随着大脑的三种变化: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通俗讲就是你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总是想多玩一会。然后你会发现以前的内容不那么有吸引力了,需要更多新鲜感和刺激感,快感阈值不断提高,越陷越深。
4. 专注力不断降低
一份来自GIIC(Global Information Industry Center)的报告中说,2008年,美国人平均每天闲暇时间所接收的信息达到了34G。而我们的注意力每秒钟能处理多大的信息量呢?按照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估算,这个数字的极限大约是120bit。
简单换算一下,后者是前者的1亿。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天有 8 小时的闲暇时间,全部用来接收新信息,那么,你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 80000 份信息里面,只有 1 份能被你注意到,并进行加工和处理[4]。
也就是说,咱们的大脑带宽和CPU不足。
虽然每天海量信息灌输给你,但能接受并处理得少之又少,而剩余的信息,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噪音。噪音越多,你的注意力就越分散。
微软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现代人的专注时间降低到了八秒,怪不得很多人上班都是专注几秒钟,溜号半小时。
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和专注度,抵御手机成瘾带给我们的危害,首先就要觉察以上这些隐藏在数据算法里的真相和事实。
只有明白了成瘾的原因,我们才能下定决心,尽早走出信息的桎梏,真正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并且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改变自己,达到心中的预期。
如果你自己深陷泥沼不能自拔,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终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Daniel Kahneman.思考,快与慢[M]中信出版社,2012
2. 短视频行业数据分析
3. 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M] 中信出版社,2010
4.Roger E Bohn. How Much Information[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