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东海岸上有处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仙本那。在这处海湾里,潜藏着一个没有国籍的民族,他们是全世界最后的海上游牧民族,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他们就是巴瑶族。在巴瑶族的眼里,曾经的仙本那是天堂,现在却是地狱。
巴瑶族为何要说风景如画的仙本那是地狱,他们和这片海洋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关注我们,带你走进巴瑶族的生活。
巴瑶族的历史久远
“巴瑶”是印度尼西亚语“海上之民”的意思。这个名字贴切地形容了巴瑶族人的生活。他们以海为家,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小船上,就算近年来为了生存向陆地靠近,但最多只是停留在海岸边的浅滩里修建高脚屋居住。他们的生活与生产离不开海洋。已经习惯了随海浪飘摇的巴瑶族在踏上陆地的时候还会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晕地”的症状。
巴瑶族聚集的这片海洋介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他们有多个聚落,最大的聚落就在仙本那。
仙本那位于马来西亚的沙巴州,这里原是一个小渔村,随着潜水热逐渐为世人所知。这里的银色浅滩和碧蓝大海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在海平线以下,更潜藏着东南亚最大的珊瑚礁,涵盖全球76%的珊瑚品种。清澈海水和珊瑚又吸引来了众多海洋生物,让这片海域成为地球上海洋物种最多样的区域。
蓝鲸、苏眉鱼以及美人鱼原型儒艮都在这片海洋出没。
有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难怪会孕育出一族依海为生的民族。
巴瑶族人口最多的时候有40万人,分布在南洋各处。谁也说不清巴瑶族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传说巴瑶族本来是马来西亚柔佛州古国的侍卫。王国的公主被洪灾卷走,国王命令侍卫们出海寻找公主,只有找到公主才能回到岸上。一代又一代的侍卫在海上搜寻公主,公主始终不见人影,侍卫的后代们却适应了海洋,成为了巴瑶族。
早在18世纪的时候,荷兰航船就有过见到巴瑶族的报告。可见这支民族的历史悠久。
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叫做里巴里巴的木船上。这种细长的木船既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渔船。
狭窄的船舱里不仅要住下一家子,还要塞进各种生活用品。船尾则是他们生活做饭的地方。传统的巴瑶族人几乎和现代科技绝缘,很难想象21世纪的今天,还有民族只能依靠油灯照明。
由于与现代社会隔绝,他们的安全也很难保障。东南亚海上常有海盗出没,巴瑶族根本不能和他们抗衡,即便找到海产富饶的海域,为了躲避海盗和暴风雨也只能短暂停留,过不了几日又要启程寻找下一个停靠地。传统巴瑶族的一生都在漂泊中度过。
巴瑶族每天的生活很简单
巴瑶族人都是潜水好手,除了代代相传的民族天赋造就外,也因为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大胆“改造”。为了减轻潜入深水的痛苦,巴瑶族人会在年幼的时候就戳破自己的耳鼓膜。耳鼓膜虽然不发挥传声的功能,但它具有阻挡外界灰尘和水流的作用,失去耳鼓膜让巴瑶族人频发耳道疾病。但在巴瑶族人看来,这是值得的。因为从此他们能在更深的海洋里捕鱼了。
凭借着天分和毅力,巴瑶族人可以深潜到水下30米深的海域。巴瑶族的潜水工具也很简单,护目镜和自制鱼枪足以让他们的猎物从浅海鱼类拓宽到珍珠及海参。这两样海产是巴瑶族与外界通商的重要产物。
虽然巴瑶族人的科技水平落后陆上世界百余年,但只要他们一入水,就是名副其实的水中王者。他们的自由潜泳技术世界闻名。仙本那因为其垂直落差超过600米的深海吸引了全世界的潜水爱好者,但无论是谁见过了巴瑶族的潜水技术,都要甘拜下风。
不过潜水带给巴瑶族的不只是食物和财富,也给他们留下了病痛。大部分巴瑶族都会患上潜水病。这个病症是由长期在水压下工作引起的,血管内外和其他器官组织内会形成氮气泡,最终致残或致死。除此以外,他们的关节也会因为长期水下生活而遭到损坏。
巴瑶族的一天里几乎只有三件事:捕鱼、吃鱼、睡觉。
一天的劳作结束后,他们会把里巴里巴一起停靠在岸边的红树林里,十几艘木船围拢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聚落,遇巧的时候,还能形成四五十艘家人组成的“海上村庄”。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除了烤鱼聚餐以外,还会请聚落的首领演讲。巴瑶族的女性还会一起唱歌。他们的歌谣非常奇特,可以不间断地唱两天两夜。这些歌谣记录了巴瑶族人漂泊过的地方,看到过的海洋生物,当然就像其他民族的歌谣一样,他们还会唱到自己的信仰。
巴瑶族的文化也不发达。世代漂泊的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这种歌谣就是他们唯一的史诗。他们的信仰也很原始,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大海有独立的灵魂。
传统的巴瑶族生活虽然与世隔绝,但在外人看来充满传奇色彩。天生乐观的巴瑶族也不向往陆地生活,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大海的子民,他们渴望的也只是将这种平淡的生活方式传承下去。
但现实情况并不允许他们盲目乐观。海盗、商业捕鱼公司、环境保护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都在向巴瑶族施压。
一些巴瑶族已经开始向海岸靠近,有人在浅滩搭建高脚屋,和艘艘木船一起构建了巴瑶族的独特村庄。但巴瑶族仍然很少上岸。
高脚屋与我国的吊脚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架高3到4米的屋脚让地板远离海平面。但巴瑶族的高脚屋面积并不大,加上露台大概只有30平米。建造工艺也比较粗糙,屋内的家具也很简单,几乎只有必要的锅碗瓢盆。
习惯了与海相伴的巴瑶族却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他们在小小的高脚屋上洗衣煮饭,晾晒鱼获,通过简易的接水装置从屋檐收集淡水。海上生活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食物而是淡水,巴瑶族人除了收集雨水外,只能上岸到仙本那取水。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上岸需求。
因为除了捕鱼外,所有的生活都能在高脚屋内完成。探访巴瑶族的旅友还在露台上发现了一只可爱的猫咪。
高脚屋上生活的巴瑶族其实就过着和猫一样的生活,在不出海的日子里,他们就聚在一起闲适地聊天休息。
这样的生活从好的一面形容就是逍遥自在,但从另一面来看,就是不事生产、落后时代。
他们的闲适其实有被生活所逼的原因。
巴瑶族所谓的舒适是生活所迫
前些年,一些菲律宾人在仙本那海域炸鱼,过度捕捞让这片海域的海产逐渐枯竭。马来西亚在所辖海域设立了保护区,严防巴瑶族人进入保护区捕鱼。仙本那的巴瑶聚落已经无鱼可捕,除了睡觉和聊天他们终日无所事事。
连文字都没有的巴瑶族更不会有教育意识。除了代代相传的潜水捕鱼技术外,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孩子的。这里的孩子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和年龄,他们从学会游泳开始就在自成一帮地潜水玩。如果看到鲨鱼,他们不会害怕,反而会兴奋地跃跃欲试。
在海岸附近的巴瑶族整日悠闲度日,这使得他们的超生情况特别严重。这种“超生”不是以我国政策为标准,而是以他们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因为缺少鱼获,仙本那的巴瑶族常常处于饥饿边缘。但即便父母们都很难填饱自己的肚子,他们还是接连生下小孩,有些家庭有多达十一二个的孩子,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贫困。
近些年来,巴瑶族的生存状况引起了马来西亚公益组织和国际救助组织的注意,他们给巴瑶族送去了一些辅助他们捕鱼的现代工具,也有直接接济他们食物。但停留在海上生活的巴瑶族始终处于与时代脱节的尴尬位置,无法独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谋生。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巴瑶族有试图通过捕鱼和外界通商的方式融入现代社会。但缺乏基本科学意识的巴瑶族,为了得到更多鱼获选择了炸鱼的方式。
仙本那的巴瑶族曾控诉菲律宾人炸鱼摧毁了他们的海域。
但其实另一些巴瑶族聚落也曾是其中的一员。迫于生存,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手段快速牟利,不过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竭泽而渔的捕捞让当地的海洋生态遭到极大破坏,也让马来西亚政府下定决心对巴瑶族采取强硬手段。最终造成了仙本那巴瑶族的悲剧。
近年来,不断有巴瑶族被赶上陆地生活,但当地居民并没有接纳他们,只是提供了沙滩的边缘一角让他们居住。就在巴瑶族的陆上聚落旁,就是闻名全球的卡帕莱度假村。两者只有一道栈桥之隔。在酒店保安的严格管理下,陆上巴瑶族早已清楚自己不被允许踏上度假村的领地。即便如此,这个小小的聚落还是被铁丝网围了起来,他们的进出受到严格管控。
村落的居住条件非常差,基本的水电供应也不能保证。离开了大海的巴瑶族更难谋生。他们一般会在海滩边摆摊贩卖加工粗糙的海产品。偶尔会有当地的向导和好心游客给他们带来一些食物。有时候,为了讨好游客,村子还会派小孩们表演跳水。
陆上的巴瑶族对游客很友好,他们清楚自己和游客们处于世界的两端。但在质朴的巴瑶族人眼里,游客只是和他们平等的好心人。他们不会为自己的困窘感到自卑。
只是巴瑶族人也没有把自己当成陆上民族的伙伴,他们仍然渴望回到大海,回到狭长的里巴里巴上去。
仙本那的巴瑶族人曾在采访中说,他们的故乡本来是天堂,如今变成了地狱。
无鱼可捕,无家可归的巴瑶族究竟何去何从呢。
你如何看待巴瑶族的生活方式呢?你觉得他们有机会和现代社会和睦相处吗?
留下你的评论吧。喜欢本期内容的话,记得关注点赞和转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