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华没出生时很苦。
母亲怀胎九月,还要缠腰唱戏。
导致李丽华落地不足四斤,状若乖猫,家人邻里故叫她“小咪”。
与娘胎时的颠簸不同,出生后可谓顺风顺水。
毋需多久。
1939年,一个马戏团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失物招领——
拾得上等钻戒一枚。
与此同时,李丽华也在报纸上发布一条公告——
“《三笑》的女主角李丽华,看马戏表演遗失罕见钻戒,急欲寻回!”
“上等钻戒”“女主角”等关键字,是如此吸人眼球。
一得,一失,全城热议。
继而,李丽华刊文公开鸣谢。
马戏团则发布声明:将酬金捐给儿童教养院。
隔天,教养院再出面感谢。
来去之间,“李丽华小姐是谁?”,成为群众关心的热门话题。
转天,《三笑》上映,人们纷纷踏进电影院寻找答案。
李丽华大红,江湖人称“小咪姐”。
时年芳龄一十六。
很多年后,记者向“小咪姐”问起此事。
她哈哈一笑:“当时我哪来的大钻戒啊?”
不过是公司让她走红的手段。
漂亮!
比今天明星买热搜搞绯闻,高明有趣得多。
彼时,“艺华影业”筹拍《三笑》,物色到天生璞玉李丽华。
竞争对手“国华”也在拍《三笑》,女主是上海滩头牌,“金嗓子”周璇。
乍一看,单论阵容就矮上一截。
为了打败对方,“艺华”不仅炒作,还让李丽华玩命拍戏。
赶在周璇版《三笑》前一个星期上映。
最后电影反响很好,“艺华”还顺势出了续集。
16岁出道就硬撼当时的一姐周璇,不落下风。
“小咪姐”此后称霸影坛,已成定局。
初登银幕即名震天下,并非一时之幸。
李丽华出身梨园世家,父母皆名伶。
打小师从多位京剧名宿,下过多年苦功。
唱、念、坐、打,样样精通。
小咪样貌不算出众。
脸长,额短,一双柳眉。
所幸眼神勾人,明眸善睐,浑身散发着迷离的妩媚。
第一次见面,张爱玲说:烟视媚行,绝对的弹睛落目。
长得不高,胜在丰乳肥臀,不输西方艳星。
御姐的长相,萝莉的身材。
女王、少女,转换自如。
柯俊雄也说:艺能全佳,百变佳人。
当年,导演程步高邀牛犇出演李丽华的弟弟。
李丽华艳绝影坛,在牛犇心中,只有“完美”可以形容。
牛犇受宠若惊,自认貌丑,惊呼万万不可:
“我演她弟弟,怎么行?”
李丽华并不以貌取人,反而与他一见如故,成就了一番“姐弟”美谈。
山河动荡中,只有香江河畔仍有电影梦可寻。
1948年,李丽华奔赴香港。
在港二十余年,她叱咤影坛,闯下赫赫威名。
由少女到家母,从农妇到妓女。
戏路之广,无人不服。
武则天、杨贵妃、慈禧、观世音等中国文化大IP,经她演绎,俱成经典。
李丽华1962年出演《杨贵妃》,1963年出演《武则天》。
连续两年提名戛纳影后。
同时票房也爆红,直接将邵氏送上“古装片霸主”的宝座。
从此,华语影坛流传着一个“大女主法则”:
演不好贵妃与武后,别想成为“一姐”。
该法则迄今犹有余绪。
本世纪初,某女星以丫鬟角色出道。
在演艺圈中蹉跎甚久,始终名头有限。
直至自己出资制片,硬上贵妃与武后二角,才堪堪摆脱毯星形象,被人视为一线大女主。
读者想必已知,这位就是V587的“范爷”。
不过,此“爷”与“小咪姐”的演技,大概也就差了几个“金马影后”的距离。
并且上位过程中,她还被皇冠砸伤了脚。
言归正传。
这两部史诗巨作俱出同一导演之手,他就是李翰祥。
李翰祥给李丽华讲戏
李翰祥,李丽华的黄金搭档。
“邵氏四大导演”之一,香港风月片、宫廷片的翘楚,不知捧红了多少明星。
但李丽华不是他捧红的。
刚好相反,他能进邵氏得感谢这位“小咪姐”。
当年李丽华拍《雪里红》,凭借强大话语权,坚持任新人李翰祥为导演。
没有“小咪姐”,就没有李翰祥后来的威风。
李翰祥执导的《垂帘听政》,让梁家辉一夜成名。
女主原定李丽华,档期不和才换成刘晓庆。
在李导心中,“小咪姐”永远是精神缪斯。
他公开谈论道:“女明星中论风采、演技,无人能及她。”
片酬也能反映江湖地位。
演员邵音音说,当年买个房子三千块,李丽华一部电影片酬要八万。
这个价钱能买下半条弥敦道。
当年,很多导演挥舞高价支票,排队让“小咪姐”出山。
甚至她的个人片酬,能占到预算成本的三分之二。
以至于常常电影拍完,片酬却无法立即兑现。
催债,不得不成为成为她的个人副业。
当然啦。
小咪姐的“天价”,与今日娱乐泡沫中的诡异“天价”不一样。
那是绝对的实力象征。
以前没点本事谁敢开这价。
李丽华的素养之高,已成圈内典范。
“香港电影教父”吴思远
从不迟到早退。
一大早便进场,穿好服装,静坐片场等待开机。
李翰祥在书里回忆道:“片场里起码超过四十度,她仍然披挂整齐,全副装备地安然稳坐。”
何谓德艺双馨?
李丽华是也。
所以无论她多“嚣张”,都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她是中国第一位拿到好莱坞女一角色的华语女星。
在这之前有黄柳霜,却不是女一号。
当年,她与首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弗兰克·鲍沙合作《飞虎娇娃》。
因为拒绝与男主拍吻戏,愤然返港。
有人传她嫌弃对方吃大蒜,没艺德。
有人替她惋惜错过成名好莱坞的机会。
她却十分不屑,“能用演技说明的,我觉得不需要这样。我们中国人,不需要多巴结地拍外国片。”
此言一出,我拍案叫绝。
我想,没人抵挡得住这样豪爽的性格。
到处催债,不意味着抠门。
在商言商,工作之外,她一点没把钱当一回事儿。
有一次在片场,灯泡匠从天桥上摔下来。
李丽华立马拿出一千块,叫制片把他送去医院。
千叮万嘱:务必安心静养,医药费我一人承担!
合作过的“丑”牛犇,李丽华认作干弟弟。
当年,香港流行牛仔服。
李丽华觉得弟弟会喜欢,带他去定制。
宝石镶边,帽靴精致。
牛犇受不住这份华贵。
偷偷取消了订单,拿了钱去嗨皮——看电影、吃大餐,还剩了不少。
李丽华打电话问起,牛犇能怎么办啊,只好以“挺好,很合身”糊弄过去。
有几年李丽华停下工作,在美国休息。
吴祖光托她照顾留美的女儿吴霜。
李丽华视如己出,认作干女儿,既关爱体贴,又不忘管教。
她叮嘱吴霜:
1、别碰du品。
2、带好零钱,遇到抢劫,全盘交出或可救命。
结果这两条都被吴霜遇到了。
她就读的学校,吸du很普遍;她也遇到过抢劫。
干妈的事先教导,救了她的命。
有一回,李丽华在楼下看到家教广告,气喘吁吁赶回来告诉吴霜。
说有个赚钱的机会,让吴霜试试。
时刻想着帮助孩子自立,是这个热情能干的女人会干的事。
从爸爸那里,吴霜听过干妈的许多趣闻。
男生们在浴室里洗澡时,她会突然拉开浴室门。
然后掉头就跑,咯咯直乐。
李丽华是人来疯,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京片子、上海话、纯正的广东话和英文,随口就来,轻松切换。
有一回,她还得意洋洋当众炫耀自己会法语,并且当场演示。
众人不疑有他,叹为语言天才。
直到有一天,真遇到一个法国人,都推她去交流,她才大笑着向大家交了底。
原来,此前酷似法语的表演,都是她自己编来整蛊做怪的。
1952年《诗礼传家》片场。
李丽华的角色被活生生钉入棺材,最末一句台词是:“我还没死呢”。
转场就拍送葬,众人皆入戏痛哭。
李丽华无需躺入棺材,却不肯休息,在一旁扮尽鬼脸,以示“自己还活着”。
演员们一边抹泪,一边憋笑,哭笑不得,气氛全无。
导演大发雷霆:“cut,把小咪再用绳子捆起来,装进棺材里去!”
她才灰溜溜跑回化妆间。
李丽华调皮捣蛋,唯恐天下不乱。
每个人都很喜欢她。
喜欢就会怀念。
多年前鲁豫采访与李丽华同时代的王丹凤,儿歌《小燕子》的原唱。
聊起多年不见的老友,王丹凤很激动:
“我跟她很熟,她胆子大,很活泼”。
2018年5月2日,王丹凤去世。
人民网用《“小燕子”飞走了,一代女神王丹凤逝世》作标题,宣告第三代女神全部仙逝。
而她心心念念的老友李丽华,在头年春天先走一步。
2015年的金马奖,是李丽华最后一次亮相。
她坐着轮椅被推上舞台。
脸上依旧保持着自信的微笑。
她被授予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曾在《秦香莲》中扮演她儿子的成龙,下跪颁奖。
这一声妈妈,成龙一叫就是五十年。
成龙对着镜头说:“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巨星,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女神。”
这里有个小插曲。
一开始“香港电影教父”吴思远是想让金像奖给小咪姐颁终身成就奖。
毕竟她叱咤影坛四十年,大半的风光都与香港有关。
只是有位大佬一直持反对意见,“不能因临时动议,打乱全体程序。”
无奈之下,他才建议金马奖完成这个仪式。
金马评委一拍即合,全票通过。
对此,同为上海赴港发展的作家沈西城,捶胸顿足:
“唉!自家风光,拱手让人,你说冤不冤?”
然后写下《香港放弃了李丽华》。
直到第二年尔冬升出任协会主席,才给她补颁。
由于身体原因,李丽华不能出境。
尔冬升的两位哥哥秦沛、姜大卫,便亲自将奖杯送到她女儿手中。
李丽华是个福将。
无论是同时代的王丹凤、上官云珠,还是早一点的蝴蝶、周璇,都难逃悲惨宿命。
而她横跨几个时代,经历各种动荡,依然能躲避时代的裹挟。
个人经历传奇,还留下130多部作品,妥妥的天王巨星。
这得益于她八面玲珑的性格,和精明的处世哲学。
曾效劳对立派别,讨好不同立场。
难免被唾骂趋炎附势。
对此李丽华一笑而过。
怀姿色,处乱世,自有其生存之道。
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
况且,她确实是墙头草,实则也将权势玩弄于股掌中。
你们不是喜欢玩弄戏子吗?
我也玩你们!
连热衷揶揄女星的臭嘴李敖,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以一介女子,颠倒众生于黑白间,亦云烈矣!
1978年息影后,李丽华在90年代上过一次《龙兄虎弟》。
节目上她演唱成名曲《天上人间》。
张菲和费玉清一旁作和。
歌一响,诸君眩。
唱唱跳跳,插科打诨,风采不减当年。
后来费玉清逢人都说,姜真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