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别样红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张彬霞
从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始,武山县杨河镇杨河新村的“大喇叭”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都会准时响起,由志愿者免费录制的音频,会通过广播反复向村民宣讲理论政策。这是武山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通过探索开展的“村村响、村村讲、农村定点播报”广播活动,定期向村民播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政策、村情民情、模范典型事迹以及移风易俗倡议等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去年11月以来,武山县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百姓生活,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蔬菜之乡”,描绘出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面。
三级联动绘就文明实践“施工图”
全省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武山县在准确把握工作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领导机构。县级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县委书记任中心主任,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常务副部长分别担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同时分别成立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在田间地头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点。
截至目前,全县以“有场所、有标识、有制度、有资料、有保障”的“五有”标准,建成449个县、乡、村(学校)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和站,实现了县、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构建了以“三级书记”分别担任主任、所长、站长的文明实践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绘制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施工图”。
全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志愿者服务队犹如红色“坐标”,与改善民生的进程同频共振,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目标合拍相应,推动党的声音入脑入心,移风易俗渐成共识,崇德向善蔚然成风,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与此同时,武山坚持全县“一盘旗”,打好“组合拳”,不断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制定了党委统一领导、县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规范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标准,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引领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
多维整合打造文明实践大矩阵
阵地资源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武山县本着“群众在哪里,哪里能集中群众,就将场所建在哪里”“群众有什么需求,就建什么类型的场所”的理念,着眼实用、便民原则,推进县、镇、村(社区)三级文明实践矩阵建设。
10月13日,武山县洛门镇冶扶村的文化广场上,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穿着红马甲,带着精品文物、红色文物宣传展板和资料,向村民们讲解文物相关知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武山县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在开展“流动博物馆”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时的精彩一幕。据武山县博物馆馆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裴应东介绍,武山县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依托县博物馆建成的,实践站以“五进”活动为载体,把文物展览办到普通群众的家门口,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言语传达给参观者,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0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姓宣讲面对面”讲座在武山县龙台镇杨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县委党校老师马荗斌给杨咀村的村民们专题辅导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部分内容。
杨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依托村史馆建成的。村史馆里收藏了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印发的文件资料、报纸刊物以及村级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各级颁发的奖状和工作生活用品等400余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这里已经成了村民们学理论、学技术、话乡愁的新课堂。
“我们村的历史资料非常多,记录着村庄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我们不仅要把这些村史资料完整保存,还要让这些老物件去教育下一代人。”杨咀村党支部书记杨吉林告诉记者,杨咀村把村史馆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在一起,主要作用就是要通过各种特色实践活动,更好地宣传、教育、服务、凝聚群众,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武山县精神文明建设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车永亮告诉记者,今年,武山县整合各类资源阵地,建立了“七大服务平台”,初步构建起了上下贯通、软硬结合、集约高效的文明实践矩阵。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形成了固定的实践场所,配套完善活动设施,同时积极打造32个示范点,打造12个理论宣讲、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全民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蔬莱产业发展教育等示范基地,让文明实践工作有所依托,让文明实践活动无处不在阵。
需求导向凝聚志愿服务新力量
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志愿服务,只有志愿服务精神广为传递,文明实践才具有更大活力。在武山县,“红马甲”活跃在田间地头、社区小巷、交通路口,他们通过助学济困、交通劝导、文明创建、农技下乡、文体活动等志愿活动,传递着爱心和善举。
“车请等一等,学生要过马路”“孩子,排好队、往里靠”……每天中午和傍晚放学时,在武山县城关镇第五小学门口,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穿红马甲,手拿小红旗,护送着家住在同一个方向的孩子们安全回家,他们既不是交警,也不是老师,而是城关镇第五小学的家长志愿者。
武山县城关镇第五小学地处高速公路出口附近,每天上下学时的人流、车流量较大,隐患多。校长李爱珍说,为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学校成立了“家长护学岗”,倡导家长加入护学岗志愿者的队伍。学校将每位家长志愿者按照家庭住址合理划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长,每周安排值日家长进行学生放学路队护送工作。在家长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学生放学期间路队的安全保障。“虽然护学很辛苦,但是能给孩子们带来安全保障,心里很踏实。而且,每个学期一个家长最多能轮到一两次,其余时间都可以在家等着孩子安全回家,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家长志愿者邹贵斌老人这样说道。
“家长护学岗”只是武山县城关镇第五小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城关五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取“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常态化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举办培训教育、提供人文关怀、开展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通过“传理论、传道德、传法律、传文化、传科技”,凝聚思想共识,提升文明素养。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武山县建立健全招募制度,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已经形成了县级层面的“理论宣讲、教育引导、文化体育、科技科普、卫生健康、法治宣传、新风培育”7支志愿服务队,乡、村级层面则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新乡贤、农村能人、爱心人士、普通村民加入的志愿服务队伍。现在,15个乡镇、355个村(社区)及93个学校(单位)均组建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达1万多人,一颗颗滚烫的爱心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促进了文明实践的全面深入。
创新载体实践活动处处润心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点是面向群众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新知识、新风尚,在武山县,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形式和载体,处处润心田。
龙台镇董庄村村民董许娃是2020年龙台镇评选出的“脱贫之星”。董许娃家曾经也是贫困户,2016年利用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建起了养猪场,2017年用产业扶贫资金1万元购买了4头良种母猪,开展发展养殖产业。如今,他养猪场生猪存栏达60多头,去年家庭纯收入突破20万元。不久前,董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了一次脱贫之星讲脱贫故事活动,邀请董许娃给村民们讲述了自己的脱贫故事,以激励更多的村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奔小康。“我分享了自己的脱贫故事觉得很自豪,同时也在这里了解到了国家的好政策,学到了养殖技术,让我对以后的发展更加有了信心。”
像这样的活动,董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举办过很多。在董河村党支部书记陈晓军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段老曲新唱歌武山的抖音视频。“女孩大了,把粉团成给谁?”“成给村里的那个脱贫之星啊,人勤快呀脑子好,今后的日子差不了……”陈晓军告诉记者,这是武山秧歌曲艺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在董庄村开展曲艺培训时,教给村里曲艺爱好者的一段新改版的唱词,说唱幸福生活,夸赞国家政策对贫困户脱贫、村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曲调朗朗上口,村民们喜欢听,喜欢传唱,引导群众歌颂党恩,宣传效果比简单的说教好很多。”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举办理论宣讲活动,促进了党的理论和政策深入人心;开展“奉献武山·十大人物”“武山好人”“最美志愿者”等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公民思想道德提升;举办文化旅游系列扶贫活动,组织网红志愿服务队聚焦文创产品、书画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组织“文化三下乡”和“红色文艺轻骑兵”进乡村、千人广场舞等一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截至目前,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万多场次,参与志愿者3.8万人次,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武山大地蔚然成风。
一个个崭新的平台,一个个创新的阵地,一个个鲜活的载体,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和传播提供了有效渠道。“用接地气的‘乡音’传递新时代的‘新声’,用喜闻见乐的方式面向群众,以‘小故事’讲‘大道理’,让群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懂得道理、学有收获,真正用群众喜欢的活动来吸引、传递正能量,丰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覆盖面。”车永亮说,如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已成为武山人的自觉追求,文明之约下的幸福之城,洋溢着蓬勃的生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武山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