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娇阳热烈的盛夏,我来到了申城,魔都,遇见了“静”好盛放、“安”然进取的你——静安。由此,开启了我到上海市静安区融媒体中心的跟班学习之旅。
说实话,有幸来跟班学习,我内心充满感激,但也多了几分责任和担忧,担忧学无所成而无颜返回。为此,我倍感珍惜。
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被安排在采访部和编辑部工作。和10多名一线记者学习采编技巧、写稿要领。同为记者,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采访、写稿、采访、写稿……每天面对不同的新闻事件,用真诚的笔墨记录、用流动的光影拍摄。有句话这样说:“当你在电视、报纸或手机上看到我的名字时,我已在奔赴采访的路上。”说的就是记者的工作状态,职业的高强度和辛劳是不言而喻的,但静安融媒体中心的记者让我佩服,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体现出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精神,出稿速度快,事实拿捏准确,文字功底扎实,拍摄手法高超,对新闻事件的驾驭把握得当。
因为有你们,静安区的新闻事件被第一时间“拿下”,从你们的手里产出,然后缓缓流入受众“餐桌”,成为受众的精神食粮。我深知,这就是你们的看家本领,也是我要学的东西。其实,从“记”近20年,我也是一线记者,不过老“记”而已,老去的是年龄和知识,在这里,你们让我学到了新的思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编辑部里,你们埋头“苦”编,精雕细琢,每一个字句都逐一推敲,下足绣花工夫,标题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看到这些,我更坚信,在内容为王的同时,更需要精心包装、精准推送。记者无冕之王的光环背后,就是你们甘当无名英雄的默默付出。
报纸、电视、两微、抖音、视频号等不同平台,一个新闻事件要放到几个不同的平台里,看似简单,却有不同的话语体系、表现手段和风格。一条稿件来到你们手里,几个不同平台的表现风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天一组电视新闻,三波微信推送,每周两期报纸消息,基本锁定编辑的全部工作内容,但时时变化的新闻事件和永无止境的用户思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所以看似轻松的后台编辑们,实则也是和记者们一样处于24小时在线状态。
在采编队伍里,我看到有几年就退休的顾武老师,仍冲锋在采编一线,负责采写新媒体和报纸的深度稿件,实属宝刀未老。今年59岁的缪辉和申炳林两位老师虽没冲锋在一线采访,但也在把控着电视和报纸的编辑任务,尽心尽力地发挥着作用。
身临其中,耳濡目染。在这里,我还看到办公室、产品部、技术部的同事们,大家都默契配合,主动作为,都在为中心的各项发展尽己所能。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为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的团队,才让静安区融媒体中心在上海市十六个区级融媒体中各项综合考核指数中名列前茅。
弹指一挥间,三个月的跟班生活结束了,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收获。如今,我基本了解静安区融媒体中心的工作流程,也让我感受到了上海着眼世界发展的远大格局和无处不在的市场、服务思维和科技创新动能。
我不会忘记在上海的学习和收获,我会小心翼翼地将这份美好的回忆和丰厚的收获打包,存入心中,把今天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明天源源不断提升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新闻宣传之路。
(作者单位:云南省广南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