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提到动物保护,同时满族人拿着笼鸟,关于鸟的话题再次升温,正在讨论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特别是写了一篇文章,说明当年满族人为什么要训练孩子学习抓笼鸟的技术。(那是什么?)。
满人提笼架鸟的经济背景
我们说满族人的不务正业,有一个词汇,叫做提笼架鸟。后来提笼架鸟还被作为是对纨绔子弟的一个特有的形容词,不仅仅针对满族人。不过对这个提笼架鸟的意义,现在你是理解不了的,其实这个是满族的基本生活技能,不是简单的玩乐。
我们汉族人一般讲诗书传家和晴耕雨读,但到当年满人的嘴里,那就是文弱迂腐了,以你的生存立场看他人的生活技能是非常有问题的。满人当时的提笼架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而且在中国古代有非常重大的经济意义。就如汉人要学会种地,蒙古人要学会放牧,满人就要学会提笼架鸟背后的狩猎技能。
这里满人的笼中鸟,其实是为了猎取有各种漂亮羽毛的飞禽的"诱子",把它训练好,就可以抓到很多你想要抓到的美丽的小鸟,然后获取它们的羽毛。这个过程在现在的动物保护小清新看来无疑是比养貂取皮还要残忍的,是受不鸟的,但当时的淑女,都是自己养鸡自己杀自己吃的,没有啥特别的。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尼龙鸟网、气枪、高效粘合剂等等抓鸟手段,捕鸟的方式是相对原始的,诱子的使用是非常关键的,你把它养好训好,非常关键。后来笼养鸟的各种叫口,模仿各种鸟叫,其实也是当初狩猎的需要。
我们现在都谈动物保护,都谈不杀生,其实人类的生存进化,就是要利用动物的。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康熙皇帝的皇子为了夺嫡要显示仁爱,狩猎的时候故意不杀生,孙子弘历说猎物就是上天给人享用的,老皇帝杀的最多是第一巴图鲁。其实人类的发展,就是利用动物服务人类的,人就是要吃肉寝皮的。有些宗教不杀生也利用动物的,佛教也可以有牲畜,也阉割牲畜,也奴役鞭挞牲口,他们还喝奶,象牙还是佛教的七宝之一,很多象牙佛像。我们透过可爱的萌萌动物表象,看一看经济因素,你就会理解很多事情了。
所以训鸟其实是满族人的一个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不仅仅是玩乐。就如当年汉人是务农为本,就是大富之家,也必须教会孩子怎么种粮食,在家道变化、社会变化和大灾之下,能够有生存的技能。过去满人的大户之家,都有专门的鸟匠,教授孩子驯鸟架鹰的技能,当年满人是当技能学的,不是玩乐学的。而满人的捉鸟为何有那么大的意义?这里的关键除了清朝禁止满人搞农工商却可以狩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当初的鸟毛产业,与现在极大的不一样,那个时候可是一个大产业!更关键的是古代运输不便,粮食、肉铺等是不容易长途贩运的,而鸟毛是可以的,因为它轻而不腐烂,而且是少数民族重要的进贡物品。
家藏黄花梨鸟笼
很多人想象当中的抓鸟,就是一个宠物产业,这个在古代其实与现在一样,也是副业,而且汉人也是很早养鸟的,后来老北京,抓鸟的,满人比较多汉人是玩的多,历史上他们就是抓鸟给汉人朝廷上贡的。捕鸟业真正的经济价值,体现在羽毛贸易上,这个行业现在因为印染等技术的发达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个产业基本消失了。所以我要介绍鸟的羽毛当年是怎么样的大产业,认识一下古代与鸟的羽毛有关的行业,主要就是各种丝织业、羽冠凤冠、手工业等等。
羽毛贴花绢是汉代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白色平纹丝织装饰物。羽毛贴花绢是先将绢砑(yà)光和上浆处理,再用红、黑等不同的颜色绘出菱形图案作地,然后分别顺贴桔红、青黑二色羽毛,两色羽毛之间又贴宽2.8毫米的绢条组成菱形勾连纹。中央的柿蒂形花饰,则是用贴有羽毛的绢片另外附加的。图案四周边缘饰0.9厘米宽的绦带框边。显得层次分明,色彩斑斓,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用来装饰内棺,象征着为死者披上一件羽衣。《汉书·郊祀志》记"衣羽衣,立茅上"。师古注:"羽衣,以鸟羽为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汉人以羽毛贴花绢作为内棺装饰,也许寓意为羽衣,祝愿死者飞天升仙。
云锦是各种丝织品之最,是大量使用羽毛的,云锦是迄今为止不能机器制造的,还是要手工的。还有缂丝,大量的也是要用鸟羽的,红楼里面的孔雀裘、鸟靥裘等都是羽毛制品。
每团龙又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两侧饰有八吉样图案四种或为轮、螺、伞、盖,或为花、罐、鱼、盘绦。下部缂有寿山富海,翻滚波涛,上部为流云四绕,总的用色达20多种。与寿纹是以圆金缂出,而团龙内还饰以金地,龙身以孔雀羽毛拈线缂出,其余部分均以双股强拈丝线缂制。
当年的丝绸行业没有那么多的染色技术的,鲜艳的色彩大量是来自鸟的羽毛,更关键的是点翠的羽冠,当年是妇女的刚需,姑娘出嫁是要戴羽冠的,而贵族妇女们更是复杂的羽冠,最复杂的则是凤冠。羽冠和羽毛装饰品使用羽毛而且是多种羽毛的工艺,其中中国古代传下来最著名的就是点翠工艺。
点翠作为古代首饰制作的一种工艺,历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战国时期。点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种颜色艳丽的翠鸟的羽毛,然后才是承造翠活。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成品非常难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鸟羽毛稀有罕见,再加上环保等时代需求导致这项传统工艺几乎失传。现代所见的点翠工艺饰品绝大多数都是清代流传下来的精品,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制成各种首饰器物。据说,翠羽必须从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于变化,富丽堂皇又不失生动活泼。
这个十三陵出土的羽冠,经过了地下几百年的埋藏,依然是光彩夺目,而不是褪色,工艺之精湛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而用羽毛做帽子,不光是满族人,汉族历史上也是的。鹖,即鹖鸟,又名鹖鸡,今名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禽鸟。虽然现在很多人不认识它,但它在中国装饰上却赫赫有名。另外就是长尾雉,唱戏的都要用的,这些鸟类现在已经被抓的都是保护动物,不过历史上也是大产业和贡品。
提笼是训练诱子为了鸟羽,那么架鸟是什么?其实架鸟是驯鹰,是用猛禽狩猎的,训鹰是非常的不易的,而且极为辛苦。满人有一句骂人的话,叫做:懒骨头别玩鹰!这个驯鹰经常是需要自己亲自动手的,鹰是认人的,不是你是权贵它就认你。所以满族的权贵子弟让他们去玩鹰,本身就是要让他们刻苦的。训练鹰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些有很多文章了,这里不多讲了,下面讲讲其中的生态道理。
古人的狩猎,在弓箭时代,没有现在的铁丝尼龙绳,套子的强度就没有,铁器缺乏,夹子也不多,陷阱是非常麻烦的,弓箭是比枪差远了,大量的捕捉猎取猎物,更多的是依靠鹰犬配合!满族人是特别强调鹰犬的。
对各种中小型猎物,它们都知道鹰来了,是不能动的,跑得再快比不上鹰飞,飞起来一般也比不过鹰。而如果是狗来了,不动是不成的,狗鼻子灵着呢,可以啥都闻出来。但要逃跑或飞跑,短跑的速度一般都是食肉动物快,长跑的耐力是草食动物快(若长跑也快总可以追上,动物就灭绝了,这里看似跑不快人经常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可以带上干粮追几天几夜,动物要吃饭,结果就是人类让很多动物灭绝了,现在非洲土著也是这么追踪猎杀动物)。所以狗来了,就要在狗的冲刺距离之前跑掉飞走。但如果还有一只鹰,那么基本上就是怎么样都跑不掉了。
鹰在满人聚居的地方是难以过冬的,一般是候鸟随者鸟群南迁,但如果与人、狗配合,那么在冬天就可以取得比自己野外生存原来多得多的猎物,尤其是在北方冬季落叶的情况下,森林中鹰更有用武之地。大型猛禽金雕等是可以捕猎狼、狐、鹿等动物的,训练这样的雕对人也是巨大的勇气考验,不是玩乐的。鹰只要不让猎物跑快了,后面还有狗呢,狗搞不定还有人呢,也就是说大部分动物他们都可以捕猎了。
当年的小鹰
多年的老鹰
满人是一般抓当年的小鹰,多年的老鹰是不受欢迎的,鹰的毛色差别很大,很容易区别的,不要就放掉,不是现在有人吃有人做标本工艺品。鹰抓到的时候要称重,然后熬鹰饿瘦,给鹰泡过水的肉,鹰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身上脂肪不够它不敢逃走,因为逃走没有足够能量积蓄就是死路一条。到春天以后,要把鹰喂肥到抓住时的重量,太重太肥也不行,然后换羽后放生,鹰的羽毛是留下做箭尾雕翎的,都不浪费。其实鹰类的第一年小鹰,过冬迁飞死亡率特别高,满人的这个方式,其实是降低了物种死亡率的,满人绝对不吃鹰犬的,这个信仰下也是生态的保育,小鹰被驯养一冬天然后放生,虽然也有失败病死啥的,但算比率,其实是比其自然状态,更多的获得了生存机会。
另外还有就是雕翎也是古代最重要的物资,这主要不是鹰的,是鵟的!鵟也叫花豹、老鹰,这个一般不是训练狩猎,而是做雕翎的,叫做花雕。鹰与雕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雕爪是长毛的,硬爪不长,但鵟是也爪子长毛的,羽毛带花,个头比鹰大,所以它的羽毛是雕翎箭里面的花雕,当然极品的雕翎要金雕的羽毛。
更进一步的讲,对架鸟,其实比狩猎,还有更现实和重要的军事意义,清朝的御林军是满人子弟充任的,侍卫将领更是贵族子弟的特权,而清朝对这些人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会使用是训练猛禽,这里的猛禽是广义上被大家叫做鹰,狭义上其实是隼!鹰和隼的区别,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在中东土豪那里可以天价的,也是隼,不是鹰!在生物学分类上,鹰和隼的差别是很大的!鹰科和隼科是分类上不同的科,甚至有人把它们分开成两个目,隼的嘴、爪子、翅膀形状,与鹰都是有很大差别的,隼比鹰更凶猛,小个子的隼是可以直接空中攻击老鹰的。在玩鹰层面,一直有穷黄鹰(苍鹰)富兔虎(猎隼)的说法。能够玩隼的,都是上层人,中东到我国包机抓的就是猎隼。当然除了军事需要,能够玩抓天鹅的海东青这一类的,也是隼,天鹅、大雁等水禽的绒毛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保暖材料,世界最耐寒的动物,其实是天鹅这一类迁飞在万米高度的鸟儿,那个高度的温度比极地要低。清朝皇宫重视"鸭菜",就是对水禽的捕猎。而要抓飞禽,就是要用隼一类的猛禽,鹰和雕主要是抓走兽的。
为何要训练隼这类鸟?这里你听说围城要围得一只鸟也飞不出飞不进么?这个是指啥鸟?这里可以告诉你,这个是指鸽子,满人的提笼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要会养鸽子,到处提着鸽子笼去训练放飞啥的。鸽子是重要的传信工具,在古代有极为重要的通讯作用,因此贵族子弟,养鸽子和训练鸽子,也是重要的工作和技能。现在信鸽大赛,依然在很多玩家那里非常流行,不论中外,依然是高尚运动,不是纨绔子弟。而玩鸽子,又是一个大产业。
到近代,鸽子作为和平象征是那个一战被打死的逗鸽子的小男孩,全球人同情,但同情归同情,战场上的规则是谁动鸽子,谁最先要被打死的。所以皇宫里面,谁能够放鸽子出去还了得?宫内重要的消息被传出去,是多少人脑袋的事情。而皇帝的行踪,谁放鸽子传消息,皇帝也不安全。鸽子是非常容易藏在衣服里带入宫中的,就如魔术师也是变鸽子,鸽子藏在他身上各处,但鸽子带进去可以,放飞出来绝对要拦住,因此御林军巡逻和皇帝扈从,都是要带着抓鸽子的隼。能够在皇帝身边带鹰隼和带鸽子的,其实是皇帝重要的通信部队,是皇帝的亲信了,这个是由看似纨绔子弟的贵族子弟充任的。清朝的时候他们被叫做粘竿处啥的,看似只不过是陪着皇帝玩鸟粘知了(平时喂鸟要用知了的,隼也是吃大型昆虫的,尤其是可以长期饲养专门对付信鸽的燕隼),清朝的辛酉之变,其实就是醇亲王粘竿处去抓的肃顺,皇帝的秘密通信渠道不在肃顺手里。
隼是要在空中捕猎的,要空中抓鸽子,是远距离脱离驯养人控制的,因此训练非常困难,就是直接的军事技能。军事使用的抓鸽子的游隼燕隼,训练的难度就更大了,而且是每天清晨就要带着到人群中遛鸟,让它不怕人不怕嘈杂,必要的时候才能够随时都可以去抓捕信鸽不受惊,晚上溜回来还要熬着到深夜,再合理的喂食,要喂轴甩轴等等(麻团叫做麻轴,喂进去再吐出来,刮去油脂,知道啥时候饿了,饿了才能够捕猎),鹰的粪便极为腥臭,而且是喷射状的排便,每一天都偷懒不得,所以才有那句叫做懒骨头别玩鹰!因此玩鹰玩隼的技能,中东的王子们要学习,其实当年满族的贵族子弟学习,在历史上都不是玩乐。就算是现在在沙漠落后地区反恐和恐怖组织,需要秘密通信啥的,鸽子和隼,依然是有价值的,所以中东的隼卖得那么贵,不是简单的土豪烧钱。还记得"甘肃包机送鹰隼给卡塔尔王室"这件事吗?2017年10月24日,应卡塔尔王室的请求,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于甘肃境内捕获的10只猎隼乘专用包机前往卡塔尔。另外就是猎隼捕猎珍稀的有阿拉伯信仰药用壮阳价值的鸨类(想一下为何叫老鸨,翎颌鸨、波斑鸨、大鸨都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以猎隼为最有效率。
卡塔尔隼类协会的标志
而在我小时候,在后来的四合院区,认识了当年著名的王府鹰匠,很多影视剧当中老鹰和驯鹰的镜头都是他配合拍摄的,他有国家的许可证书。从老人那里知道了很多关于鹰隼的故事,老爷子去世想来已经是上世纪的事情,几十年年过去了。中国很多关于驯鹰的历史和知识、技术,也就都失传了,尤其是满族人传统的训练高级游隼猎隼的技艺,没有知道谁会了。
早先在北京城里,能够玩游隼的,一定是社会大佬,否则会有很多纠纷,人家的鸽子丢了,会怀疑是你的鹰抓走了,会打上门来的。即使是养鸽子,也是找事儿的事情,因为别人鸽子丢了,也会认为是飞到你这里,真的到你家了,你可以还给人家,就怕没有飞来人家认为飞来了,你给吃了藏了,说不清楚的。我妈闺蜜当年傅司令的女儿,给我讲当年养了非常好的鸽子,结果就是鸽中帅鸽,每天都可以吸引其他人家的鸽子飞来,别人当然不敢上司令府上索要鸽子,没人来认领也不知道是谁家的,越来越多,不过傅司令不愿意占别人便宜,就不让养了/到我小时候,能够养鸽子的,都是顽主老炮才可以。所以过去能够提笼架鸟养鸽子玩鹰的,还真的要权贵子弟才可以,普通老百姓不成的,虽说是有用的技能,但的确是招人恨啊!
所以我们说满族人提笼架鸟,但其实是人家的生存技能,历史上的故事,不要带现在的有色眼镜去看,多了解一下历史背景,多方位的思考,对每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是有益的。